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晋年是土生土长的西北*事干部,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到达陕北,使他免遭错误路线执行者的逮捕与迫害,毛泽东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并亲笔手书了他当*长的委任状。
抗战爆发后,毛泽东委任他镇守三边,为鼓励他开展大生产运动,又亲笔为他题词“艰苦奋斗、不屈不挠”。
对于和毛泽东的接触,贺晋年终生难忘,一直当作自己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
贺晋年贺晋年,年出生于陕西省安定县,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
新中国成立后,年首次授衔时,贺晋年被授予开国少将*衔。
年12月,*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中央*治局会议,作出《关于目前*治形势与*的任务决议》和《关于*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决定东征。
当时,红81师师长贺晋年正率全师围困甘泉,城中守敌系东北*师和师各一部,共余人。
为了表示红*联合东北*抗日的诚意,红81师奉总部命令撤围甘泉,到延安以东的甘谷驿集结待命,准备东征。
年2月15日,红81师向东开进,到达清涧县袁家沟。由于这里离*河很近,毛泽东十天前就带着一部电台来到这里,侦察、了解情况。当他得知红81师到达后,立即派人去叫贺晋年和几位领导到他那里。
贺晋年等人很快就来到毛泽东的住处。此时的毛泽东,身披一件蓝布棉大衣蹲在炕上,正俯身研究*用地图。见贺晋年等人进来,他放下手中的红蓝铅笔,抬起头,微笑着说:“你们来啦,坐下来谈。”毛泽东边说边下了炕。
贺晋年贺晋年略微观察了一下环境。这是一孔砖砌的窑洞,坑上摆的、墙上挂的全是*用地图,炕边是一张破旧的办公桌,上面除了一些书籍文件外,只有一支毛笔,一个墨盒。毛泽东的铺盖也极为简单,只有两床薄薄的被子。
贺晋年等人落座后,毛泽东也在炕边的椅子上坐下来,从兜中摸出一张小纸条,上一点烟末,卷成“喇叭筒”,划着火,深深吸了一口,微笑着扫视了一下屋里的人,问道:“哪一位是贺师长啊?”
贺晋年有些紧张,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和毛泽东面对面地直接谈话。
“报告主席,我就是贺晋年。”
毛泽东微笑着看了他一眼,点点头,摆手示意他坐下,然后慢慢地说:“我晓得你这个人,我以前看过你写的几封信,你不想留在部队了,想到地方上去?”
贺晋年真没想到,毛泽东开门见山地提到了写信的事,脸一下就红了起来。部队到达陕北之后,贺晋年听说15*团要将他从81师师长的位置上调到75师任副师长,他想不通。自己一没有犯错误,二没有打败仗,凭什么降职使用。
贺晋年心里想不通,便给上级组织写了几封信,信中写明了自己的想法,还提出了想离开部队到地方去。
贺晋年心里一阵打鼓,看来这顿批是挨定了,他刚想向毛泽东解释点什么,谁知毛泽东话锋一转,说:“离开部队这个事情就不要再提了,降职也没有,你还是师长,东征你要去,81师由总部直接指挥。”
接着,毛泽东向贺晋年等人讲起国内外的局势,说明东征是为了推动全国抗日高潮,调动敌人,同时可以扩大红*,筹粮筹款,扩大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讲形势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贺晋年等人都听得入了迷。
贺晋年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由于地域的封闭性,加之当时发文件很少,也难看到报纸和书籍,对外界的情况了解得相对较少。所以,贺晋年聚精会神地听着,生怕漏掉一个字。毛泽东向贺晋年他们讲完形势,又详细地询问了81师的情况,贺晋年一一作了回答。
从毛泽东那里出来后,贺晋年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又听毛泽东身边的警卫人员说,这些日子毛泽东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彻夜不眠,批阅文电,召开会议,起草命令,还把各师的主要领导都分别召集来一一谈话。
大战在即,有这么多的大事需要谋划,而他却把贺晋年写的几封信挂在心上,把他这个“土生土长”的西北*事干部挂在心上。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的贺晋年,由衷地对毛泽东感到佩服。
从内心讲,贺晋年在信中说的大多是气话,他舍不得离开*队,毛泽东短短几句话释去了贺晋年的重负。后来在东征战役中,贺晋年又几次遇到毛泽东,并聆听他的讲话,受到莫大的教育和鼓舞。
兑九峪战斗后,总部命令贺晋年,从他们师抽1个营保卫总部。贺晋年知道,毛泽东率部转战晋西,为了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自己身边总是只保留很少一部分警卫人员。
他非常担心毛泽东和总部的安全。接到命令,他立即把战斗力最强的团1营调给总部,担负警卫任务,并派团长亲自带队,加强部队的领导,确保毛泽东和总部机关的安全。
东征回来后,贺晋年即调入红*大学一科学习。参加革命以来,贺晋年仗打了不少,但住校系统地学习一些理论,这还是第一次。他也很希望自己能通过学习,在理论和认识上有一个飞跃。
在红大,贺晋年和一些长征过来的同志在一起交谈,他们常提起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的惨痛教训。大家都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红*才能打胜仗,中国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毛泽东在延安毛泽东每个星期来红大讲一堂课,每次讲3个小时左右。毛泽东来的时候,总是带着厚厚的一叠毛笔写的稿纸。
他给学员们讲《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通过授课,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进行了系统地总结。
毛泽东讲课,很善于运用通俗的事例来说明那些深奥的道理。贺晋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毛泽东讲的曹刿论战的例子,毛泽东声情并茂地描述春秋时期这个有名的战例,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后来,贺晋年得到了一本毛泽东所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油印本。他带回部队之后,这本书成了抢手的宝物,大家纷纷相互传阅,还有些同志把这篇文章抄录下来,以便随时翻阅。
在红大以及其后在中央*校的学习,是贺晋年一生中的重要时期。通过学习,听毛泽东作报告,使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进一步确立了跟着毛泽东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
这个信念,维系了他的一生,即使在他历经坎坷、遭受磨难的时候,也从没有动摇过。
年12月下旬,毛泽东派人叫贺晋年和王平到他那里去。毛泽东那时住在保安的一孔旧石窑里。贺晋年和王平准时来到毛泽东住处。
一进门,贺晋年稍稍有些吃惊,眼前的毛泽东因为操劳过度,显得十分疲惫,脸庞也有些消瘦了,只有两只眼睛依旧目光如炬。
毛泽东向他们郑重宣布了中央*委将81师恢复为27*番号,由贺晋年和王平分别任*长和*委的决定。
毛泽东说:“81师是一支在陕北土生土长成长起来的部队,打过许多胜仗,是一支好部队。”
毛泽东告诉贺晋年和王平,在刚刚结束的战争中,81师伤病员有些多,还没有及时补充人员,另外还有些新到部队的士兵吃不了苦都跑回家了。
接着,毛泽东特别嘱咐贺晋年:“你是陕北人,又一直在这支部队工作,熟悉情况,你去把那些跑回家去的战士找回来,不要过多指责他们。不要把他们当逃兵对待,只要回来了就好。要对干部进行教育,要爱护士兵,一定要注意管教方法。”
谈话快结束时,毛泽东略一沉吟,幽默地说:“我给你们写个命令吧,空口无凭啊!”
贺晋年、王平闻言,真是喜出望外。
毛泽东说着,打开桌上的墨盒,拿起毛笔细细蘸着,又铺开一张白纸。
这时,王平突然站起来说:“主席。我要改个名字。”
毛泽东放下笔,诧异地抬起头来,“噢!不是叫王明吗?(王平原名王明)为什么要改呢?”
王平坦言陈述理由:“我们不是还有个叫王明的吗?”
毛泽东双手扶着桌子,若有所思地说:“是啊!我们还有个叫王明的。那你改个什么名字?”
王平似乎早就考虑好了:“就叫王平吧。”
毛泽东爽朗地笑了,连声说好。拿起毛笔,随着笔杆潇洒地挥舞,几行苍劲有力的墨迹出现在贺晋年、王平的面前:
任命:贺晋年为红二十七**长王平为红二十七**治委员毛泽东
离开毛泽东那里后,贺晋年一直把毛泽东的亲笔命令拿在手里,一遍一遍地看着。王平看着他心里有些着急,便提出由他来保管这份命令。
两个人争来争去,最后还是王平的“理由”充足一些,因为他是*治委员,让他保管是理所应当的。王平把任命文件放入皮包中,一直都随身带着。
后来他到晋察冀工作时,一次过唐河不慎,皮包被河水冲走了。为此他感到非常惋惜,毛泽东亲笔写的命令,是一件多么珍贵而有纪念意义的革命文物啊!
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的陕甘宁边区的老百姓生活十分艰苦,敌人又随时可能向我进攻,而留守的部队人数开始时不足一万人,留守任务异常繁重。贺晋年在留守兵团工作,工作的压力非常大。
这种情况之下,部队的官兵们不能只强调作战的特殊情况,不能对地方的同志爆粗口,更不能侵占老百姓的利益,如果做不到,那么*民的纠纷只会越来越多。
年,贺晋年有一次去延安开会,他跟着留守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去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汇报*民关系问题时,贺晋年有些无奈地摇摇头,说话也带上了情绪。
“*队和地方关系紧张,我们部队有责任,但地方也有责任。比如这次我来延安时,在路途中遇到大暴雨,我立即跑到一个老乡家,敲门后向老乡表明自己的身份,然后希望能让我住一晚,但是老乡硬是不同意我住,非叫我到区*府去开张条子才行。我说如果跑去区*府,再跑回来有几十里路,那我还不淋成落汤鸡了?最后也没有办法,只能找老乡继续说,总算勉强让我们住下了。”
说完借住这件事后,贺晋年又小声说了一句:“边区都解放这么久了,老百姓应该对我们*队的官兵有一定要了解才对。”
毛泽东听完贺晋年的话,站了起来,故作不知地盯着贺晋年问:“啊!有这样的事?”
然后,毛泽东朗声笑了起来,他转过身对着大家说:“要我看,这是个好事情嘛!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敢不让你这个司令员住,说明什么呢?说明你是人民的*队。如果是国民*的司令员来了,老百姓会怎么样?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老百姓把你们当成自己的部队,和你们一条心,这样你才能打胜仗,这是多好的事情啊!”
最后毛泽东指示贺晋年等人:凡是*队和地方关系紧张的地方,*队首先要检讨自己。毛泽东的这番话,给了贺晋年深刻的教育,使他对人民*队的性质有了进一步地认识。
毛泽东和同志谈话就是这样既批评了你,又让你心服口服,那充满哲理的精辟话语,以后常常在贺晋年的耳边回响。
在贺晋年眼里,毛泽东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伟人,在这位伟人面前,自己只是一位谦逊的小学生。
在毛泽东身上,蕴藏着一种巨大的磁力,能牢牢地把人吸引住。
毛泽东言谈举止潇洒自如,但在原则问题上从不让步妥协。如果动起怒来,就像是火山爆发一样,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他不管处理任何问题,都异常果断,一定不会拖泥带水。
有一件事在贺晋年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是在年10月,国民*第二十六师何文鼎率部突然南下,向我*三边分区步步紧逼,而且侵占了我方一些地方,故意挑起双方摩擦。
三边分区西侧是宁夏,北侧是伊克昭盟,是延安的北大门,地势居高临下,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同时它又是边区的经济和生产中心。如果失守的话,那必将危及延安和*中央的安全。
接到情报后,贺晋年立即飞报毛泽东。毛泽东勃然大怒,拍案而起,立即召见王震和贺晋年,并立即下令:
火速组建一支野战兵团赶赴三边前线,部队正副司令员由王震和贺晋年担任,部队抽调了约余人。
毛泽东传达完命令,斩钉截铁地对王震和贺晋年说:“盐池是边区的命脉。三边是延安的门户,一定不能让何文鼎占得任何便宜。要牢记,你们这一次行动,不是做做样子的,只要何文鼎敢来,就打回去!”
遵照毛泽东的命令,贺晋年和王震组建的部队火速前往前线作战。
11月6日,在张家畔地区,王震召集大家开了战前动员大会,然后进行了战斗布置,准备派出一支部队绕到敌人的侧边白泥井一带,给敌人迎头痛击。
何文鼎当时,国民*邓宝珊的11旅位于安边地区。
我*对邓宝珊的统战工作做得十分深入,已经使邓宝珊的11旅保持了中立的态度,这个条件使我*抗击何文鼎部得到有利局势。
到年1月14日,何文鼎部看局势稳定,已经捞不到任何好处,只能秘密地撤离部队。战斗结束之后,开会总结了这次对何的作战经验,贺晋年深感毛泽东所采取的措施是极其英明、极其果断的。非如此,三边不得安宁。
年春,贺晋年兼任旅长的警备3旅,响应毛泽东“自力更生、生产自给”的号召,和边区的老百姓一起,开展了开荒种粮的大生产运动。
警备3旅在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劳动模范,受到了毛泽东的表彰。
旅部警卫班有一名俘虏兵叫恭再清,才17岁,他为了多开一些荒地,超过他人,有天晚上等全班都熟睡后,悄悄穿上衣服溜出门,扛着镢头跑到地里,在黑暗中开荒种粮。
当指导员晚间巡查床铺时,发现恭再清的床铺很整齐,而且人也不在床上,还以为他已经跑了,便备马追寻。后来在地里找到他时,他已经完成了一天的任务。
通过粮食大生产的运动,使部队兵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进一步改进了部队官兵的生活和思想作风,增强了全体官兵的身体体质,发送了官兵之间的关系,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增进了官兵与老百姓的团结合作。
邓宝珊准备对日大反攻,积蓄了物质力量。当贺晋年向毛泽东汇报了关于警备3旅大生产情况后,毛泽东非常高兴,并对贺晋年大大的表扬了一番。
为了鼓励警备3旅的大生产,毛泽东还亲笔为贺晋年写了“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题词。
在毛泽东逝世周年之时,贺晋年曾饱蘸深情地写道:“时光飞逝,延安时期的那段历史距今天已经将近50年了,但毛泽东思想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中,同毛主席在一起的情景永远存在我的记忆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淡忘。毛主席的教诲,使我终生受益,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润泽千秋。”
其实伟大领导人毛泽东是一面旗帜,是领路人,是先进的指导思想,没有指导思想的人民就是散沙,农民起义历史上是证明过的,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旗帜,这样才能更好地向对的方向前进,才能更好的团结和我们一样有思想的人联合去实现最高理想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