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年8月30日的《恩施日报》一版,一幅题为“稻浪泛金美如画”的新闻照片(杨顺丕摄)在版面中心开花,虽然发的幅面还不够大气,但金色的影调、呈对角线的宜万铁路上的动车、乃至成片的金色的稻田上那赋有韵律的阴影,在夕阳辉映下依稀可见。鄂西土家山寨里的田园牧歌式的风光里注入了时代的新元素,立马让照片活起来、美起来!难怪有人说:“宜万铁路是中国的景观大道”。这幅两天前拍自利中盆地的新闻照片,把万亩水稻进入成熟期的丰收景象收入镜中,倒不如说在借稻拍“道”,以景抒情,美不胜收(这幅新闻照片同样被当天的《恩施晚报》在一版作大图刊登)。
无独有偶,翻开同一天的《恩施日报》五版,“伍家台茶园游步道添新景”(宋文摄)的新闻图片同样吸人眼球。虽然这幅图片早在四天前的《湖北日报》上以“宣恩茶山惊现木长城”为题发表过。
由于拍摄手法特殊,仍然令人爱不释手。作者采用航拍的手法,让读者从空中领略到贡茶之乡一千多米的木栈道蜿蜒山顶,成为生态旅游的风景线。
同一天的州级地方*报,能见到两幅不仅具有大信息量和画面又给人以美感的新闻照片,十分难得!尤其是在新形势下,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如何贯彻“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方针,特别显得重要。大家知道,一幅照片可以让我们看到,作者到了什么地方,给我们传达了什么信息。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新时期作者的作风仍然至关重要,不深入生活,不到工作和生产的一线,不以人民为中心,又怎么能为人民抒怀?好作风,才有好文风,才有可能产生好作品。这一天的两幅新闻照片便可以看出作者的作风。一是选材于我们身边,都是以恩施的大生态为背景,贡茶、游步道,动车、银利川,都是平常中见亮点,平凡中抓精彩。二是精心思考,耐心等待,准确把握决定性瞬间。你看那金色的稻田上动车飞奔而来,茶乡游步道宛若仙景,这些没有思考、没有思想、没有准备是万万拍不到的。三是作者在拍摄视角上作了创新。应该说两位作者(一版上的稻田也有可能是在山上俯拍的)都采用了无人机航拍技术,让你从空中去俯瞰大地,借用新时代的高科技,跳出了常规的拍摄角度,把这种大美用画面语言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耳目一新,久久难忘。
当然,拍出好照片,需要摄影记者和通讯员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还需要编辑识货,舍得版面,让新闻照片成为独立兵种,更需要配套的激励机制,好稿好酬,优稿优酬,鼓励记者和作者上高山、下远乡,深入一线抓“活鱼”。
年8月30日夜草于书房
(这篇小文发表在年9月22日《中国摄影报》一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