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大地的复魅与刘庆对谈小说唇典与萨满文
TUhjnbcbe - 2021/3/14 19:31:00

刘庆,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华商晨报社社长、总编辑、网易辽宁CEO。著名作家,高级编辑,新文化报创始人,航空画报创始人,企业战略和营销策划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委、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长春电影制片厂特约编剧。

年开始发表诗作,年仍在大学就读其间即在《作家》杂志发表小说处女作《磨道》。年1月,在《收获》杂志发表长篇小说《风过白榆》,在国内文坛引起轰动。年4月,在《收获》杂志再次发表长篇小说《长势喜人》,引发国内文坛强烈
  《唇典》有很强的说部特征或者说乌勒本色彩,我恍惚觉得作家的叙述和萨满很贴近,您本人更像一个写《唇典》的萨满,这么说您觉得妥当吗?

刘:满族文化传承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文字的消失,说消失可能不够确切,但事实如此,满文终将成为一种只供少部分学者研究的对象。这样,由满文记述的大量信息将被尘封。由于文化传播的不发达,文字又有着王权和神权的色彩,普通百姓只能靠“讲古”来传讲民族故事和家族故事,也就是讲“谱”,“谱”可以理解为来历和秩序,口口相传,这和“唇典”的意义是相通的。《唇典》的主要人物是萨满,又是以萨满自述的方式来展开故事,采用的又是萨满神歌的体例来做文本的结构,这样就更多了一些写作的视角,调动语言的能力也因萨满的叙事得到了提高。我很庆幸进入了一个神秘旖旎的文明殿堂,里面的珍宝可以随意取用,还好,我保持了足够的敬畏和敬仰。

李:您说过:“虽然随着时间的推进,萨满精神弱化得几乎无处可寻。但在小说的结尾,我用了盗挖‘灵*树’这一隐喻,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精神原动力的再度追寻。”(4)我认为这是典型的生态保育理念,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世界观,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劝诫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个孩子,对自然应充满敬畏心,有助于改变现在越来越自以为是的人类中心主义意识。同时我认为,这个小说结尾的处理,是对萨满文化的延展和深化,广义的萨满文化本就应该属于全人类,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内涵也必然会不断地丰富并现代化。对此您是否认同?

刘:萨满文化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地,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种子和花朵,绽放在人类文明史的幽深之处,也象征和提醒着人类在自然和未知中的渺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的进一步发现,还会有更多的信息鲜明和灿烂起来。我相信你说的内涵会更丰富和现代化,一定会的,并且将以祛魅的方式重新焕发光彩。

李:您用十年时间书写《唇典》,期望更多的人通过您笔下的人物和故事,重新发现东北这块热土“隐藏的秘史”。我觉得您仿佛想用文学的力量来改变什么。然而事实上,文学,或者也包括您曾经从事的新闻传媒行业等,在现实中的无力感越来越强,这个矛盾或者说纠结,您觉得存在吗?会影响您未来的写作信心或信念吗?

刘:在写作《唇典》的同时,我一直在做着都市报的工作,很显然,传媒对社会的直接干预会比文学大很多。对于中国文学,曾经的热闹和特定时间后的思想解放有着更直接的关系,甚至可以说社会现象大于文学本身。事实上,文学对心灵的塑造和影响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过去发生过,现在也仍然发生着作用。作家先要问自己发现了什么,不要先想去改变什么,自己的精神贫弱,怎么可能承担起文学创造的功能,让文学成为饭碗都无可能,更不要说改变和参与社会创造了。先问自己是不是好的文学,好的文学一定要有发现,发现生命的难题,发现现实生存的荒谬和窠臼。文学是和灵*有关的工作,如果说文学有无力感,那是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从讲故事的角度看,先要解决阅读的功能。事实上,科学也有着无力感,认知和生命是有限的,而未知领域足可以穷尽一代代的生命,使其陷入新的茫然和恐慌。即使科学和物质生活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变,人类心灵的处境仍然逼仄和局促,新的烦恼仍会如影随形和铺天盖地,只要人类还没有发现生命的奥秘,就永远也解决不了心灵的难题,只要心灵的难题存在,文学就不会消失。作为我们自身,去想文学的使命,这个选题还是太大了,想多了就变成自大狂和妄想症,我们先想着怎样讲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并且学习怎样讲好这个故事就好了。

注释

(1)潘莉:《〈唇典〉荣登小说排行榜榜首,作者是报社总编繁忙之余仍坚持创作》,《成都商报》年1月7日。

(2)刘庆:《刘庆创作谈:十年〈唇典〉》,中国作家网年4月27日。

(3)高爽:《寻找东北文化的精神原动力》,《辽宁日报》年8月10日。

(4)刘庆:《华商晨报总编辑刘庆谈10年力作〈唇典〉》,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地的复魅与刘庆对谈小说唇典与萨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