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全国各行业都经历了一次长时间的“歇业”
那么
疫情对全国期刊业的影响以及
如何在挑战中按下期刊业生产的“启动键”呢?
跟小福团一起去看看
期刊大咖们怎么说?
01杨树弘:重庆市委当代*员杂志社总编辑、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国期刊协会*刊分会主任委员
高品质期刊业不可或缺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
疫情给全国期刊业带来的变化,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期刊社会作用的信心认知:高品质期刊业不可或缺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高品质的社会对高品质期刊全媒体内容的需求态势正在全方位洗牌中强化,甚至倍加渴求的态势没有改变;
二、疫情颠覆的是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耕作”方式。同时,疫情对期刊产业的影响是革命性的。“我写你看”“我编你读”的“单厢情愿”“指手画脚”式的传统媒体思维定式已经被倾覆;
三、契机在“求变”。“革命性变革”的切口在于:具有*治品格、市场品质、文化品位的期刊“产品化”受众吸引力需大举发力、持续深耕、不遗余力。
疫情之下,全国期刊业要“化危为机”。
一方面要抓住提升品质内容机会。高度:主流价值引领是决定期刊全媒体“可成长性”的战略要冲;深度:有吸引力的故事化表达是决定期刊生命鲜活度的软性情感路径;厚度:有品位的文化涵养是期刊“可典藏性”的资源通道;温度:植根人民(受众)意志和情怀是期刊链接大众的肥沃土壤。
另外一方面要抓住履行社会责任机会。可用性:更加注重思想的、观念的、学术的、工作的、生活的可用性精细策划(遴选)、精心抉择;互动性:集约化思想方法下,在端、网、微等新媒体和传统期刊的受众互动链上做足文章;参与度:走出期刊本体,在社会、行业、产业和受众需求参与各环节强化期刊全媒体“需求黏性”。
另外要把握期刊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势:在不断提升端网微等期刊新媒体产品及时有效性的同时,夯实传统期刊的典藏价值基石。深化改革,营造期刊全媒体发展的有力的、切合实际的人才、*策支撑;不断塑造期刊产品知识化、趋势化含金量“动能”;别无选择,期刊产品传播移动终端化适应度决定期刊价值生命活力;不断探索期刊产品在线知识服务(有偿使用)有效解决方案;打造期刊全媒体及时、有效、全方位互动的持续创新的实现机制。
02杨驰原:《传媒》杂志主编
积极发力移动端,变被动为主动探索融合发展之路
新冠疫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具体到期刊业,我认为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对市场化期刊的主营业务影响巨大。在已经持续两个多月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的情况下,市场化期刊的零售和广告大受影响,使本来就举步维艰的主营业务雪上加霜。二是对学术类期刊的采编工作影响很大。学术会议交流停止了,使采访、组稿只能线上进行;居家办公,给编辑流程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了期刊正常出版,甚至影响了出版质量。
新冠疫情给期刊业发展带来危机,期刊界同仁直面危机,“化危为机”,取得了很大成效。一是积极报道、研究新冠疫情,彰显了期刊的责任担当。在这场疫情中,《中国新闻周刊》《财新周刊》等时*类期刊是首批深入到武汉采访报道的媒体,医学类学术期刊刊发了大量研究新冠疫情的文章,《传媒》《新闻战线》《中国记者》《中国传媒科技》等传媒类专业期刊制作专题、刊发专稿,对媒体战疫、媒体人战疫进行报道和阶段性总结。二是促使期刊业加快融合转型步伐。疫情使期刊的传统经营和发展模式受到重挫,促使期刊业积极发力移动端,变被动为主动探索融合发展之路。
03白雨虹:《光:科学与应用》执行主编
做不到稿源充分国际化,将是最大的危机
疫情期间期刊业最大的变化就是更加多元化了。所有新媒体的表现形式,疫情期间期刊领域的办刊人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努力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带来的深层次思考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办刊人的初心是什么?
疫情期间,吉林当地一份曾经颇有影响力的报纸“新文化报”休刊,我是该报十年的老订户,见证了它的兴衰,甚至近两年我还享受了他们提供的送鲜奶服务,但是报纸不好好办内容,送奶送菜等服务能竞争过京东和淘宝吗?休刊成为最后的选择。
危机当下,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化解危机的方式方法自然不同。下面的两个表格是年《光:科学与应用》创刊当年发表文章情况统计和年前3个月发表文章统计。
发表的论文占比从创刊年到年一季度,美国从29.03%下降到12.8%,欧洲从38.72%下降到14.53%。当然我们可以理解八年来,中国高水平科研成果大幅度增加,但我个人对危机的认知是作为中国主办的高水平国际英文期刊,如果做不到稿源充分国际化,将是最大的危机。
因此,疫情期间,我们保持与国际编委和国际专家的密切沟通,并送去人文关怀,以主编的名义为国际编委们邮寄口罩等防疫装备,人是一切的基础,建立国际一流科学家《光:科学与应用》生态文明圈是当务之急。
04李禾:《中国中药杂志》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面对大量纷至沓来的新冠研究论文,迅速反应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际,张伯礼、*璐琦、仝小林等数位中医药院士率领多支医疗队逆流而上,进驻武汉疫情最危险的一线开展救治,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明显疗效,彰显出特色优势。与此同时,科研人员也紧急投入了抗新冠病*防治项目及抗病*药物筛选等基础研究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临床及药学研究论文。
《中国中药杂志》作为中医药学科领域代表性的学术期刊,面对大量纷至沓来的新冠研究论文,迅速反应,制订了比以往把控更加严格的文章收录标准和采编流程:
编辑初审阶段严格筛选,摒弃功利心,绝不以数量取胜;针对性选择组建了一批高效、高质量的同行评议专家团队,并要求及时审回;与录用文章的作者保持密切沟通,补充数据甚至重新改写,不达要求绝不发稿;与发布平台中国知网协调网络首发绿色通道;联系作者团队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