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的老家是山西的一个小村庄,近期回乡探亲,发现村子角落有一处废弃许久的院落。旧屋里糊墙的报纸提示着,这个院子已经有40年的历史了。
旧屋里糊墙的报纸当年邓公尝试推动改革,复苏国民经济,无奈反对声不断。报纸上刊登了不少“批判”其“路线”的文章。要说经济,大家都知道当时我国经济发展困难,但并不清楚具体情况。笔者走访了一些老人才多了几分了解。在“人民公社”的年代,村子里的村民会分成几个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种地或其他劳动可以赚到工分。那个时候一个成年男性劳动一天能赚10分,女人和孩子少一些,也有5到8分。有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不是太小)的家庭,一年下来能赚到七八千分,这些工分一般来说足够养活整个家庭。
废弃院子的大门但是工分并不完全等同于货币。同样都是成年男子,一年种出的粮食也有可能天差地别。用整个生产小队的收入除以工分,可以算出小队的分值多少钱。好的时候可能一工分值一块钱,差的时候只有两分钱,相当于一盒火柴。另外还要交“公粮”。与个人所得税不同,现在收入比较低的人是不用交个人所得税的,但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会优先把好粮拿出来交“公粮”。有些家庭老人和孩子多,可能赚的工分都凑不齐“公粮”,得倒贴。
堆满柴火的房间,中间有个瓷娃娃公粮的指标每年重新拟定。那时候的农民最怕的就是在指标上搞“大跃进”,特别是遇到灾年,如果能踏踏实实地上报情况,公粮可减,如果当地的官员喜欢“冒进”,很多人得跟着受苦。所以说当时的“天灾”总几包含了分“人祸”。这些“公粮”部分进入城市,变成“商品粮”,有力地支撑了当年的工业发展。当初的农民很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读书,以后有机会吃“商品粮”。
南京“晨光”老工业园城市里的收入差距还不像现在那么大。年轻小伙子一个月能拿二三十块钱工资,如果读了大专或者本科,一个月可以赚四五十块。现在的人可能想象不到,当时工资最高的还是纺织厂里的老女工,一个月工资上百,是大学生的两倍!但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光有钱也买不到多少东西,得“凭票”购买。有些工厂里会发工作服,工作帽,这些是不用凭票买的。不过自己去买衣服就得凭布票买了。一个人一年有一丈二的布票,全家人可以自由分配。
部分工厂设施保存完好当时有“的确凉”的衣服,按原料不同,有的十几元,有的要二十元。厚棉袄要二十几元甚至三十元。“节约领”的衬衫其实是没有领子的,能省些布料。皮制品不像现在大多是牛皮,有些高端的还有鳄鱼皮,当年“皮鞋”是猪皮的。
这间土方后来还有人住在住房方面,城市里的人要比农村拮据一些。一家七八口人挤在十多平米的房子里的情况十分普遍。更差的还有“棚户”,这些“棚户”不是公房,国家都不接受这样的房子。
上海的商品房那时候要结婚,如果房子实在不够的话,工厂会给分房。不过也只是几平米的小房间。
四十年过去,手表、收音机、自行车这“老三样”,变成了冰箱、彩电、洗衣机“三大件”,现在又是冰箱、空调和电脑。当初的窑洞,变成平房,现在很多村民住上了两三层的小楼。
南京玄武湖前不得不感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衷心地感谢改革开放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