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跟大家讲一讲新闻摄影。
1.新摄与宣摄
我们知道,新摄在传递新闻信息的同时,也是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评价,没有评价的照片就像一个人没有了灵*。但是,它绝不等同于宣摄。美国著名纪实家亚瑟罗特斯坦曾经这样论述宣摄:“宣传的定义是故意传播某种观念、信息、事实或论证,以协助或伤害某种目标、个人或机构。宣传者竭力说服人,而不力求客观公正。
宣传者可能扭曲、选择、省略与安排其素材,而导致其信息的呈现失于偏颇。”报道的评价,是基于事实之上的评价,是以事实说服人,如罗特斯坦所说,记者如果有所选择也是采取平衡的方式以预防对事实的错误诠释”。而如果读者”看了照片后之所以受感动而采取行动,因为他们认同影者目击题材时产生的关心”。
实际上,中国媒体的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遵循的是宣摄的运作规律,直到今天,宣摄和新摄仍然混淆不清。宣摄在国外也很普遍,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和伊拉克的有关部门每天必打的口水战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的媒体很清楚什么是宣摄,什么又是新摄,而且在不误导读者上做了很多努力。
2.新摄与艺摄
艺摄,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沙龙摄和以摄为手段进行的平面艺术创作。就沙龙摄而言,它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和谐、均衡的视觉愉悦,以追求“美”为要旨,强调画面的形式美,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就摄影的平面艺术而言,这种摄更多的在于借摄的语言形式抒发一种主观思想和主观情绪,画面中的事物未必是现实存在的、真实的,而可能是拟态的、摆布的。
沙龙摄的观念对我国影者的影响非常大,很长一段时间里,强调新摄要”美”,成为一种主流意识,这种意识强化了照片对版面的美化作用,却轻视了照片作为新闻信息载体的本来功能。新摄中的照片也强调形式美感,也强调画面构成的视觉突破和个性化,但是,这种形式美必须以充分、真实展示新闻信息为前提。新摄也有一定的主观评价因素,但这种评价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评价也是通过对瞬间、形象要素角度的选择来实现的。
评价标准
一、不同发展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摄自19世纪40年代进入大众传媒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一种强大而独特的信息载体。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主要受技术因素的制约,报道影处在简单记录时期,这个时期的摄,在画面结构上,是静态的图像,人物形象僵硬、呆板,少有动作感;在信息表达上,也比较单纯甚至单一;在功能上,主要表现为对新闻事实的形象印证,是相应文章的配图。
20世纪初,随着小型相机的出现,影师开始追求生动的新闻形象和逼真的新闻现场感。但是,它仍然缺少必要的评价性。不过这种局面很快就被改变了,摄在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影师手中变成了评价和诠释新闻事件和人物的手段,这也是其确立其独立性、摆脱作为文字附庸身份的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在像雅各布:里斯(-)和刘易斯.海因(-)等具有社会改革意识的影师手中,摄成了社会改革的直接推动力。作为《纽约先驱论坛报》和美联社”公安”记者,雅各布里斯对纽约贫寒移民悲惨的生活震惊不已,从年开始,他撰文揭露纽约曼哈顿下东区摩尔布里街附近的贫民窟和拥挤的分租公寓的状况,次年《另一半人是怎样生活的:对纽约下等房客的研究》一书出版,其中的43张照片复制品空前直率地呈现了穷人和移民的世界”。
刘易斯海因从年开始到年,深入到美国各地的矿山、磨房、纺织厂、罐头厂、田间和城乡街头,拍摄了大量反映使用童I的恶劣现象的照片。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照片在公众中引起了极大愤慨,直接促成了”禁止使用童工法”的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强调报道摄影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创造性的观点非常流行,报摄无论在构图形式、叙述方式、编辑方式、设计方式上,都出现了全新的面貌。
比如,构图中的开放式构图、叙述方式中的图片故事、编辑方式中的图文一体化理论、设计方式中的报纸杂志化,等等。它一度成为报刊最重要的传播手段。但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由于电视的冲击,低迷了很长一段时间。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其开始收复失地,而他收复失地的资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彩色化:以年9月创刊的《今日美国》为代表,报纸为了适应美国人越来越快的生活方式,加上广告商的推动,开始采用大数量、大篇幅的彩色照片报道新闻。
这家报纸很快达到了万份的发行量,读者达到了万人次天。另外-个是数码化:数码化不仅使摄影记者从暗房中解放出来,能够走到编辑部与各个环节的编辑们一起工作,而且它正在改变地位。在纽约的《新闻报》,记者的办公区在整个报社的中心位置,其他工作围绕着影部的工作作出安排。其数码化表现在三个技术层面上:靠数码相机获取数码图片、靠互联网传输图片、以数据库储存和检索图片。对报纸而言,数码化带来的最为重要的革命是保证了新闻图片的时效性。
二、评价标准
在当代,一般来说,评价新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技术层面上,照片必须具备能够被相应媒体所接受的技术质量,比如合乎要求的曝光、相当的清晰度、逼真的色彩还原,等等,因为如果照片的技术质量不够好,就会影响信息的传达和视觉的感染力。
(2)在新闻信息传递的层面上,新摄必须具有合乎事件发展时空逻辑关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它是静态的、二维的平面图像,它实际上是对动态、三维的新闻事件的概括。在这种转换中,影记者的评价和选择很重要,但是,所有的评价和选择必须符合事实。
(3)在时效性的层面上,必须具有时效性。
(4)在美学的层面上,它的视觉构成是否有趣、照片是否具有视觉冲击力、视觉构成是否有利于传达新闻信息,是影记者必须考虑的。在当代,照片足够的动态感觉和足够的空间表现,是报刊采用它的重要依据。
(5)在创新的层面上,记者在各个方面的创造,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如何独立诠释新闻事件;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技术手段、安排构图;如何使文字说明生动感人,等等。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