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几个问题
■什么是自由?
■什么时候可以放弃自由?
■有没有自由不可让渡?
■新闻自由是什么性质的自由?
■什么样的新闻(言论/表达)没有自由?
■当我们在说新闻自由时,在说什么?
相关部门仅仅做出停办学校、遣散人员的举措是远远不够的,"女德班"的存在在于封建思想的残存,要想真正让"女德"之糟粕不再死灰复燃,还需对这般陈腐思想进行清除,也让更多的男性和女性重新审视自我价值和地位,意识到真正的幸福和自我满足来自对自我的肯定和认可上,只有这样阴*不散的女德班才会销声匿迹,平等和谐的道德风尚才能得以宣扬。
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是要彻底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创造和形成崭新的无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移风易俗的伟大事业。对于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一切遗产、风俗、习惯,都必须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加以透彻的批判。在人民生活中清除旧社会的恶习,是需要时间的。但是,解放以来的经验证明,如果充分发动了群众,走群众路线,使移风易俗成为真正广大的群众运动,那末,见效就可能快起来。
作为权利的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FreedomofthePress)是个体言论自由在新闻领域的延伸,是一种表达自由,是思想自由的表现形式。
■最一般意义上指参与新闻活动的人的自主性和不受限制性,如果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参与新闻活动,就是自由的新闻活动。
■具体地说,是新闻出版领域内的言论自由。
■新闻自由外延小于出版自由,但经常通用"新闻出版自由"的说法。
■恩格斯∶"每个人都可以不经国家事先许可自由无阻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也就是出版自由。
新闻自由的内容
■对于新闻传播者而言∶采访自由、报道自由、评论自由、创办媒体
的自由等等。
■对于新闻接收者而言∶接近媒体、接收新闻的自由等等。
历代先贤论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的理论来源有二∶
■一是17世纪英国革命前后的一些启蒙思想家
■二是18世纪美国独立前后的一些*治家。
■以及马克思主义伟大导师
弥尔顿(JohnMilton)
■,《论出版自由》。痛陈书报检查制度的弊端。
■"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有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而禁
止好书的出版,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
■"让真理去同谎言搏斗吧,谁见过真理在一场自由而公开的较量中竟然被击败了呢?"
"观点自由市场
"真理的自我修正"
约翰洛克(JohnLocke)
■《*府论》()
■人的自然权利——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
■自由是一切权力的基础
■"任何人都有一种不可侵犯的自由权利,即任意使用各种词汇来表达自己
的思想。"
■"从道理上讲,我们不能指望任何人抛弃自己的观点,盲从于不可理解的权威,无论人们的理解怎么错误,理性是其唯一的向导。
■直接影响了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StuartMill)
■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论自由》()
■与洛克的《*府论》(下篇)、罗尔斯的《正义论》并称为自由主义三大
经典著作。
■"自由主义之圣(theLibertarianSaint)"
■《论自由》的发表被视为自由主义理论体系最后完成的标志。
■自由意味着成年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在行使这种自由时不伤害别人同样的权利。他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最大多数的人们创造幸福、维护幸福和增加幸福,社会为此所能做的最大贡献,就是给予其成员以自己去思想和行动的权利。
错误的观点有传播的自由吗?
虚假的新闻有传播的自由吗?
密尔
■所有论点多少都包含了一些正确和错误、合理的与不合理的主张,而对见解的压制将使社会失去言论中正确或合理的那部分。
■即使某种见解全错了,没有一点对的地方,它也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因为它将有助于我们澄清正确的见解。被大家接受的意见也只有和不同意见发生争执时,才能保持活力。
■"假定全体人类统一执有一种意见,而仅仅一人执有相反的意见,这时,人类要使那一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要使人类沉默较为正当"
托马斯·杰斐逊(ThomasJefferson)
"民意是我们*府的基础。所以我们先于一切的目标是维护这一权利。如果由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府还是没有*府的报纸,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人可以靠理性和真理来治理。所以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向他开放一切通往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所发现出来的最有效的道路便是新闻自由。"
媒介舆论是独立于行*、立法、司法外的第四种权力
报纸过度自由会造成一种"危险的情况",所以他呼吁用"有益的压制"来对待"虚假的诽谤性文章"。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KarlHeinrichMarx)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
■"*府只听见自己的声音,它也知道它听见的只是自己的声音,但是它却耽于幻觉,似乎听见的是人民的声音,而且要求人民同样耽于这种幻觉。""书报检查培养者最大的恶性——伪善。"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VonEngels)
■"每个人都可以不经国家事先许可自由无阻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也就是出版自由。
■1.发表意见前不必请示汇报;
■2.发表的途径畅通;
■3.发表的时自己的意见而非言不由衷、捉刀代笔的意见。
■"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到19世纪,在全世界成了伟大的口号"。
——列宁
■"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和身体这几项自由,是最
重要的自由。""——毛泽东
新闻自由的两种权利内涵
■道德权利
■*治权利
作为道德权利的新闻自由
■应然的目标,社会永远追求的方向。
■新闻自由应该是所有人平等、共同享有的一种自由权利,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一种基本人权。
■媒体应该成为社会公器,"应该为所有公民享用,而不是为*治统治者或商人谋取个人所得或利益。"
■既是一种道德理想,也是一种制定法律的道德原则。
■新闻自由作为道德权利的实质是,新闻自由应当从所有人的自由和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别人的自由与利益出发。
■世界新闻自由日5.3
作为*治权利的新闻自由
■现实而言,新闻自由实质上是一种*治自由或权利。
■"*治自由,广义而言,指的是人们拥有的确定应该由什么人执*而且按什么原则来执*的机会,也包括监督批评当局、拥有*治表达与出版言论不受审查的自由、能够选择不同**的自由等等的可能性。"
■"*治权利指参加社会*治生活的权利,包括表达自由权利、机会和结社权利和选举权利。
■新闻自由是知情权、议*权实现的重要渠道,是其他具体民主权利能否有效实现的基础。
■现实而言,新闻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落实在具体法律之中的自由权利。
■马克思∶"新闻出版法就是对新闻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的认可","没有关于出版的立法就是从法律自由领域中取消出版自由。
■洛克∶"自由意味着不受他人的束缚和强暴,而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不能有这种自由。"
卢梭∶"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康德∶"真正的自由是法律状态下的对于公民的外在自由的限定。"
■故而,现实中可以将新闻自由视为法律自由,亦即相关法律规定是新闻自由的范围和界限。
《公民权利和*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
■人人(everyone)有权持有主张(opinion)而不受干涉。
■人人享有表达(expression)自由的权利;这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
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面的或者印刷的,还是采取艺术形式,或者是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媒介。
■行使本条第2款所规定的权利带有特殊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可以受到一定限制,但是这些限制限于由法律所规定并为下列所必须∶
■(a)尊重他人的权利或名誉;
■(b)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道德。
宪法性文献
■法国《人权宣言》()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
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
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府请愿伸冤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曾格案
■美国言论出版自由里程碑
■确立了针对官员的诽谤认定原则∶只要内容不是虚假的,言辞再激
烈,也不构成诽谤。
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
(NewYorkTimesCo.vsSullivan)
■年3月29日,纽约时报刊登*治广告,描述全美各地的抗议种族歧视活动。广告中提及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府动用*警镇压黑人学生游行示威活动,但并未提到具体的*府官员。■广告内容有失实之处。
■该市市*专员沙利文认为他是负责当地警察局的官员,该广告对其
构成诽谤。遂向法院起诉纽约时报诽谤。■一审二审均判沙利文胜诉。■纽约时报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9位大法官全数支持判纽约时报胜诉。
■法院认为∶第一修正案保护新闻媒体免遭因批评*府官员而引起的诽谤诉讼,即使报道内容与事实不符,除非*府官员能够证明新闻媒体的行为有实际恶意,即证明记者或媒体明知陈述与事实不符而故意为之或者对报道的真实与否玩忽放任。——美国公众人物诽谤罪的"实际恶意"原则■该案被认为是美国新闻自由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案件,限制了法律对*府
官员的名誉保护。
■联邦最高法院通过一系列的判决将第一修正案保护的新闻自由从理想变为
现实。
■美国关于造谣罪的原则∶明显而即刻危险(clearandpresentdanger)原则,如在封闭的剧院大喊起火,导致公共伤亡。
沙利文案
■该案判决意见成为后来美国法院处理类似案件的原则,并在年的"足球教练和退伍将*案"中,最高法院将"公共官员"的概念扩展到"公众人物"。这些公众人物在受到诽谤时,要想赢得官司,必须证明被告言论不实,且有实际的恶意;而私人受到诽谤时,要打赢官司则只需要证明被告言论不实,而不需要证明有没有实际的恶意。
我国的边界
■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足以败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我国《刑法
》第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一般情况下,诽谤罪属自诉案件,不必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再由检察机关向人民法
院提起公诉,而是在当事人向法院起诉后,由法院直接受理审判。
何谓国家安全?
■指作为*治权力组织的国家及其所建立的社会制度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包括国家独立、主权领土完整等。
观赏新闻
■《焦点访谈》危情课影(上)
■《焦点访谈》危情谍影(下)
问题∶
■国家安全需要对信息的流动予以一定的限制,而民主社会需要保障公民的知
情权和表达自由。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冲突。■如何在国家、媒体、公民三者之间实现协调?■如何界定正当的评论与煽动性言论?■如何界定国家机密与非国家机密?
范志毅诉《东方体育日报》案
■范志毅诉《东方体育日报》,称其报导他*博和打假球没有证据,被判败
诉。
■判决书中称"新闻报导由于其时效性的特点,不能苛求其内容完全反映客
观事实"。
■多年来第一次媒体胜诉的案例。■借鉴了沙利文案的实际恶意原则。
■因涉及到言论自由这样基础的*治自由权利,因而,媒体规范更多应该采取自律的方式,而非他律。
媒介控制∶限制新闻自由的几种因素
■媒介组织外控制∶■1)法律■2)行*■3)资本■4)舆论■5)行业
■媒介组织内控制∶■1)组织规则■2)编辑部理念
新闻自由的实现条件
■独立自主∶经济、*治
■功能目标∶为公共利益服务
■主体素养∶理性、责任
■"一个拥有民主的*府形式和相对自由的新闻界的国家,不曾发生
过严重的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