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李少红总是怀念胶片电影的时代,科技冲淡了岁月的质感,也让那些灿烂又纯粹的创作年代一去不复返。但她却在努力地向前奔跑,她觉得就像是拿着一个接力棒,从上一辈电影人的手里接过来,也要尽力地传到青年电影人的手中。
出品
博客天下大文娱组
作者|屈露露编辑
丁宇
图片
受访者提供
郁郁青葱
李少红今年67岁,依旧有使不完的力气。年轻的时候,她总觉得时间过得慢,但最近两年发现,时间过得太快了,这让她不由地生出一股和时间赛跑的紧迫感。
今年5月,这种紧迫感更强了。第七届青葱计划已经启动,首届青葱计划影展正在筹备,但不确定性让很多事情变得困难,活动规划要随时调整。李少红像进入到了“农忙”时刻,为这些事情奔走着。
青葱计划是李少红在年发起的一项具有公益性质的青年导演扶持计划,它有一个十分务实的目的——帮助青年导演拍摄人生第一部长片。
植物学里,青葱是一种植物,味道辛辣,但总是生机勃勃。在李少红的世界里,用青葱指代青年导演,意味着“年轻时代”,是中国电影的新力量。
相比以往,本届青葱计划增加了“电影大师班”和“青葱影展”两项活动。电影大师班由李少红和王红卫、霍廷霄、*共同组成,邀请资深的影视行业从业人员,对青葱计划遴选出来的青年导演们,进行指导。主题影展由李少红和*担任策展人,主题是“成为导演之前”。
延续至今的青葱创投会也是重头戏,只不过有了点变化。她和洪晃一起直播,在节目中告诉大家,本应该线下举行的创投会,要改为线上举办了。
那几天,李少红总问创投会的报名情况,工作人员告诉她,“今年比以往多了两三倍”,就算这样,她也没轻松多少,她担心10个选手“对着空气讲”没有线下的环境和氛围,也无法让行业投资人有更直观的感受。
7月8日,青葱创投会首次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举行,没想到大家的热情都很高,听说有超过千人正在直播间观看“云端创投会”后,李少红很感动,“在这样艰难的形势下,大家对电影依旧抱有希望,期待学员们今天有好运气,能够找到欣赏他们的投资人,把他们的第一部长片电影项目拍出来。”
创投会开始不到10分钟,效果已经很好,时长为分钟的青年导演约谈,一半的时间都被投资公司约走了,这些都让李少红十分兴奋。担任第七届青葱计划理事长、电影策划的导演王红卫还问她:“要不要再办一场?”
虽然创投会很顺利,但在和《博客天下》聊到青葱计划的时候,李少红还是用“太难了”来形容。从开始有了这个想法,在导演的心中种下的一粒小小种子,到现在成长为一片绿荫,中间经历了太多的故事。
年,李少红进入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担任会长职务,青葱计划的想法正是始于那时。导演协会每年都有一个针对电影导演的表彰大会,总结每一年电影拍摄的创作经验,也激励和凝聚导演们,鼓励电影创作。
李少红告诉《博客天下》,当时他们觉得除了表彰大会之外,还应该对中国电影未来做一些贡献,即通过一种方式帮助和培育青年导演。国家电影局对此也非常重视,来找导演协会聊青年电影人的培养,希望能通过行业协会帮助更多的年轻人。
作为伴随着历史过程成长的一代导演,李少红在年轻时要自己创造拍摄条件。上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李少红为了拍电影只能自己想办法找投资。她形容那时是“两眼一抹黑,都不知道钱长什么样”,只能在摸索中前进。所以对于年轻一代,他们愿意以自己的经历,给青年导演们搭建一个内容与资本的桥梁。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年开始,李少红和导演协会的导演、工作人员们一同研讨和制定青葱计划的各类制度,直到年,第一届青葱计划终于启动,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冯小刚担任第一届青葱计划主席。
青葱计划有一套严密的程序,如同一个电影制片厂的流程运转,通过选拔和系统指导,对优质的电影项目从剧本、制作、投融资、宣发等环节进行扶持,青年导演经过剧本工坊、导演训练营、短片拍摄、创投培训等环节,获得资金和经验帮助,直至电影上映。
举办至今,青葱计划邀请了众多电影届的领*人物,第一届到第六届的主席分别是:冯小刚、贾樟柯、张艺谋、宁浩、管虎、*建新,评审导师阵容也是大咖云集,诸如陈可辛、田壮壮、徐克、王小帅、李玉、方励、梅峰等影响中国电影走向的重要人物都参与其中。
李少红告诉《博客天下》,邀请这些主席的时候没有遇到过阻力,只要有档期有时间,没有人拒绝过她,全部无偿参与。大家本着帮助青年导演的初心而来,像是每个电影人的使命:以老一代培养新一代,完成承上启下的作用,挖掘和扶持中国电影的新鲜血液。
青葱计划还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制度,每届评选出来的五强导演拍摄的5部长片,主席都需要担任名誉出品人。李少红希望这些青年导演的作品上,能有青葱计划以及帮助过他们的这些导演留下的印记,“这个印记非常重要,它是留给历史的一个背书。”
今年的创投会上,李少红总结了一份成绩单:“这7年中,我们已经推出了20多部电影,其中已有6部进入院线公映,有3部在流媒体平台上线播出,另有11部已进入后期审查阶段,而且正好还有1部影片刚刚杀青,1部正在拍摄。”
随着越来越多的作品涌现,李少红觉得是时候向社会和行业汇报一下成绩,计划做一个影展。实际上这个想法一直埋在她的心里,今年终于得以实现。
李少红找到*共同担任策展人。她们一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曾合作电影《恋爱中的宝贝》、电视剧《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等,都成为影迷们心中的经典。她们希望通过影展,将自身这些年对艺术、对世界、对文化的全新感悟带给观众,激发新生代电影人的创作。
7月15日至17日青葱计划“成为导演之前”主题影展将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影展分为“大师重温单元”和“青葱聚焦单元”。“大师重温单元”将放映李少红执导、*主演的经典电影《生死劫》。该片也是影展的开幕影片,是两人的第五次合作,也是首次在国内大银幕公映。“青葱聚焦单元”的5部影片分别是:梁鸣导演的《日光之下》、*璜导演的《武林孤儿》、叶谦导演的《蕃薯浇米》、白雪导演的《过春天》和申瑜导演的《兔子暴力》。
李少红对这些作品十分有信心,果然不出所料,影展信息发布后不到一分钟,电影票就已被抢购一空。
朱辛庄的日子
青葱影展的主题“成为导演之前”,也让李少红想起了自己成为导演之前的日子。
年,北京昌平南部的朱辛庄,迎来了位年轻人,他们是恢复高考后,北京电影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上世纪7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迁至此处。
李少红就是这群年轻人中的一个,她的同学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人,他们组成了北京电影学院78级。这一天跨进校门的人,日后都成为了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人物,掀起了中国电影的第五代浪潮。
虽然朱辛庄地理位置不太起眼,条件也比较艰苦,却挡不住学生们渴望知识、自强自立的精神。李少红的电影生命,也是从朱辛庄开启的。作为这一代导演中鲜有的女性,她的电影之路充满着戏剧性和曲折。
年,14岁的李少红不再有机会上学了。她从北京第十一中学离开,拎着一个包去部队当兵。之后的9年,李少红都在部队度过。她曾在《开讲啦》节目上回忆起那段时光,“好像在准备着有一天能够重新再去上学的这一天。”
23岁那年,重新上学的机会摆到了李少红的面前。那是年,也是中国高考制度恢复的第2年。按照当时的规定,如果这一年不能考大学的话,她将没有机会再上大学了。
从报纸上看到招生信息的李少红当机立断开始报名,除了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外,她还报考了一所医学院校。她的想法很纯粹,不管怎样一定要有学上。艺术院校的考试是提前招生,她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由于那时还在部队,她收到的不是录取通知书,而是一份过了录取分数线的电报。但高兴的情绪还没过劲,又遭遇了晴天霹雳,原来学校不收现役*人,说这个名额可能会让给别人。她当时就“疯了”,恨不得插翅飞到北京去。幸运的是,那年部队为了配合全国高考,总*治部发了通告,允许他们上地方大学。李少红激动得不得了,觉得真是上天眷顾。
刚从十年“文革”中走出来,一切都需要重新修复。对于北电的师生们来说,过去10年间是空白的,有关电影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又崭新的。在李少红的回忆中,大学时光仍历历在目,老师和学生不像是在上课,更像共同学习,“因为老师也10年没看书了,所以基本上我们上课也是读书会,就是看电影,就是讨论会。我们实际上是在一个讨论电影的氛围里面,和老师共同度过的4年”。
校园里,时常看到师生一起热烈讨论电影的场面,激动时,大家都能跳上桌子。电影学院的张客教授为了给他们讲镜头概念,请木匠按照库里肖夫的《电影导演基础》里的模型做了一个装置。这个装置用帆布上下隔开,分成大小几个隔断,做成全、中、近景,他们在这些框框里表演小品,景别一目了然。周传基教授上电影声音课,每次都提着带喇叭的双卡录音机让他们练习听力,李少红特着迷,也买了一个松下双卡录音机——在那个年代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大学里,李少红把所有时间都交给了书籍和电影。李陀老师对她建立历史观影响很深。他建议李少红先别看电影类的书,而是看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都要看,并且要横向地看整个历史。“他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后碰到任何事情,我会用这种方法去思考,用这种方法去创作。”这些在后来都融入到她的电影、电视剧的创作思想中。
整个大学的学习氛围也十分浓厚。曾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的张会*也是78级的同学,他记得,“那个时候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硬件比较差,观摩电影需要乘车到中国电影资料馆和电影洗印厂,学生经常是带着馒头和咸菜在电影院里度过一天,晚上要到很晚,才可以搭乘学院的班车返回到朱辛庄。”
但是大家对知识都非常渴望,导演系、摄影系的同学们在本子上记分镜头,用来练习镜头意识。他们担心记不全,就交换笔记互相借阅,李少红也因为这个事和张艺谋第一次打交道。那时笔记记了十多本,李少红到现在还留着。
李少红沉浸在电影的世界里,学校每星期起码要放4部电影,有时候她连看两场。接触到的电影种类十分丰富,既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意识形态的“解冻电影”,又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欧洲现代电影的熏陶,不管是中国电影还是世界电影,她几乎看了个遍。
后来李少红跟人说,电影学院的日子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从朱辛庄那块土地上,李少红叩开了电影的大门。她形容那段纯粹的时光,“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到了电影学院才开启,之前都很懵懂。我被电影启蒙,才真正地了解了我所处的这个世界、历史和社会。”
“78级”的日子紧张又快乐,这种纯粹的艺术生长环境和宽松的学术氛围,给李少红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冲击,也为她日后电影里的先锋意识埋下伏笔。
女性视角
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李少红遵循组织分配去了北京电影制片厂。苦熬了6年,直到33岁,她才有机会独立执导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商业片《银蛇谋杀案》。
影片魔幻、惊悚,剧情相当生猛。年,《银蛇谋杀案》的出现非常前卫,引发了巨大争议和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