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荐读理由
本期与大家分享的优秀论文由陈思广教授和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雅兰同学所撰,文章刊登于《鲁迅研究月刊》年第6期。
文章从萧*代表作《八月的乡村》“出版传播之‘热’与文学史载入之‘冷’”的“萧*现象”入手,分析了《八月的乡村》“被经典化”的过程中,出现的肯定其题材上的“经典”与质疑其文本艺术价值的两种接受悖论。文章在肯定《八月的乡村》“先锋”价值的基础上,正视其艺术价值存在的不足,从题材视阈转向审美视阈,在审美艺术层面上提供了可能的新阈度。
通过对《八月的乡村》的接受史和经典化过程的细致考察,文章呼吁要敢于突破主流阐释视阈对文本的“经典化”解读,在观照文本外在价值的基础上,重审文本内在的审美价值,为我们文学研究的“经典”文本祛魅提供了可能的阈度与新的启示。
二、名词解释
1
“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以后,陆续从东北流亡到内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包括萧红、萧*、端木蕻良、骆宾基、舒群、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他们的创作以东北黑土地为背景,表现了东北人民的不屈与抗争,具粗犷的东北地方色彩与强烈的爱国感情。(丁帆主编.中国新文学史上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萧*
萧*(-),原名刘鸿霖,辽宁义县人。笔名另有三郎、田*。年入东北陆*讲武堂,开始写作。年年初到哈尔滨,正式开始文学生涯。年“二萧”(引者注:萧红与萧*)同到青岛,萧*在那里完成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并在次年发表后引起重大反响。之后,出版短篇小说集《羊》、《江上》,并在抗战前出版长篇小说《第三代》的前两部。抗战爆发后流亡后方,年第二次去延安,亲历整风运动,因坚持个人立场遭贬斥。年重返哈尔滨,因《文化报》事件再度遭贬,被排除出文坛。(丁帆主编.中国新文学史上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八月的乡村》
作者受当时翻译过来的苏联小说如法捷耶夫的《毁灭》的影响,以近似素描的手法塑造了一群集体英雄。小说采取短篇连缀的方式,描写一支游击队的武装斗争,正面刻画了陈柱司令、铁鹰队长、李三弟等游击队员等农民形象,风格刚猛遒劲,带有革命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色彩。萧*本人曾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个性豪爽倔强,小说中的各种人物往往都带一种“胡子气”,充满对现实的野性反抗精神,在相当程度上正是作者本人性情的一种投射。(丁帆主编.中国新文学史上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文章框架及精华
(一)文章框架
1.提出问题
经过梳理,文章发现《八月的乡村》存在出版传播之“热”与文学史载入之“冷”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八月的乡村》是否是一部“被经典”的文本?如果是,那么,它是如何“被经典”的?这一指认在何种限度上影响了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八月的乡村》的文本意义?
2.分析、解决问题
(1)《八月的乡村》“被经典”的原因有哪些?
鲁迅之后的接受者多单一地从认同与维护的视野肯定《序言》所提及的《八月的乡村》的题材意义。
Ps:此处《序言》指鲁迅为《八月的乡村》所作的序,由于原文长度及版权问题不宜在此展示,感兴趣的同学可自行阅读。
借比较《毁灭》《铁流》与《八月的乡村》之异同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
(2)如何开拓《八月的乡村》接受的可能的阈度?
承认由单方面强调题材意义导致的同质化的接受困境,发现批评的偏颇和理解的限度。
正视小说“方向正确,但艺术颇有缺陷”的问题,重审文本、实现新拓。
首先,人物形象不鲜明。
作者在竭力表现铁鹰等人英勇性格的同时忽略了对人物复杂性的刻画,导致铁鹰形象的单薄。至于唐老疙瘩、刘大个子、李七嫂等普通队员和农民形象,都未能体现随着战斗的发展、历史的进行而“成长”的表现。
其次,在艺术的真实性上也有所欠缺。
通读小说,“意念”才几乎是留给读者最明显的阅读体验,因而小说在“现实主义”的表现上不尽“真实”。
最后,可比性不足。
《八月的乡村》在结构、人物、技法上不可否认地存在诸多不足,其粗拙的艺术描写无法与《毁灭》《铁流》这样的重磅之作相媲美。
(二)文章精华
实际上,“萧*现象”触及的是“接受何如”和“文本如何”的问题。面对“接受”要敢于突破主流阐释视阈下的“影响的焦虑”;面对“文本”要敢于打破小说思想与艺术水平之间的不平衡关系,打破*治正确与艺术缺陷之间的不平衡关系。“文学经典”的形成不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