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西散南国文学校工孙连成
TUhjnbcbe - 2021/8/15 21:45:00
北京看白癜风上那个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60310/4784646.html

西散南国文学

审核

孟丽华

编辑

徐永良

图片

网络

校工

作者

孙连成

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年轻的时候人们叫他小高,年纪大了人们叫他老高。

很多人不知道他的身份:他天天在学校里,却不是老师;他有责任田,却很少有人见他下地劳动。

他在村子里有自己的家,但他平时都是住在学校里。

他的职业呢,说来也很有意思,他好像没有什么具体的工作,但学校里的活儿,除了教书,他什么都干。

“老高,今年该退休了吧?”有人打趣他。

老高嘿嘿一笑:“我都快七十了,要说退休早就退休了。”

老高自己也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参加工作”的了,他只隐约记得,他十六七岁时,村里学校唯一的老师病了,上面派不来老师,大人们又都不愿意当这个孩子王。队长就把他领到由“牲口饲养室”改成的学校里,对他说:“这里还有一二十个学生娃,没有老师了,你就天天领着他们玩吧,队里给你开工分。你要看好他们,别让他们掉到塘里淹死了。”连小学也没有读完的他从此就成了这帮孩子的领头人,天天和他们打闹在一起,只是偶尔会提醒一下:“别把书搞丢了,说不定以后有用。”

学生都是本村的。他们中有七八岁的,有十一二的,也有个别十四五的。没有更大的了,因为到了十四五岁就可以干农活挣工分了。

正是爱打爱闹的年龄,他们每天都玩得热火朝天,以至于两个月后来了新老师,学生们反而不愿意上课了。

新的老师是相邻大队的,是个“一头沉”,既要教书,还要种地。他上完课,就把学校里的事儿都交给了“小高”,——“小高”这个称呼就是这样来的。那时,“小张”“小王”这样的称呼是电影里才有的,要么是首长称呼士兵,要么是领导称呼属下,显得高雅而又时尚。村里人起初是用调侃的语气称他“小高”,后来习惯了,大家就这么叫起来了。

那时一个老师要教几个年级,每个年级的学生少则三五个,多则八九个。上课时大家都在一个屋子(那还不能称为“教室”)里。日常上课的时间并不多,很多时候都是大家一起玩。有两年还搞“半工半读”,其实就是上午在学校里玩,下午到田间地头玩。有时老师有事不能来学校,那学校前勤后勤所有的事情都是小高的了。

就这样过了几年,全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教育开始得到重视。各个自然村的教学点都撤销了,全大队集中办学。老师自然是上面统一调配,但学校里的杂活儿,比如敲钟打铃,修修补补,看门守夜,等等,还得有人干,于是,大队干部们自然就想到了小高。

秋忙过后,学校要盖三间新的教室,砖石泥瓦、梁檩椽子都是村民筹集,白天大伙儿义务出工,夜晚小高看场子,趁着月光,他把各种建筑材料归置、堆放得齐齐整整,第二天人们一来直接干活儿,就可以省很多事儿。

紧锣密鼓地干了十多天,教室盖好了,村民们都撤退了,但铺地坪,还有房前屋后边边角角的整修,就都是小高的事儿了。

“那时候真忙,”回忆起来,他脸上还挂着几分兴奋和自豪。“要看表打铃,要给老师、学生修理桌凳,要当门卫,要给老师的伙房种菜,还要干学校搬砖挪瓦、修墙补路的杂活儿。”

转眼他已经是二十多岁的人了,在农村早该娶妻生子了。但他天天忙得晕头转向,就靠着大队给的一点粮食和一点钱生活,哪家的姑娘能看得上他?当时他的老娘已经六七十岁了,亲自到学校把他拽回去,说什么也不让他干那无名无利、无功无德的活儿了。可没过几天,大队干部去找他,学校领导也去找他,说他在学校的那一摊子事儿,除了他,没人能干得了;说学校里的事儿比个人的事儿大。没办法,他的老娘大哭一场,又让他回去了。

日子就这样过着。

其间有热心的老师给他介绍过几个对象,都没成事儿。几年后,老娘去世,他变成孤身一人,个人的事就无人提及了。

后来,学生越来越多,学校的规模也逐渐扩大,需要他干的杂活儿也越来越多。学校领导想增加人手,先征求他的意见,问他需不需要个帮手。他说:“不过就是忙点,天生干活儿的命,还能怕忙?”

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视,投入越来越多,农村办学也越来越正规,很多农村学校都逐渐不再用像他这样的“临时工”了。但他不一样,不管是学校里,村里,还是镇子里,压根儿就没有人想到要清退他,因为在大家的印象里,他已经是这个学校的一部分,他甚至已经成了这个学校的标志。

乡村的风吹皱了他的脸颊,校园里平淡而漫长的日子使他的两鬓染上了秋霜。“小高”不知不觉变成了“老高”。他不再打铃了,因为现在有了电铃;他不再修补桌凳了,因为现在用上了标准化的金属课桌和凳子;他也不再种菜了,因为学校的旁边就是乡村超市,新鲜蔬菜天天都有;他也不再当门卫了,因为学校有了专门的保安。但他还是喜欢守在门卫室里,他感觉不守在这里就不踏实,而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每天到校的时候,不看到他就会感觉少了些什么。

因为他的存在,门卫室就成了老师们特别是年轻的老师们爱呆的地方,大家在这里聊天,休息,夏天来吹吹空调,冬天来喝杯热茶,或者和老高开几句玩笑。老高还是个义务修理工,备有各种维修工具,自行车,电动车,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凡是需要修理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只要说一声,其余的就是老高的事儿了。

头发斑白、略微驼背的他每天依然在校园里转悠,有时弯腰揪下几棵长在墙根儿的野草,有时拾起滚落在路边的砖渣石子儿,有时拿起拖把,去拖一下办公楼的走廊。有的年轻老师有课时碰上孩子没人带,就会把孩子交给他,并叮嘱孩子:“和高爷爷好好玩儿。”接下来的几十分钟里,他就成了“保姆爷爷”。

有时,学前班和低年级孩子的家长放学后不能及时来接孩子,就会和老高招呼一声。放学后,老高不仅要照看孩子,对住在近处的干脆就直接给送回去。这是经常有的事儿,大家早就习惯了,不论是老高还是家长,都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不值得一提。

老高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学校,你可以说他为了生存,也可以说他无所依靠,事实上他就像守护自己的家一样一直守护着这个学校。他就像那口早已废弃的、仍然高高地挂在树上的大钟一样,见证了这个学校的历史,也见证了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历程。

老高普通,平凡,卑微,就像脚下的泥土一样,就像墙根儿的小草一样。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学校的很多事离不开他,但没有人会认为,他是这个普通的乡村学校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也许有一天他会离开学校,悄无声息地,就像他当初来到学校时一样悄无声息。再过若干年,人们想到他的时候,会说:是有那么个人,无儿无女,无家无业,一直在学校里生活。然后,在人们的心里,关于老高,除了温暖,也许还有点有趣,就什么都没有了。

作者简介

孙连成,河南省汝南县人,中学教师,现任教于海南省昌江中学。业余写作。

投稿邮箱

西散南国文学社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南国散文》投稿邮箱: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散南国文学校工孙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