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在纸媒凋零的时代,办一份逆时间而行的文化
TUhjnbcbe - 2022/8/25 17:58:00
DSP广告投放运营招聘QQ群 http://www.cgia.cn/news/chuangyi/1590174.html

过完今天,人们曾经无比期盼的21世纪便已走完五分之一。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或许并无过多特殊意涵,人们所能真正把握的,只是存在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此时此地。

对瞬间命运的珍视,对存在意义的求索,对良善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仍然坚持沉静而严肃地办一份纸媒文化副刊的终极理由。在“流量挂帅”、“渠道为王”的时代氛围中,《新京报书评周刊》却有一种逆时间潮流而动的气质,我们并非无感于身外的喧嚣与躁动,恰恰相反,我们总是在为更精准地捕捉时代的脉搏和情绪而努力,并为各种看似宏大、实则关乎每个个体命运的*治、社会和文化议题而思索求解。

当然,问题永远多于答案,凭一个编辑部有限的智识与经验,远远无法一一回应,但我们愿意真诚地分享自己的阅读和思考,或带着疑惑求诸方家。因而,在我们的刊物上,总是能看到那些最富洞察力与表现力的思想者的名字,他们生活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中,但无不视野开阔、底蕴深厚,并有所精专,他们是我们的作者、访谈对象或评述对象,他们的精神气质共同熔铸在这份刊物里,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的选题总是以问题和价值为导向,既不盲目跟风追随热点,也绝不错过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有的话题和人物可能略显冷僻,但只要确认其价值,我们便不惮以最大的篇幅和力度去推介,去做一些真正具有发现性和独创性的内容,让它们能够抵达理想的读者。

每期的报纸封面专题,是书评周刊编辑部合力打造的拳头产品,已在学术界、出版界和读者圈中形成了不错的影响力。本文是对年49期封面专题的回顾,透过这些社科、历史、文学、新知、教育、生活、儿童类议题,不难看出我们的价值关切和思想立场。我们或许难以为每个议题找到一个完美而确定的答案,但至少可以去辨析问题,厘清盲区,重估价值,为思想市场提供一份参考意见,也为勤于思考的阅读者构筑一个可信赖的精神家园。

撰文整理

新京报记者徐学勤

一月

文章千古事,公道在人心

1月19日,是近代思想家、*治家梁启超逝世90周年纪念日。这位生前以文字横扫千*、深刻影响时代的显赫人物,一生的*治立场和文化态度复杂多变,他从办《时务报》和时务学堂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此后经历了清末民初几乎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对其一生事业文章,杨度为其撰挽联曰:“事业本寻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梁启超的文章影响了几代知识精英,被传诵,被争论,被模仿,被批判,为近代思想学术开风气之先。

然而,在梁启超逝世近90年后,他的全集才被历史学者汤志钧、汤仁泽父子整理出版,这套全集耗费36年时间编纂而成,收录了目前所见梁氏全部文字著述,凡一千五百万字。关于梁启超的“流质善变”,以及保守和激进的争议,必将随着这部全集的出版而继续生长发酵,他的思想教义也必将随全集而流传后世。专题采访了汤仁泽先生,对全集编纂历程及学术价值作了深入探析。

日本叙事在今日迷住了我们。这不只是器物、消费生活方式或文化产品上的迷恋,今天中国人也在情绪与精神构造上感到与日本的亲近,在经济、社会及人口展望上体验到类似的症候。这个专题旨在对中国出版传媒界围绕日本的话语生产做有问题意识的梳理,考察今天所形成的当代日本叙事,并辨析尼特族、下流社会、低欲望社会等词语背后的社会问题。

每年的新京报年度好书评选,备受出版界、学术界及广大读者瞩目,已然成为读书圈的盛事,年的书选依然秉持专业、多元、公共的理念进行,在年度好书之外,还设置了“年度经典再现”、“年度视觉读本”、“年度在地书写”、“年度跨界书写”等奖项,这也是对年的一种独特审视。

朱利安·格拉克是个刻意保持低调的作家。他从不上电视,不参加学院活动,拒绝了龚古尔奖。他的作品有超现实主义意味,但也有荒诞、意识流,还有浪漫主义的影响,因此形成了一种杂糅的、感情充沛的诗意风格。在这种风格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他奇特、瑰丽的想象。这样的写作是艰难的,阅读也不易。他用自己的写作抵御流行文化的粗制滥造,维持文学的严肃性。

二月

私人阅读VS公共空间

在热言时代,我们总是被网络情绪所冲击,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能真正袒露于众。或许,对于阅读的个人意见,是中国人最愿意向大众谈论的。在这片介于公共与私人之间的暧昧地带,哪怕是最私人化的访谈问答,无论是公共的表达,还是私人的叙述,既有着私人性的趣味,也有着公共性的延伸。在某种意义上,己见即偏见,偏见即洞见。

这期书评周刊,我们邀请了徐贲、薛忆沩、王人博、彭小瑜、羽戈、江晓原等多位作家、学者,以私人阅读的名义,对近期阅读的图书发表自己的独特感想,或者透露最近正在思考的社会议题。比如,最近正在阅读的图书是什么,阅读次数最多的图书是什么,最欣赏的作者是谁,最失望的作者又是谁……在访谈中,他们也透露自己的思考和写作近况,以及正在关切的时代议题。

临近除夕,年味渐浓,书评周刊编辑部全体成员合作了这期“寻找年味”的特刊,把深刻烙印在每个编辑、记者生命记忆中的年俗和年味双手呈上,有欢腾,有温暖,有陌生,有冲击,串联起中国社会的城乡和古今之变。

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文学,很难被归类为“魔幻现实”——他既不魔幻,也远离了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从写作的姿态来看,加莱亚诺更像是个学者,在一片被掠夺一空的大陆上搜寻着历史的记忆,其历程从南美原住民的创世神话直到21世纪的拉美现状。

三月

死生亦大矣,共情即伦理

刚刚过去的“平安夜”,医院急诊科医生杨文被患者家属谋杀案,引发网络舆情持续震荡。医生与患者本应是同一战壕内共同对抗疾病的盟友,却成为拔刀相向的仇人,医患矛盾仍然是这个时代最难解的命题。

生、老、病、死,人生从起点到终点无可逃避的四件事,如今四医院中完成。相比于从前,医院的关系前所未有地紧密,现代医疗面临着技术与人文二者的平衡。我们试图以人文叙事,弥补破碎的医患关系,从近年出版的一批医学人文类图书出发,展现出一种不同以往的医学叙事。

医生讲述患者的故事,普通人阅读医生的故事,每一本动人的医学人文图书都是一座桥、一条孔道,让医患双方多了一些相互理解的机会。故事能带来有效的沟通,共情能化为相互的理解。在这里,生死边际的挣扎与挽救,疾病来袭造就的脆弱与坚强,医生的成长和艰辛,患者的焦灼和苦痛,都真实地汇聚在一起。

“过劳时代”、“狗屁工作”、“社畜”……成为这一年新的流行语,我们如何卷入了加速的工作与生活?今天中国及世界出现了怎样的工作趋势及特征?技术加速如何制造了时间紧迫感,而那些以懒惰作为对抗的(反)工作伦理,背后勾勒了怎样的乌托邦?这些命题都直指现代人的生存方式。

从去年起,苏珊·桑塔格的全集和传记扎堆面世。这位在中国属于偶像级别的公共知识分子和“文艺教母”,再次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她的话语方式曾改变了20世纪下半叶欧美公共写作的方式,也重塑了知识分子作为明星的形象。这一专题透过桑塔格的人设学、地理辞典、写作辞典,来回溯桑塔格的智识遗产及其时代启示。如今很难再找到第二个作家能引起读者如此广泛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纸媒凋零的时代,办一份逆时间而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