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千载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TUhjnbcbe - 2021/6/27 18:19:00
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pf.39.net/bdfyy
追溯内家拳法渊源解绎王堡枪法正宗

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康戈武教授考察唐村千载寺

千载寺位于古怀庆府城东十八公里处的柏壁寨,即今河南省博爱县西南约八公里的孝敬镇唐村。该寺原名无极寺。据大量的碑文和有关史料记载,千载寺座北朝南,山门殿面阔三间,内分前中后三进院落。前院有伽蓝殿、三教堂、禅道学舍、无极亭、积善亭、钟鼓楼;中院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后院是练武亭。前中后殿均有东西配殿,分别有大菩萨殿和唐代三教僧十力大师纪念堂。千载寺东侧是儒教三圣门(又名三圣祠),内有伏羲殿、文王殿、孔子殿和神农亭。三圣门东侧是道教的太极宫,太极宫外有太极门,内有老君殿、祖师殿、太极殿和药王殿。药王殿前有太极八卦图、八卦门。如此,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释儒道三座寺庙从西向东依次排列,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寺庙群。该寺庙群以千载寺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宏大而著称,历史上人们统称之曰千载寺。又因寺庙占地亩,人们又称之为五顷寺。

千载寺是我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


  千载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原名无极寺。据三国曹魏*师徐庶的母亲到千载寺上香并题的碑文记载:“汉室乱权柄,吾族河内行,草木进香咽,无极寺佛灵,故天下三分,故抗兵相加,强于取天下,尸骨遍野土,鼎乱何故焉,国患何益哉,解囊饰寺殿,祈求佛菩灵,愿大佛慈悲,盼无极养生,保三鼎一统,佑草木繁兴,鉴忠奸分明,树贤良千秋。”这块碑文足以证明,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无极寺。


  徐庶是三国鼎立前期人物,所谓三国前期,是指东汉献帝建安年间。徐母就是在这个时候到无极寺进香的。从徐庶的母亲题诗中可以看出,无极寺在东汉时期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在*河两岸有一定影响。就像诗中说的,“无极寺佛灵”。不然,徐庶的母亲不会选定到这里进香。一座寺庙从建立到殿堂设施完备而兴盛,没有百年的时间是不行的。由此推断,唐村的百姓说得无极寺兴建于东汉永平年间是十分可信的。


  又据《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功德碑》记载:明初洪洞移民“迁拔鲁豫燕赵秦陇之填殖移居*河南北民裔数十万,河内官路沿道东汉古刹无极寺、唐名千载寺设司驻员,迎迁款待。”该碑文准确无误的记载了千载寺建于东汉的历史事实。


  东汉初期,佛教初传入我国,佛法深邃的义理尚未被国人所认同,只是在当时的上流社会阶层中传播。所以,从东汉永平年间到东汉末年的一百多年间,全国仅建了几十座佛寺。从这个意义上说,千载寺(东魏武定三年)与洛阳的白马寺(永平十一年)、登封的法王寺(永平十四年)、陕西华县永庆寺(永平十二年)、西安卧龙寺(汉灵帝年间)、江苏镇江定慧寺(汉献帝兴平元年)、湖北当阳玉泉寺(汉献帝建安年间)、河北赵县柏林寺(汉献帝建安年间)、四川成都宝光寺、陕西乾县铁佛寺等,在我国佛教传播史上,都是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古老寺院。


  千载寺等东汉几十所廖若星辰的佛教寺院,奠定了多年中国佛教文化的坚实基础。成了我国早期佛教经典的翻译基地。据说《大明度无极经》就是月氏国支谦在河内无极寺翻译的。魏晋以来,佛法由汉地传往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越南、日本等世界各地。牢固确立了我国大乘佛教在全世界的中心地位。可见,东汉佛教寺院对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延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历史价值是何等珍贵!博爱千载寺的发现,无疑给我国佛教文化园地镶嵌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千载寺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文革前,寺内尚有多通碑记;惜乎文革后兴建水利设施时,这些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的碑记,都被埋在地下,所以确切的千载寺建寺年代,有待于埋藏的碑记挖掘出来后才能作定论。

千载寺和十力和尚释道儒三教共尊共荣的历史事实


  佛教在经历了魏道武帝拓跋珪兴道灭佛的惨痛教训后,不少教内有识之士,为佛法在中土得以传播,不失时机的吸收了儒道两家与佛教不悖的先进思想,及本土固有的传统文化,并与之相融合、相适应,使其成为佛教正法久住和得以弘扬光大的一种方便,唐初高僧十力和尚正是选择了这一正确的弘法道路,他审时度势,大力推崇,促成了古河内千载寺的三教合一文化,使之能够经久不衰,延绵数千年。应当说,这是一种创举。这种三教合一的文化,使我国佛教不同于印度佛教,变成了完全中国化的中国佛教。


  说到千载寺,回避不了前文提及的十力和尚。据《唐僧十力和尚传碑》记载,十力和尚为古河内人,生于隋大业十年二月二日(公元年),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年)圆寂于千载寺,世寿一百二十八岁。他幼小就生活在千载寺,少时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武德年间(年五月—年十二月),唐王李世民路过*河住千载寺时,见这个小沙弥相貌堂堂,举止不凡,遂赐姓李,名孺子,字道武,号十力。十力和尚从小就在千载寺受释道儒三教门的共同熏陶,造就了他三教融易的思想基础。及年长,“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槃摄论,*老经通,弘扬三教融易。”“享寿一百二十八载,开元中圆寂千载寺三教堂,葬仪时,身穿道袍,体盖袈裟,头枕三教经书,手持墨剑,僧人立左,道士守右,儒官礼仪。”这些记述,说明了十力大师对千载寺三教共融身体力行的历史事实。这种三教合一、三教共融、三教共荣的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这种不为人们所理解的怪诞做法,当时在教内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即使在现代,也有不少佛门中人对此不加认同。但是,作为一个精通涅槃摄论的佛门大师,不会不明了释迦世尊不共外道缘起性空之理,而不加区别地把佛教、道教混为一谈。我想,大师之所以这样,意在适应社会,方便摄受,恒顺众生,共成佛道罢了。


  在十力和尚一百多年苦心经营和全力倡导下,千载寺三教门在唐初得到了鼎盛,以致在后来的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千载寺的释道儒三教融贯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弘扬和继承。如千载寺宋代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文中,对三教融易有如此记载:“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又说:“为善殊途,咸归于治。曲士偏执,*同排异。毋患多岐,各有所绝。要在圆融,一以贯之。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元初全真教创始人丘处机赞曰:“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释道儒融三教养生之胜养生之圣地也。”宋明理学家王重阳说:“天下古汉传奇真教之胜,无极寺焉。”这些历史名人的赞誉,无不是对千载寺和十力大师三教融贯的充分肯定。

无极之乡太极之源


  据《唐十力和尚传碑》记载:“十力和尚以大明度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庭经、千金翼导引吐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研传千载养生秘诀,武练月雪,感之圣菩,梦中授艺,功惊武林。诏住京师。”由此可见,无极养生武功乃唐僧十力和尚根据三教经典所创,他的绝世武功,震惊了武林,后被皇帝诏住京师,使无极养生武功在全国得以传扬,以至延传至今一千多年。


  十力和尚是无极武功的创造者,也是无极武功的传扬者。据碑文记载,十力和尚的传拳足迹,曾经到达南京、扬州、庐山、洛阳、少林寺等全国各地。另据唐村《李氏家谱》记载,唐村李氏族人以千载寺僧道的名义,传播无极拳、太极拳、通背拳等十三势系列武功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浙江、福建、南京、北京等十几个省、市,直至全国解放的前夕,唐村尚有四个武术学校,分别为:隆兴堂、心意堂、恒兴堂和群英堂。


  唐村《李氏家谱》撰修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年)。唐村《李氏家谱》的发现,解开了太极拳传承史上未曾揭开的神秘面纱,使得这一深埋了多年的历史疑案,大白于天下。唐村《李氏家谱》澄清了两个问题,一是太极拳的真正发源地;二是参加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的重要将领李岩、李仲、李牟等人的籍贯之谜。


  据唐村《李氏家谱》记载,“九世公讳仲、讳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庭,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竞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考举选贡。诱闯贼营,文武智杰,威震贼雄”;“李信,字岩,名威,配陈氏、孔氏,行四,生一子元斌少亡,贡生,生于万历三十四年,卒于崇祯十七年,依父济源读习,后与兄仲、陈沟姑表陈奏廷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箭艺,名传数省。故陈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诛辞,避开封杞城姨母家传拳,嗣叔父春玉粮行主账银,造赈谣,石粟危,粮行破,入千载寺再拳。崇祯十三年,堂弟李牟牵诱入闯贼营将焉,十七年遭贼冤杀,洁妻佛缘,取二门兄仲四子元善奉祀”。

《李氏家谱》多处对李岩、李仲和陈王廷在千载寺创太极拳提供证据,证明太极拳确实发源于千载寺寺庙群。这些新的发现,震动了全国武术界、史学界、佛教界、道教界,乃至许多国家的太极拳爱好者和史学家纷纷前往唐村考证。近两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社会科学院、美国迈阿密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马来西亚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国家体育总局等单位,都相继到千载寺考察;《光明日报》、《中州学刊》、《大河报》、《中原文物》、《中州今古》、《地名文化报》、《焦作日报》、《焦作晚报》、《焦作广播电视报》等报刊先后发表了许多相关考察文章,告知世人千载寺为无极拳、太极拳的渊源圣地,充分肯定了千载寺的历史地位和在太极拳传承史上的重要作用,肯定了唐僧十力和尚对佛道儒三教文化的历史贡献和功绩。

洪洞移民的中转站


  据《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功德碑》记载:“元末顺帝不君,天下鼎沸,兵荒民患,中原丧乱,民亡殆尽,积骸成丘,耕桑为草莽,*河南北,噍类无遗。”为了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明洪武永乐年间,分民诏下。”晋南数十万众聚集在洪洞县的广济寺大槐树下,分派移民到鲁、豫、燕、赵及*河两岸繁衍生息。当时官府在河内县“东汉古刹无极寺,唐名千载寺,设司驻员,迎迁款待”移民。千载寺成了明初大移民的中转站和集散地。移民在千载寺受到了三教僧道的热情款待,寺院不仅给移民提供食物,而且传授三教文化和无极养生武功,再由当地设司驻员的移民机构,分派到*淮流域各地繁衍生息。《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功德碑》对千载寺僧道在明朝初年两次大移民中所起的“舍食传拳,养生积善,殷厚裔养,脉恩缘众”的巨大作用和历史功绩,记载得十分详尽。


  所以,移民之后,民裔对千载寺和尚、道士的传拳脉养之恩,铭志不忘,唐村《李氏家谱·序言》中说:“逢年大节,苍龙仰首之日,民乐演舞,百里跋涉,千载重逢,祈拜释道儒三教圣灵,拜谢僧道圣师。”千载寺成了鲁、豫、燕、赵、秦、陇之填及*河两岸广大移民后裔朝觐的圣地。建国后,由于历史原因,千载寺已经荡然无存,二月二日移民朝圣的习俗,业已终止。


  千载寺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圣地,而且如此规模宏大的释道儒三教共存、共融、共荣的格局,在我国三千多年的佛教传承史上,也是很罕见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它集无极、太极武术文化于一身,在我国博大的武术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千载寺是我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也是我国宗教文化的瑰宝,我国武术文化的瑰宝。

从东汉到明清,千载寺经历了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沧桑,天灾人祸,几建几废,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寺院只剩下佛殿两座,僧人一个;后来大兴水利,碑碣古迹被埋到地下,千载寺荡然无存。如今,人们只能在千载寺的遗迹上凭吊先贤。

千载寺是我国佛教史上、武术传承史上的一座丰碑。它集我国先进的历史文化于一身,对于我们研究我国古老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教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它对于发展我国的宗教文化、武术文化、旅游文化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以开发恢复千载寺十分必要。


  千载寺的开发和研究得到了焦作市、博爱县*协、统战部、宣传部、文化、文物、宗教部门的重视和支持。领导和群众都希望能够尽快恢复和开发千载寺,并且成立了“千载寺文化研究会”、“千载寺恢复重点建筑筹备组”。我们呼吁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国有志于三教文化、武术文化和其他历史文化研究的各界人士、宗教内外的同仁和有志之士,予以大力支持。

千载寺武术文化交流推广平台

联系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载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