报纸定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人教社插画内容,会造成什么危害
TUhjnbcbe - 2024/5/13 17:22:00

想必在座的各位,最近有意无意都会刷到,或者看到这么一个热点事件。

那就是人教社出版的教材插画封面,出现了不良内容,里面的服饰、动作、表情、字母等元素都不符合以往的内容调性。

被网友们称为一种"文化入侵",今天我们不讨论对或错,也不做任何的建议,我们只是来做一个假设。

假设真的是文化入侵,那么会造成什么危害。

注:我们一直强调世界视角是多维的,这里只是按照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说看法。

一、潜移默化的自我图式

自我图式在生活中其实很少人听过,但你大概率会听说过自我认识,其实都差不多。

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而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对自己的概括性认识。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会对自己有一个认知评价,就是我是___________的。

这个空白部分可以是外向、内向、善良、聪明等等词语。

这些所有对自己的词语加起来,心理学家就把这种认知网络,称为自我图式。

这个图式有什么作用呢?

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处理信息,筛选信息和巩固已有信息,然后影响我们的行为。

在此之前,我想再提出一个概念,就是影响行为相关的内在心智。

哲学家康德提出一个观点,人类的知识除了受周围环境和成长的经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来源,就是先于经验的理性。

人们并不是靠后天的经验来认识世界,而是先天自带的系统,这个系统就是我们先天处理信息的规律,也就是心智规律。

它是我们从远古时代进化到现在,留存下来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

但是,你在现实世界中会看到,每个人的心智模式是不一样的,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

为什么?

因为后天的因素,影响了我们先天的处理模式,形成了自我图式。

这些因素可以是父母的教育、所见所闻,周围环境,使我们从小会形成对自己稳固看法的综合,但是并不一定正确。

而科学表明,人们形成对世界的大致看法,通常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形成。

3-12岁是一个人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人脑在3岁以前完成60%的发育,6岁以前完成90%。

那么在12岁后,其实已经完成了内在心智与外在环境的结合,拥有一个固定的处理方式。

所以为什么说,很多人在成年了之后,跟小时候没什么两样,其实是处理方式已经固化。

假设我们在这个黄金年龄,在心智发展还不健全时,由于一些扭曲的内容,误导了价值观。

那么在成年之后,这种价值观就会随着年龄和经历,在生活中不断增强,下面自我图式的作用就能看出这个问题。

而价值观又分为“主体价值观和隐含价值观”。

前者是我说什么,你就要接受什么。而隐含的内容则是潜移默化的进入大脑。

有时我们看上去像是在陈述某种事情,其实我们所做的却是价值观的判断,我们给别人贴上什么样的标签,取决于我们对其行为的看法。

我讲个例子就清楚了,我们称公共补贴为福利还是救济好呢?虽然都是补贴,但后者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

孙中山先生最初闹革命的时候,自称造反党。直至某天在日本报纸上发现"革命党人孙中山"的称谓,然后得到启发,改名为革命党。

同样的意思,不同的内容给人带来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

回到人教社的版面内容,这些隐含扭曲的内容同样会导致儿童价值观扭曲。

有可能造成黄种人=下等人,完全自由主义,裸漏行为这些思想,潜移默化的形成自我图式。

然后我们的下一代,就会以这些错误的自我图式来影响他们的行为。

二、自我图式的3个作用

当一个人形成对自己的认知之后,大概率就会按照这种方式一直生活下去,自我图式的3个特点就是自动处理信息,筛选信息和巩固已有信息。

自动处理信息,可以理解为自然反应。

例如在路上看到一条蛇,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逃跑,马上离开这个地方。

例如受到惊吓后,我们会马上尖叫或者跳起来心头一震。

如果我们的自我图式是很内向的,那么当你被带到一个陌生人社交的聚会上,就会感到不适应。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个不擅演讲的人,当你站在舞台上时,也会自动认为自己不行。

这种功能作用的好处就是利于人们生存,至少可以避免危险。

就像不擅演讲的人,只要他脱离舞台,那种尴尬感就不会发生。看见一只老虎,只要逃到安全区就不会被吃掉。

筛选信息就是选择性的挑选信息来源。

假设我们的自我图式是善良的,那么我们会更多的去搜索关于善良类型的内容,也容易被这些内容吸引。

例如看到有人领养流浪猫,有人向福利机构捐款,就会在心里形成一种共鸣。

如果体育运动是自我图式的一部分,你就会特别注意别人身体和技巧,会很快回忆出于运动相关的经验,会特别记住与自我图式一致的信息。

选择信息可以帮我们分类和提取经验。

巩固已有信息我认为是最重要的一项。

因为自我图式的形成,除了先天的心智模式,基本上跟成长环境和经历有关。

而儿童的心智还不成熟,没有什么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很容易会受到外界的影响。

假如一名幼儿园老师,经常对一名学生说"你很笨"这样的话语。

一旦这种话语形成了图式,那么慢慢地,随着次数的增加,"你很笨"这样的图式就会越来越巩固。

当图式已经固化之后,即使后面有新的信息进来,也会被大脑忽略或者找其他理由去反驳这个信息,而不是改变原来的图式。

就像现在的网络报班学习,一旦割韭菜这个词与报班融合在了一起形成图式,那么一旦有报班的内容出现,都会巩固割韭菜这个词。

我们从这3个方面来理解下人教社的版面设计。

一旦儿童形成了相关的自我图式之后会怎么样呢?

首先是自然反应,潜意识会自动将里面的人物与中华人民关联在一起,其实会造成一种自卑的心理。

凭什么我们就是这么丑陋的呢?

但我个人认为这个层面倒是还好,因为在国内没有这种类型的真实人型,所以没有对比也就不构成图式。

但是别忘了,这不是一个时代的事情,假设以后越来越多国外的人群融合到国内,或者出国的华人越来越多,这种对比就出现了。

筛选信息也一样,如果我们过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教社插画内容,会造成什么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