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美育优秀案例选登以戏曲之美,传中华精
TUhjnbcbe - 2022/5/19 20:30:00

清华大学京昆艺术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

创新举措与显著成效

摘要:为认真落实*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一系列指示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清华大学以教育部京昆艺术文化传承基地为载体,作为传承和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持续加大投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扩大实践平台、推动戏曲艺术研究等多种形式,使得教学条件极大改善、课程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学生艺术社团业务水平极大提升、工作坊模式已然成型、学术研究水平显著提升以及社会辐射效应大为增强等方面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基地建设加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教授在案例报告会上做分享

一、基地建设背景

中国古典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以梅兰芳先生为代表的京剧表演体系被认为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昆曲更被公认为中国古典戏曲表演的最高典范。数百年来,古典戏曲高度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演绎人生百态,明辨善恶是非,书写家国情怀,见证历史沉浮,是中国历史文化、人文哲理的形象记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形象化的体现。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京昆艺术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借助京昆艺术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蕴藏,滋养年轻学生的文化心灵和艺术气质,在高校面向全体学生传承京昆艺术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京昆教学活动在清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建校初期,就有了学生京剧组织“菊社”,后又聘请红豆馆主爱新觉罗·溥侗来校教授昆曲艺术,排演京剧剧目。年,俞平伯夫妇成立昆曲曲社“谷音社”。解放后,清华大学文工团京剧队队员多达百余人,排演的原创剧目《关羽搬家》在*协礼堂演出,受到好评。年,成立学生京昆协会,年,学生京剧队复建,在艺术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开展京昆艺术交流、研讨,定期进行京剧传统剧目和经典折子的排练、演出。年,开设京昆艺术欣赏课程。年,新清华学堂、蒙民伟音乐厅等专业场馆启用,通过引进高水平演出,丰富了教学资源,学校京昆艺术氛围日渐浓厚。基于此,年,以京昆艺术为传承对象,清华大学申请承办教育部京昆艺术文化传承基地建设项目。

二、创新举措

年10月,清华大学教育部京昆艺术文化传承基地建设项目成功获批,清华大学加大京昆艺术在校园传承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建设效果。具体建设举措如下:(一)以基地为抓手,形成全校京昆文化传承合力依托清华大学深厚的京昆艺术传统,立足清华校园,以主管校领导为负责人,由艺术教育中心牵头,联合*委宣传部、教务处、*委学生工作部、文化办、文化素质基地、人文学院、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校工会等单位,共同承担平台建设任务等工作。根据项目规划和基地建设需要,设立基地专用办公室,方便运行管理;设立基地图书资料室,购置图书资料;成立京昆文化艺术传承研究室,组织研讨。根据排练、演出需要,添置练功服饰和砌末道具。同时,完善新清华学堂、蒙民伟音乐厅、大礼堂、蒙民伟楼多功能厅等专业场地资源配置,更新改造京昆排练室,为基地开展多层次理论研讨、教育教学、排练演出提供场地条件。(二)以课程为基础,加强师资及教学资源建设为保证课程教学的专业性,基地采取理论与实践并重、校内外教师相结合、名家与一线教师相补充的模式进行教师队伍建设。承担基地建设项目以来,引进专职教师3人,构建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的戏曲教师队伍,全面负责戏曲理论、实践课程教学,以及工作坊、演出实践和教学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广泛邀请李玉芙、孙毓敏、梁谷音、周秦、李鸿良、钱振荣、龚隐雷、李佩泓、唐元才、洪*、张建峰、崔伟、张*等京昆名家、学者进课堂,构建课堂讲解与表演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基地开设了《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昆曲艺术与文化传承》《京剧艺术赏析》《昆曲艺术赏析》《京剧与中国传统文化》《戏曲名著鉴赏》《京剧表演史论与生行艺术实践》《京剧表演史论与旦行艺术实践》等多门课程,在注重数量的同时,强调课程内涵水平的提升。清华大学京昆艺术课程由最初的理论类课程为主,已经发展形成集理论、赏析、表演实践和创作实践于一体的课程体系,课程在广度、深度上得到了大幅深化和完善。(三)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社团引领示范作用清华大学设有学生艺术团京剧队、京昆协会、教工京剧队等三个校级京昆社团,总人数超过人。基地高度重视社团的组织、教学、管理工作,加大教学设施、师资配备等方面投入。学生京剧队有正规的教学活动,教学及排练全部纳入正规课程管理,给定学分。根据不同年级及程度,开设系列京剧表演课程,包括《京剧基本功训练(一)/(二)》《京剧基本功训练及表演(一)/(二)》《京剧折子戏排演》等,聘请中国戏曲学院、国家京剧院以及北京京剧院等专业院团教师来校指导。京剧队定期举办专场演出,并与北京大学等兄弟院校联合举办演出活动,进行京昆表演艺术交流。(四)以活动为载体,探索工作坊体系化模式基地建设之初,开始探索工作坊活动模式,将戏曲表演、作品欣赏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将艺术院校的课堂教学与综合型大学的艺术普及相结合。工作坊按照“有教无类”的原则,面向全校师生员工,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一字一腔,都可以在工作坊里传授打磨,各种京昆艺术话题,都可以在工作坊中交流、展开。工作坊为师生交流创造了更为自由、开放、灵活的空间。目前工作坊已探索出与社会票房和专业院校(团)不同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较之社会票房,工作坊的教学更加严谨规范,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和计划性,避免了过度自由和随意导致的教学效果不佳。较之专业院校,工作坊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上更富弹性,充分考虑受众水平和实际需要,兼顾趣味性与专业性,在帮助师生提高艺术水平的同时,注意保护学员的学习热情,不因难度过高的内容和过于严格的艺术要求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寓教于乐,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京昆艺术的美。经过反复实践,工作坊已探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教学特色正逐步形成。(五)以学术为突破,重视戏曲理论及教育规律研究京昆艺术传承既要掌握京昆历史知识,更要挖掘文化内涵,探究艺术精神,研究发展规律,探索传播途径,为此,基地专门成立“京昆艺术文化传承研究室”,举办高水平学术论坛,开展京昆艺术研究,提升学术水平,扩大学术影响。基地在梳理京昆艺术发展史的基础上,考察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探索做好京昆艺术普及工作的有效方式和方法,尤其是结合京昆艺术的表演特点,寻求对普通高校学生进行京昆艺术传播与传承的有效途径,努力扩大京昆艺术在青年一代中的影响。(六)以社会为依归,发挥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基地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基地的社会辐射功能,充分发挥基地的资源优势,最大化地服务社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基地教师走进中小学开展京剧校本课和社团课教学,举办名家讲座、工作坊、服饰化妆等艺术欣赏、体验和交流互动活动,助力中小学的京剧文化普及,构建校园文化;走进清华园街道等基层社区,将京昆艺术的普及和*建工作有机结合,丰富了社区文艺生活。同时,借助教育扶贫项目,对乡村音乐师生进行京剧表演艺术培训。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国际夏令营”中,特设京剧体验班,吸引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走进粉墨世界;在清华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特设京昆专场演出,传播国粹艺术。年,在基地工作的基础上,清华大学创新发起的校园戏曲节,得到北京市教委的高度认可和重视,确定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戏曲进校园——校园戏曲节”。戏曲节一年一度,集高水平系列演出、名家讲座、学术研讨、展览展示为一体,吸引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成为汇聚京昆理论界、艺术家、爱好者的平台和纽带,成为戏曲艺术年度盛会,受到广泛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育优秀案例选登以戏曲之美,传中华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