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送报纸,开杂货店,甚至造访监狱,他60年
TUhjnbcbe - 2021/8/21 16:52:00
医院订阅哦!

他一个人走过了一个行业的春夏秋冬。

71岁的吴芝生,手中的那把刀握了60多年。

7岁那年,他和村里许多孩子一样,开始了一项“游戏”,一项有趣又能赚到钱的“游戏”:软木画。

那时,福州软木画诞生也不过三、四十年光景,却名声日隆,行销世界。做为软木画诞生地的西园村作坊开始遍地开花。

15岁那年,吴芝生进入福州木画厂,开始了靠手艺“吃饭”的生涯。进厂之后,他就因工艺扎实全面被评为“二级技工”,人生走在光明大道上。

那时,福州软木画业亦是前景大好。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州软木画畅销五大洲60多个国家,出口产值高达万元以上,是福建省外贸出口创汇最高的产品之一。

△福州软木画多次在国外参展引起轰动

也多次做为国礼赠送外宾

而之后几年内,情势急转而下。

跨入90年代,福州软木画业由春入冬:厂家倒闭、作坊关门。吴芝生所在的福州木画厂亦结束营业。

这一剧变,吴芝生如今想来依然有“恍如隔世”之感。

在吴芝生看来,市场需求大了,有些人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使得软木画品质下降,才被市场所抛弃——

当年软木画高速发展时,开始了流水线的生产。

但有一项工艺一直无法加速,那就是切片。

这是软木画看似简单,却充满玄机的一道工序。

如何做到薄而不卷、折而不断,吴芝生跟着父亲苦练了六年。

并不是所有人都等得起六年的。

于是有人发明了切片机,将这道工序简化成零基础的人都能完成的工种,速度自然也比人工切片快了好几倍。

后来,又为了解决机器切片会造成切片麻坑的问题,有人发明了炭火技术:即把木料烘干再切,这样一来,果然麻坑没有了,效率提上去了,订单也按时完成了,形势看似喜人,但是致命的情况出现了。

△炭火技术制作的软木画,装框不过数月,失去水分的木片

就出现了断裂。福州软木画的国际声誉跌至谷底。

年福州木画厂的产值达万元;两年后,缩至25万元。

整个行业情况鹤唳一片:大师封刀、民艺人转行,大家都各找出路。而吴芝生却没有忘记自己身为第四代传承人的身份,开始了艰难的传承之路。

他送过报纸,

开杂货铺,

生活再艰难都没有放弃软木画创作,而是把仅有的积蓄都投入到其中去,哪怕原材料栓皮栎树价格不菲,他依然坚持选用品质更好的进口木料。

年,他还自费到欧洲去找客户,却因软木画的负面口碑而被拒。

除了市场遇阻,另一个困扰吴芝生的问题就是寻找接班人。

彼时,西园村的年青人已不愿再从事这种没有出路的行当。吴芝生却不甘心这一门手艺就此断代,几经思考,他有了个大胆的决定。

监狱,常人避之不及的“晦气”的地方;面对的又是一群曾经“泥足深陷”的复杂人群,然而,吴芝生却充满了动力和希望。

每周,他都会造访监狱,给受刑人员授课传艺。

人们都说他傻。

他却很高兴:多个门道把软木画传播开去,有什么不好呢?

这是一份赤诚的公心:有教无类。如果真能把这份手艺学好,这些受刑人员也能找到一个光明的出路,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而软木画也能找到一批新的传承人。

他还把目光转向了祖国的花朵,走进小学,每周都免费为小学生教授软木画,还免费提供工具和栓皮栎树。他希望,对软木画的认识与喜爱能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福州西园小学小学生软木画作品

吴芝生真是爱软木画爱到了极点。

七岁那年,他喜欢上了“玩”木头。

这一喜欢就是一辈子。

纵然身边的人都悔了,弃了,离了,他却始终不变,不弃,不馁。

他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金奖;他的学生们也有了自己的作品;

△吴芝生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展览金奖的作品《妈祖风光》

而福州软木画,在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新的春天,来了。

海峡卫视每周一21:50播出

《手艺》

海峡卫视haixia-tv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送报纸,开杂货店,甚至造访监狱,他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