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预测胡锡进不会有事,虽然在洛佩西窜访台湾
TUhjnbcbe - 2022/11/20 23:04:00

洛佩西窜访台湾,引发了众多极其严重的后果,有关*国方面的重大举措,已有各种各样的报道、分析、评论,这里不赘述,只说一个小侧面,那就是众多大V、名人纷纷被打脸,包括陈光标要捐出90%家产,周小平要倒立直播喝麦片,*安要“嫁给”蔡英文等。

这其中首推胡锡进。

这两天,老胡的日子很有些不好过,网上一片喊打之声,无论是左边还是右边,套用一句老词,就是“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以至于在舆论场上一贯长袖善舞、进退有据的老胡,也有点忧心忡忡,说“佩洛西窜台落地了,我们的外交努力和舆论斗争没能拦住她,老百姓有些失望,挺正常的。一些人在网上骂娘,撒气,这也很正常,舆论场嘛。还有一些人拿我当出气筒,我也必须听着。国家面临重大博弈,我是自愿投身舆论战的一只‘鹰’。最后老胡还自我安慰说“我经历了无数风雨,但我成了舆论场上真正的长寿者”。

老胡说自己是“舆论场上真正的长寿者”,那还真不是吹的,从年进入《人民日报》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到年任《环球时报》总编辑,再到年卸任,新闻行业干了32年,光总编辑就干了16年,真算得上是一位“长寿者”了。在胡锡进的掌握下,《环球时报》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报,发展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吸引了众多眼球,在中国舆论场掀起一场又一场风波。从媒体经营者这个角度来看,胡锡进无疑是成功的。对这一点,胡锡进自己也毫不掩饰,甚至有些洋洋自得。他对一个历史学家说,他编辑的报纸必将进入历史。

令人感到吊诡的是,《环球时报》虽然也在体制内按部就班,却总能在敏感话题上抢占眼球,常常游走于边缘地带而安然无恙,不能不令人浮想联翩。细细分析《环球时报》近几年的报道,总体感觉,在其昂扬的爱国热情和蓬勃的战斗姿态表象下,其更多的则是“常以煽动情绪、火上浇油而闻名”并“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社会舆论骚动,起到了激发各方矛盾的作用。比如这是洛佩西窜访台湾事件。

网上有很多人在预言,这次胡锡进大概率要“走麦城”了,并列出了胡锡进此次所犯下的诸多错误,诸如“台湾问题是中国内*,而胡锡进用错误的言论把台湾问题国际化”“胡锡进拉高民粹,加重口味,恶意消费公众情绪”等等。甚至有的网民还精确计算出胡锡进在这次事件中收获了巨大流量,被冠以“流量王”之美誉,并言辞凿凿地说“仅凭此一篇文章,胡锡进在二三线城市买半套房,估计是够了。”

这就小看胡锡进了:“我从来不知道流量这么值钱。我想雇他们,帮我向那些互联网平台去讨他们所说的流量费,多的都给他们,只把“上千万甚至两千万”的百分之十、也就是一成给我,我眼都不眨就会与他们成交”。

胡锡进是有情怀的。

按胡锡进自己的说法,他是“舆论战的一只‘鹰’”。鹰的使命是什么?替主人抓兔子,“草枯鹰眼疾”,发现兔子就猛扑下去。所以老胡信誓旦旦地说他“一点都不后悔针对佩洛西窜访台湾说了狠话,我唯一遗憾的是没能把她吓回去”。

老胡一直强调自己是“特种兵”:“我们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一支特种部队,特种部队的特点一是忠诚,因为不忠诚打不了艰苦的战斗……今天老胡退休了,不再是一个团队,真成了‘千里走单骑’,但我的逻辑没有变,信仰没有变,我依然是‘特种兵’,在每一场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战斗中,我希望都有我的一个身影。”

当然,老胡不是蠢人,像李逵那样赤身裸体、举着两把板斧就敢冲锋陷阵,他清楚知道自己现在的处境:“这一次我是舆论战中裸露在装甲战车外面的一个士兵,我知道我说的话越重,我的个人风险越大,因为没有装甲保护的我,最容易被瞄准击毙。”但老胡不改初心,依旧忠心耿耿:“但是大战当前,我没有退缩的理由,中国国家利益在此,我个人的羽毛又能有多重?”

这样的老胡,谁会舍弃?谁会舍得?

1
查看完整版本: 预测胡锡进不会有事,虽然在洛佩西窜访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