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党史故事会战地办报晋察冀根据地的新闻
TUhjnbcbe - 2022/8/14 22:08:00

作者

阎丽

战地办报:晋察冀根据地的新闻奇迹.mp:03来自河北共产*员

随着晋察冀根据地的创建,战地报刊如雨后春笋应势而出,记录抗战历史,凝聚抗战信心,鼓舞抗战热情。

中国共产*自成立就十分重视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即便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仅晋察冀根据地所办的报刊就有几百种。

报纸有《晋察冀日报》(前身为《抗敌报》)《子弟兵》报、《冀中导报》《前线报》《冀南日报》《救国报》等,期刊有《晋察冀画报》《战线》《抗战生活》《长城》《时代青年》等。这些报刊成为时代号角,凝聚起千百万民众的抗战信心,鼓舞了千百万民众的抗战热情。

那么,在敌后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这些报刊是怎样出版的呢?这里我们选取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报纸和期刊介绍给大家,以纪念这些以笔代枪、为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们。

“民族的号筒”:敌后办报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晋察冀日报》

《晋察冀日报》的前身是《抗敌报》,年12月11日在阜平县由晋察冀*区*治部创刊,最初为石印,三日刊。社长由*区*治部主任舒同兼任,摄影家沙飞和老红*洪水(越南人)任副社长。年4月,《抗敌报》转为晋察冀省委的机关报,邓拓任报社主任,主持报社工作。年8月16日,报纸改为铅印,隔日刊。年11月7日,改为《晋察冀日报》,集毛泽东的字为刊头,改为日刊。报纸的内容也从最初以报道战事、选用中央社和苏联广播稿为主,慢慢变为由国内新闻、国际新闻、通讯、社论、诗歌、漫画等为主,并创办了副刊《老百姓》。所刊载的文章大多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成为根据地*民了解八路*抗战和根据地*策的主要渠道,也是边区***民对敌作战的重要宣传武器。到年6月14日终刊(与其他报纸合并为《人民日报》),办报时间为10年6个月零3天,出版期,发行量从最初的份扩大到几万份,最多时达5.5万份。

在《晋察冀日报》办刊过程中,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最有名的则是“八匹骡子办报”“七进七出铧子尖”等。

为适应游击办报的需要,报社人员尽量减轻设备的重量以便于转移,比如排字工人把铅字缩小,把笨重的字架改成可装可卸的轻便字架,把笨重的石印机改成用枣木制成既结实又轻便的木制机。邓拓还要求编辑和记者写文章都限定在字以内,方便排字工人把字字盘改为字字盘,以减少字盘重量。同时,邓拓还用特制木箱装字盘,装好就能搬走,架起就能拣字。因为报社的全部设备拆装方便,敌人来时,拆完装入箱子搬到骡背上就走。等到了安全环境,立即卸下设备,安装完毕就可以开工。全部设备用八匹骡子就可带走,非常适合当时的游击环境,因此就有了“八匹骡子办报纸,三千字内著文章”的说法,可谓是中外新闻史上的奇迹。

铧子尖是平山县滚龙沟南山深谷中的一个小山村,年冬到年春,晋察冀日报社曾长期在滚龙沟一带驻扎。年8月22日,日伪*7万多人“扫荡”晋察冀边区,余敌人合围滚龙沟一带。当时,报社为了赶印当天的报纸行动迟了一步,来不及转移设备,于是,他们把设备埋藏在铧子尖,报社人员则与当地群众、民兵、游击队一起与敌人周旋。邓拓社长提出,“只要有24小时相对安定的时间,就要争取出一期报纸”,所以只要等敌人离得稍远,他们就回到铧子尖,挖出设备赶印报纸,印完后再埋好设备转移。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勇敢机智地“七进七出铧子尖”,反复七次挖出设备工作,埋好设备转移,硬是在敌人“扫荡”的25天时间里出了23期报纸,对稳定根据地民心*心、鼓舞*民抗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人们只要看到《晋察冀日报》就会说:我们的报纸一直在出版,我们的根据地完不了。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晋察冀日报》的历史上数不胜数。为了出版和发行好《晋察冀日报》,在抗战期间有34位报社工作人员在与日*战斗中牺牲,还有很多人在发送报纸途中献出了生命。

《晋察冀日报》和晋察冀根据地一起发展壮大,它不但见证和记录了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发展、壮大,而且鼓舞了根据地*民抗战决心和信心,成为中国新闻事业上的一个创举和一个突出的榜样,被晋察冀*区司令员誉为“民族的号筒”。

“活生生的事实”:真实记录敌后恢宏壮阔抗战和热火朝天建设的《晋察冀画报》

《晋察冀画报》是中国共产*出版的第一份大型摄影画报,创刊于年7月1日,共出版13期。年5月20日,晋察冀画报社和晋冀鲁豫人民画报社合并为华北画报社。

晋察冀画报社社长沙飞

说到《晋察冀画报》,不能不提著名摄影家沙飞。全面抗战爆发后,沙飞从桂林北上,10月份到达晋察冀,经聂荣臻特批成为随*摄影记者,不久便担任了晋察冀日报社副社长。从年10月到年一年多的时间里,沙飞拍摄了许多有关八路*抗战的照片。为了让大家了解八路*抗战,年春,沙飞等人在平山县蛟潭庄举办了一个小型的摄影展。尽管照片并不多,也不大,但引起了很大轰动,十里八乡的群众像赶庙会一样前来参观。因为那时候老百姓大多不认识字,不能看报纸杂志,但他们能看懂照片,能从照片上直观地看到八路*战斗和胜利的情景。

这次展览还得到了聂荣臻司令员的称赞,他说:“你们这样做很好,不识字的人能看懂照片,这样的形象宣传作用大。”展览出人意料的成功和聂司令员的鼓励,使沙飞萌生了印制画报的想法。

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画报印制的难度远高于报纸。首先需要人才,包括摄影、制版、刻字等人员。其次需要设备,包括相机、铜板、锌板、上等的纸张和油墨,以及各种化学制剂等。这些东西在大城市都是紧缺物资,更别说在被日*严密封锁、条件艰苦的根据地了。因此,沙飞的想法在当时听起来有点异想天开。

但沙飞的想法得到了晋察冀*区领导,尤其是聂荣臻司令员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区领导表示:筹办画报的一切经费都由*区解决,在尽量节约的原则下,要多少就给多少,需要什么人就调什么人,全力支持创办画报。领导的支持给了沙飞极大的信心,他们从全*区搜罗各种有用的人才和设备,并自己动手制造设备。边区解决不了的就通过大城市的地下*组织购买。为此,边区不惜动用有限的*金储备。为了购买和护送这些设备,地下*组织历经艰险,甚至有些同志献出了宝贵生命。为了支持制作照相制版的镜头,聂荣臻司令员甚至贡献出了自己的*用望远镜。

经过3年的准备,年5月21日,晋察冀画报社正式成立,沙飞任社长,全社共多人。尽管此时日*对根据地展开了有史以来最残酷的“扫荡”,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晋察冀根据地处于最艰难的时期,但画报社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年7月1日印制出了《晋察冀画报》创刊号,为*的21岁生日献上了一份丰厚的礼物。7月7日,又装订出0本画报,为全面抗战爆发5周年纪念献礼。在庆祝大会上,聂司令员对画报社全体人员予以表扬和奖励,并为画报亲笔题词:“五年的抗战,晋察冀的人民究竟做了些什么?一切活生生的事实都显露在这个小小的画刊里。它告诉了全国同胞,他们在敌后是如何坚决英勇保卫着自己的祖国;同时也告诉了全世界的正义人士,他们在东方如何艰难困苦地抵抗着日本强盗!”

画报出版后传到各根据地和敌占区,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和鼓舞,也让日*非常震惊。他们认为这本画报是在大城市印刷的,因此汉奸、特务四处搜查。最后他们发现这本画报竟然是在根据地印制的,于是,日*一面加紧封锁印刷制版物资,一面“扫荡”根据地,并把画报社作为重要的袭击目标之一。

为了保证在游击战中各种设备物资不受损失,画报社不断转移。每到一个地方,画报社人员就先查看地形以便于人员疏散转移,寻找难以被发现的山洞以便隐藏设备,如果没有合适的山洞就挖山凿洞。为此,聂荣臻还特地派出工兵常驻画报社。

年4月19日晚,画报社正在平山县东*泥一带赶印第三期画报,突然有群众送信说日*正向此地进犯,赶紧转移。于是,大家马上停止工作,拆卸设备,搬运埋藏好,准备转移。此时,日*已将村子三面包围。在突围中,著名摄影记者雷烨不幸遇难。

虽然日*的“扫荡”、袭击经常发生,但晋察冀画报社却在战斗中不断壮大,所印制的画报愈发精美,让看到的人爱不释手,视若珍宝。当时各根据地把“陕甘宁的广播,晋察冀的铜板”视为我*在宣传工作上的两大创造和两大法宝。

如今,我们看到的有关晋察冀抗战的照片大部分出自《晋察冀画报》,它不但向世界证明了八路*在敌后进行着英勇的抗战,而且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影像。

报社工作人员在野外为画报创刊号制作铜版

来源:河北省委《共产*员》杂志

河北共产*员

全面

深度

权威

专业

1
查看完整版本: 党史故事会战地办报晋察冀根据地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