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
阅读大约需20分钟
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项目和入围项目名单。杭州网倾力推出的文博融媒体大型平台《让文物活起来》,在全国各地申报的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共同入选的还有国家博物馆的《手拉手:我们与你同在》、山西省文物局的《晋地宝藏》、四川省文物局《三星堆遗址发掘系列报道》、甘肃省文物局《一事一生一人一窟》等重点项目。
1
精心打磨
建设杭州文博“线上大餐”
近年来,“讲述好、展现好、传播好中国文物故事”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讲好浙江文化故事,传递江南文化美学,因此也成为本地媒体重要的责任所在。
文化兴盛的浙江大地,给平台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选择,但同时,如何以系统化、体系化的思路,将这些跨越时空的内容和活动进行有机融合,打造一份有层次、有节奏、有辨识度的“线上文物大餐”,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筹备过程历时半年之久。年初,项目小组和主管部门杭州市园文局通力协作,经过多次的研讨、磨合,终于推动平台在年6月13日正式上线。
这个时间点正好赶上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前夕,专题也以其丰富性、权威性,成为挖掘文物展示宣传的创新途径与方法、体现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新思路、宣传杭州文物事业新成就、打造文物保护利用“杭州模式”的重要平台。
平台“5+1”的内容体系,几乎容纳了杭州市文物工作相关的全部亮点:
比如“双十佳案例评选”版块:汇集了年全市“双十佳文物保护利用”案例征集评选成果。平台上公布了全市个“可移动文物”和“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的图文和音频作品,在年10月组织网络评选活动,仅1个月内,网络评选参与人次达万,有效投票总数达到近17.8万。
“讲解员技能竞赛”版块:汇集了杭州市“年讲解员职业技能竞赛”成果。共有全市28家文博单位的名选手参与,5天全网观看直播量达万。
“最美文物守望者”版块:汇集了第四届杭州市“最美文物守望者”评选活动成果。从众多候选者中最终评选20名在文物研究宣传、展示、修复、修缮、利用等各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
而“文物走近你”版块则按照不同行*地区,展示了不同区文物活化利用成果。
▲《发现杭州》出土文物展
“青少年艺术作品集”版块:汇集年全市各大博物馆组织的“让文物活起来”为主题的各类青少年艺术赛事,线上集中展示各类大赛获奖的优秀艺术作品,其背后,是文化领域的社会参与,和青少年群体传播的显著成果。
2
创新融合
打造“杭州云文博”的线上空间
在杭州的山水之间,有50余家文博单位点缀其中,蕴藏了不胜枚举的馆藏文物,但囿于技术融合手段的限制,观众想要全景式地总览这些文博资源,仍然少不了“迈开腿”去登馆参观。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线上资源进行融合展陈,是《让文物活起来》平台承载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杭州网投入最为精干的技术力量,创新打造了“云展览”“云文物”“云课堂”三大板块,成为浙江省线上文博大规模融合展示的初次尝试。
“云展览”版块:汇集了包括杭州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等在内的全市22家主要国有博物馆的线上陈列展览和数字展厅,是近年来杭州市智慧博物馆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市民可以“足不出户”云游杭州的各大博物馆。
“云文物”版块:介绍了杭州的“世界文化遗产”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杭州段)、良渚古城遗址,以及杭州具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珍贵的“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按照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史迹和代表性建筑进行分类展示。“可移动文物”按照陶瓷器、金属器、玉石器、书画、楹联匾额、杂项进行分类展示。在介绍中摒弃了传统枯燥教条式的简介,采用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展示手段,在深入研究文物的基础上,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以讲故事的方式阐释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
▲项目小组走访孔庙1
▲项目小组走访孔庙2
“云课堂”版块:汇集了杭州各文博单位线上教育课程,课程内容体现了杭州传统文化和特色文物,分门别类的设置可以让公众快速找到感兴趣的内容。
为实现这些内容的稳定融合、顺畅展示,杭州网在平台上分门别类,开设专题版块,聚合全市文博单位精品资源,采用图文、音频、视频、3D展示、VR/AR虚拟、直播互动等方式,多角度、多元化展示和传播地域特色文物文化。同时结合“让文物活起来”主题活动,线下实地活动和线上活动成果展示、活动投票等相结合,全过程展示活动成果。
3
内容为王
收获社会效益、影响力和传播力
在碎片化、短视频阅读时代,一个兼具权威性、丰富性、全面性的内容平台,仍然具有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