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20世纪的先行者。
他的身影,几乎勾连着近代史初每一起重大事件。
他大笔一挥,便是万人景仰;而一步入*坛,却又虎头蛇尾。
他的*治立场多变,先维新,后革命,再保皇,又共和,还立宪,拥袁再反袁。
他被老师骂作“贼”,被社会指责“善变”,他的从*生涯到底有多不堪?
他的“善变”,又是因何而起?
一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在京举人群情激愤,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签约。
这就是“公车上书”事件。
这起事件的主导者是康有为,而万言书的起草者正是他的学生梁启超。
“公车上书”以失败收场,因为万言书被拒收,没法送到光绪帝面前。
对此,梁启超是深受打击的。所幸,康有为是上访“钉子户”了,都快记不清这是他第几次被拒了。
他“老油条”般地安慰起了梁启超,还给他画大饼:团结就是力量,充分发挥你的笔杆子作用,先办报,再设学会,然后来个合群会议。
面对这灿烂的前景,两人喜不自禁。
于是,他们开办了《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成立了强学会。后来梁启超又到上海,主办《时务报》。
这期间,梁启超先后发表了《变法通议》等60多宣传维新思想的大作,奠定了他在舆论界的重镇地位。
一时之间,他风头两无,时评“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
张之洞看过《时务报》后,甚至亲自写信给梁启超,“甚盼卓老中秋前后来鄂一游,有要事摹商”。
梁启超,字卓如,张之洞信中称其“卓老”,揽才之心跃然纸上。
梁启超前往武汉那天,可把张之洞给激动坏了。
他破例打开中门迎接,还想要鸣炮欢迎。下属慌忙在他耳边提醒,谨慎西太后,他这才放弃了鸣炮的冲动。因为按成例,只有在迎见钦差大臣时才开中门,放礼炮。
随后,梁启超又应湖南巡抚陈宝箴(陈寅恪的祖父)的邀请,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时务学堂,其实就是准备维新变法的*治学堂,后来的云南都督、“护国*神”蔡锷当时正是那儿的学生。
二
当了一段时间的时务学堂总教习后,梁启超收到了康有为让他进京的书信。
随即,戊戌变法拉开了帷幕,舞台灯亮,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正式登台亮相。
他们主张在不动摇皇权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
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动了顽固派的奶酪,这下顽固派不干了!天天跑到慈禧老佛爷面前去哭诉,求她出来主持公道,还扬言要杀康梁,废光绪。
维新派慌了,但他们手里没实权啊,只能求助于袁世凯。
本想先下手为强,来个“围园劫后”,却不想被袁世凯给出卖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当即发动*变,捕杀维新志士。
*变后,梁启超逃到了日本,开始了长达14年的流亡生涯。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旅居欧美的人一般都偏向于温和改革,而留居日本的往往倾向于暴力革命。
梁启超也不例外。
到日本之初,梁启超一度挣脱了康有为的思想框架,变得激进了,笔下的文章有着“破坏主义”,而且和孙中山、陈少白等革命派来往密切,甚至有了合作组*的计划。
他的这种变化也能理解。当初“公车上书”失败都沉闷了好几天呢,何况如今这种流血事件。
对维新变法的满腔期待落了空,面对“戊戌六君子”被杀尤其是挚友谭嗣同英勇就义的激愤与愧疚,自己流亡海外、有家不能回的苦闷消愁,以及光绪帝被软禁、慈禧太后等顽固派完全掌控局面的现实……
这一切,都让梁启超以为,改良的路子已经行不通了,必须采取革命手段才行。
梁启超这是要和他的老师康有为分道扬镳了吗?
并没有。
康有为虽人不在日本,但当他从报纸上看到梁启超的革命倾向思想后,非常生气,写信对他进行了一顿臭骂,命令他马上离开日本到檀香山办理保皇会。
梁启超不敢违抗师命,只能前往檀香山。
从美国回来后,梁启超的思想如釜底抽薪般渐渐止沸、趋于温和了。他放弃了革命思想,与孙中山、陈少白等人也渐行渐远,终成*敌,还在报纸上大打笔仗。
康有为的煽动性竟有这么大吗,个把月的时间就让梁启超的思想彻底转变了?
也不全是康有为的功劳了,主要还是梁启超在美国的见闻影响了他的思维。
距离产生美,这句话真是万年不变的真理。
梁启超一直向往西方社会的*治形态,但这次深入认识了之后,他是失望的:西方社会,也不完美。
他发现,尽管华人到了更先进的共和国家,但各种不文明的积习依然存在。
所以,单凭革命是不能达到自己的终极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开通民智,使民众具有现代国民的资格,这就是“新民”。
为了“新民”这个阶段性目标,梁启超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
他手握“金不换”,思绪如泉涌,《少年中国说》《新民说》等一篇篇求“新”的巨作相继诞生,一个个西方名人,一种种新进思想,源源不断地介绍给读者,极大震撼了中国民众的思想。
三
武昌起义爆发后,为了反对暴乱,使革命派与清*府妥协,梁启超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不得不放弃“倒袁”,实行“联袁”*策。
袁世凯从孙中山手中接过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梁启超仍想实现他的“立宪”*体,他致以贺电,表示愿意“拥袁”。袁世凯高高兴兴地表示欢迎。
选举正式大总统前后,发生了几件跟袁世凯有关的很不光彩的事。
一是宋教仁刺杀案,矛头直指袁世凯,但苦于没有证据;二是“善后大借款”,袁世凯不惜以出卖主权为代价,向五国银行团借款;三是袁世凯在国会上蛮横威逼,直接“刀选”为正式大总统。
这一切,身为司法总长的梁启超深以为耻,但他天真地以为,袁世凯做了正式大总统后,国事就能走上正轨,国会就能制定宪法,进而约束袁世凯,走上宪*之路。
袁世凯是怎么回答他的呢?
10月10日,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就职典礼如期举行。但地点不在国会,而是在太和殿。
太和殿,紫禁城中最高的殿堂,只有在新帝登基等重大节庆日才会使用到。
袁世凯之心,昭然若揭。因此,梁启超愤而辞职。
随后,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让*治顾问发表《共和与君主论》《共和宪*持久论》;成立“筹安会”,宣扬帝制,打压舆论反对势力……一系列称帝准备,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梁启超忍无可忍,写出了那篇著名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对袁世凯妄图复辟的行径进行了一顿猛烈输出。
文章见报,一时之间,报价大涨。
在这民心共振的时刻,一切关心国家命运的人都聚集到了梁启超的大旗之下,为中华命运而奔走挣扎。
除了在舆论上声讨,梁启超在武力上也做好了准备。
他策动学生、时任云南都督的蔡锷,秘密南下,准备发起护国运动。
袁世凯称帝后第十天,护国运动开始,梁启超也参与其中。
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终于让过了83天皇帝瘾的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最终在众叛亲离中忧惧地死去。
四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代理大总统,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梁启超开始“拥段”。
段祺瑞提议对德宣战,黎元洪和国会都极力反对,从而引发“府院之争”(总统府与国务院之争)。
黎元洪不得不罢免段祺瑞,并电邀督*团团长张勋进京制衡段祺瑞势力。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张勋进京后,趁机和康有为以及清室遗老一起,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一夜之间,紫禁城头龙旗招展。
梁启超不顾师生情谊,公然声讨,骂张勋是“贪黩无厌之武夫”,康有为是“大言不惭之书生”,说他们乱搞*治,倒行逆施。
梁启超一边声讨,一边加入段祺瑞组织的“讨逆*”。三路部队攻进北京,复辟势力瞬间瓦解。
潜逃路上,康有为不停地咒骂“梁贼启超”,还写诗嘲讽:
鸱枭食母獍食父,刑天舞戚虎守关。
逢蒙弯弓专射羿,坐看日落泪潸潸。
鸱枭和獍是食父食母的凶兽,而逢蒙是杀害他老师的恶徒,都是典型的忘恩负义形象。
这首诗说的就是梁启超违背伦理,忘恩负义,禽兽不如,骂得太狠了!师生情谊,至此断绝。
或许你会奇怪,向来遵从师命的梁启超为何这次会这么叛逆?
按梁启超自己的说法:
吾不能与吾师共为国家罪人也。”
的确,康有为一直是那个一成不变的“保皇”康有为;梁启超却早已不是那个原地踏步的梁启超了。
他一直拥护他的“立宪”主张,而“立宪”,可以有君主,但复辟,就是开历史的倒车,是国家的罪人。
复辟被镇压后,段祺瑞重新出任国务总理,梁启超“拥段”有功,出任了向往已久的财*总长。
但屁股还没坐热呢,孙中山那边就发起了“护法运动”,原因是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以及“碍手碍脚”的国会。
两个月后,段祺瑞内阁破产,梁启超也连带引辞。
*阀时代,内阁犹如走马灯,梁启超想要推行他的*体改革,却始终时刻处于一种无从下手的状态。
随着这一次辞职,梁启超也退出了*坛。
梁启超离开*坛后,游历了欧洲。
此时的欧洲,刚刚经历一战,他亲身体会到了西方社会的诸多弊病,更加确信西方路线也不能救国,以至文化观也发生了巨变:
从向往西方文明、尽力输入西方文化,转向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他着重研究先秦诸子、史学和佛学,写下了《先秦*治思想史》等一系列著作,一生的作品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共卷,多万字。
他受聘主持清华国学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合称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他家教有方,有着“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美谈。
梁启超的后半生,脱离了*客,努力做一个学者,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著书立说,从事教育,从思想上改造国人,把希望寄托给了下一代。
五
梁启超的确是“善变”的,这一点不可否认。但他的“善变”不是*治投机,而是与时俱进地一贯坚持,就如那句歌词所唱:
我做了那么多改变,只是为了我心中不变。”
理念是要与时俱进的。
在那个新思想层出不穷的时代,新思想与旧思想大碰撞,只有不断摸索,才能探出最契合的那条路子。
所以梁启超“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用自己新的理念推翻自己过去落后的认知,与时俱进地坚持着追求与目标。他一直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说到底,梁启超一直在走“立宪”之路。他反对暴力革命,承认现存国体,谋求改良*体,而他的谋求改良*体,就是“立宪”。
所以,即使退出*坛后,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