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校园记者,我们要把双方的声音都写上,具体的对错交给读者去评判,您说是吧?”
“那你这稿子不要发了,我会打电话给你们领导!”
配图
VCG
年大二暑假,我在长沙的一家都市报实习。说是实习,其实除了看报纸、整理录音和资料,基本无事可干。记者们常年出差,我来了一个多月,只见过带我的前辈一面。平时除了主任偶尔来一下,办公室里就只剩3个实习生,一开始我们几个还闲聊各自的学校,日子久了,也都懒得去了。当时,我租住在城中村的一个低矮狭小的二楼。由于地势较高,坐在窗户边,可以看到一整片破落村庄的屋顶。我常在结束一天的实习后,坐在窗口发呆,或者捧着一本书百无聊赖地翻看。那是南方为数不多的凉爽夏天,雨水总在夜间倾盆而下。一觉醒来,地面湿漉漉的,空气清新得让人忍不住多吸几口。城中村附近高校云集,昏*的路灯亮起,摊贩们纷纷出动。偶尔,我的大学同学盛鹏会在这个时间从河东过来找我一起轧马路。他在另一家都市报,当初因为看过一位记者写的报道,就直接到报社指名道姓要跟人家实习,结果,那个记者“拽拽的,根本不把实习生放在眼里”。我俩走在人潮涌动的大街小巷里,伴随着年轻人三三两两的谈笑声,盛鹏喃喃说道:“我想办一份报纸。”他似乎不太确定,又好像盘算已久:“暑假都快结束了也没什么收获,还是要自己去做。”同为新闻系的学生,我觉得自己专业能力太弱,也很焦躁:“那一起做吧。”至于怎么做,我没有问。办报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但也是一个不那么真切的想法。9月临近,一天中午,我正琢磨着报社里的前辈给我的新闻线索,盛鹏一通“快回学校吧,一起办报纸。”也许真能办出一份报纸呢?我兴奋地放下电话,没有过多犹豫便跟前辈告别。前辈生气地说:“现在的实习生太不靠谱!”辗转回到学校,天空灰蒙蒙的,正飘着雨。同学们大多还没有归校,宿舍走廊里空荡荡的。我打扫着宿舍,没过多久,走廊传来声响,盛鹏和杨峰走进来,看起来心情不错。“来,看看。”盛鹏把手里的计划书递给我。沾了雨水的两页纸变得软绵绵的,但黑色的字体清晰可见。计划书简单地陈述了创办报纸的初衷、报道的方向等,“办报宗旨”后面写着:报道深度事实,传达新锐之声。“这是一份征求意见稿,我们这两天把人聚集起来,碰个面好好商量下。”杨峰一手搭在我肩上,一手翻弄着计划书。他也是新闻系的学生,平日性格张扬,此刻更是眼里放光,恨不得立刻把事情做起来。随后几天,我们一边招纳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边讨论办报的各项事宜,最终决定给报纸取名“视线”。这个名字通俗易懂,又不乏内容——看世界。LOGO也很快定下来,是一只睁开的眼睛,明亮澄澈。考虑到办报主要是为了锻炼大家的新闻采写能力,我们决定把报纸设定为月报,出版日是每个月的23号。这样,每个月的前期有充足的时间采访和写作,后期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发放报纸。盛鹏担任主编,他带着一群零经验的学生,学着报社的选题会,在教室、草坪或奶茶店里讨论着新闻线索和报道方向。有时候你一言我一语,很多选题便浮现了出来,比如:学校后山的垃圾场管理不善、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和网吧没有区别……如果选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