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电话费引发的小风波,赵成功前后都知道了。那天张大奎没找到他,就气冲冲给他打了电话,说书记不让他干了,让赵成功给他另找事儿,不行就找公司调走。
当初,张大奎是他向公司要过来的。地铁项目部组建时,本来赵成功准备让他过来当书记,因为他是那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萧一哲那么多“花花肠子”。他需要这样的人,也希望他属下都是这种人。可没料到马林器重萧一哲,执意让他当书记。这样,张大奎只能“屈尊”当办公室主任。但是,他的脑子里总是残留幻想,认为萧一哲长年在机关、缺乏项目工作经验,“短板”迟早要暴露出来。到那时,如果想把萧一哲“挤”走,张大奎肯定一马当先,因为他还是想当书记的。
张大奎原先是另一个项目部的书记,应当说,在公司所有项目书记中,他干的还是不错的。他当过十七年兵,当过通讯连长,有一定的带兵经验。对他来说,领导几十号人不是什么难事,因而工作就显得较出色。
这次成立地铁项目部,他找过赵成功和公司一些其他领导,要求调过来,目的很明显,就是想当书记,结果是只能当办公室主任。尽管十二分的不满意,但他不好说什么,因为他当时表态了,只要能进地铁项目部,扫地都行。
如果不是萧一哲当书记,任何人他都不会服气。当年他转业到公司纪委,萧一哲是党办副主任,曾经“手把手”的教他写文章。只要公司机关出现大的突发事件,无论多复杂、多麻烦都是萧一哲出头处理,睿智高超的办事能力深深令他折服。他曾经向许多人介绍过萧一哲:“他是我们公司处理复杂事情的高手,无论什么事情,只要他出手,和别人处理的效果绝对不一样。”
但是,尽管是这样,当书记和办公室主任毕竟差着级别,他的心里依然不是很平衡。特别是赵成功总暗示他“什么事都要一步一步来”,他只能将就着干了。这次因为史进的事情,萧一哲让他“不行就别干了”,一下子把他的“心火”逗上来了。他不仅找了赵成功、冯立伟,还和多个人絮叨,不仅说史进的事情萧一哲处理不当,还说了一堆对萧一哲的不满。他最大的缺点是嘴碎,总爱在背后不负责任地甩闲话。
现在,既然萧一哲说话不当、引发张大奎找来告状,并提出辞职不干了,赵成功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挤”萧一哲的机会的。
没几天的一个下午,公司经理宛如云带领几个副经理来到地铁项目部。一般时候,宛如云来项目部萧一哲从来不主动露面,因为知道她来都是为业务上的事情,与自己没多大关系。一会儿,办公室通知他和张大奎到会议室,公司领导要找他们谈话。他立即拿着本子到了会议室,看见宛如云等几个公司领导、包括赵成功坐在会议桌的一边,张大奎已经到了,坐在他们的对面。他堆起笑脸,热情地称呼了一声:“宛总您来了。”宛如云也礼貌地说:“你好书记。”
他在张大奎身边坐下,宛如云开始说话:“今天,我和公司几位副总来项目部,就是宣布一下项目班子分工问题。刚才谈了几拨了,现在轮到你们二位了。经过和赵总商议,今后工作书记、主任的分工是这样:书记项目部负责党务,和项目部职工食堂;主任除了办公室内务之外,兼管项目部所有对内、对外协调工作,包括矛盾处理、化解扰民纠纷,以及跑政府机关办理手续。明确这个分工,想听听你们二位的意见。你们看谁先说?要不书记先说吧。”
一般的项目部,都是书记全面负责项目部对内、对外协调,,宛如云提出把这块工作划归张大奎,明显的是削弱了自己的“权力”。但此时萧一哲并没有这样想,认为地铁项目部太大,自己经验不足,张大奎在这方面经验丰富,这样划分是正确的。只是觉得这是项目部内部的事情,赵成功早应当自己明确,没必要让公司经理来这里宣布。他抬起头望着宛如云,很中肯地说:“公司领导的决定我认为很正确,我没有什么意见,一定把分管的工作做好。”张大奎随之也表态一定要干好。
其实这个分工决定,是上周公司经理办公会作出的,起因是赵成功的汇报。他汇报地铁项目部的工作时,提出项目领导干部太多,相互之间责任不清晰,需要明确一下,以便和公司业务部室接口。在确定对内、对外协调职责时,他“巧妙”地把张大奎不服萧一哲、要辞职的事情描述了一遍,意思是萧一哲缺乏经验,不如干脆让张大奎负责。最后他提出,项目部职责分工最好由公司去宣布,力度大,也避免干部之间误解。
在一般情况下,公司对于项目部的请求都是支持的态度,更何况是地铁项目这么重要的工程,所以大家都没有提出异议。马林虽然听出了赵成功的弦外之音,但在大家都同意的情况下,他也不好说什么。不过唯一使他担心的,是这种分工会不会引起萧一哲的不满而影响情绪?于是,在宛如云到项目部宣布分工决定的第二天,他独自来到地铁项目部。
他先到赵成功那里坐了一会儿,然后来到了萧一哲的办公室。
“怎么样?听说你现在住工地了?”马林问。
萧一哲说:“是啊,家里就我们两个人,来回跑太辛苦,回家也没什么事情,周六日我夫人到这里住两天就行了。”
“嗯,这样也行,就是你辛苦点。你这里最近没什么事情吧?”
“没大事,工作按计划进行,现在人员很稳定,支部的威信基本树立起来了,大家积极性很高,不少青年提出入党申请。”他自信地说。
马林看他没什么情绪,心情稍安,又接着问:“昨天项目部重新进行了职责分工,你认为怎样?”
他知道马林关心什么,说道:“我看挺好,早就应当这样。就拿协调工作来说,张主任有经验,他全面负责,我正好腾出时间来开展党建工作。最近我看了一本书,说是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根本方法是把行政领导的事情交给行政领导干,党的领导要聚精会神地抓思想政治工作。以前我不懂,以为加强就是多管一些事情,现在知道不是那么回事。”
此时他没有唱高调,那天的分工,他感觉出是赵成功在背后做了手脚,开始心里也纠结、感觉脸上无光,但很快就释然了。他很清楚扬长避短的道理,知道自己的长项是学习、思考和表达,善于宏观地处理问题。但具体到对内、对外协调,他真是心有余力不足。从这个角度看,他似乎感觉赵成功很“英明”,很会用人,看出自己不灵、就果断地撤换,于人于己都是有益处的。至于后勤归张大奎主管,也使得前些天因电话费闹别扭、自己对他的内疚减轻了些。
马林说:“对,就是那样,中央一再强调党政分开,党要管党。有的项目书记为什么干不好?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与项目经理争权夺势上了,你能这样想我就放心了。不过昨天的分工你要记录一下,到时出事儿能够分清责任。”
他明白马林的意思,说:“我不但记上还录音了,这是大事。其实记不记没什么关系,他们离不开我的。虽然现在觉得我碍事,但我心里有底。这个工程是重点工程,目前工期和成本都出不了彩儿了,不管他们信不信,要想出亮点,一个是工程质量创高优,这是咱们公司的长项;另一个就是文化建设。明白了,就应当从这两个方面死缠烂打,创造出业绩来。”
以前马林和萧一哲聊过不少次天,发现有时他不经意说出的预测,最后都能应验,感觉这个人有点“料事如神”。今天,他又是不经意的预测,仔细想想还真有道理。于是说:“你把这些想法和赵总推心置腹地聊聊。”
他说:“我怎么聊?他一个公司常务副总,应当找我聊聊。现在支委会都开不起来,叫他不是,不叫他也不是。昨天我去现场碰见他,道上就我们俩人,差十几米时,他扭脸看别处不理我。我也很生气,昂首挺胸地走过去了。你不理我,我更不想理你。”
马林有些担忧:“你们党政领导这样牛蹄子两瓣子也不是个事儿啊。”
“您放心,我只是说说,不会和他一般见识的。我不是给他家打工的,我是组织派来的。为了这些员工,我也会忍让他的。其实他就是不知道我是什么路子,我是来烧香的,不是来拆庙的,他早晚会明白。”
自从萧一哲担任书记后,还真很少向马林汇报什么,甚至根本就不去公司。马林知道他是个心胸豁达的人,小人之举不会做出来。于是说:“别管他怎么想,你的工作不能耽误。现在要多多地宣传项目部的亮点,我觉得你应当办一个刊物,作为宣传项目部的窗口。”
马林说完,萧一哲心里一动,心说就等你“大书记”的这句话呢。在没进场的时候,他就策划要办一张报纸,但看着赵成功成天不阴不阳的样子,一直没敢实施,因为办报纸要花钱,需要经他批准。现在马林这样说了,他立即感到机会来了。
在接下来项目班子例会上,萧一哲在发言中说:“那天公司马书记来项目部,找完赵总到我那里坐了坐。他提出项目部的宣传力度不够,集团和甲方都不知道咱们的施工情况,要求项目部办一个报纸。希望各系统、各部门支持一下,积极为咱们自己的报纸投稿。”他用这种方法,向赵成功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办报纸是“合法”的。
要办报纸,萧一哲首先想到依靠项目办公室。办公室由五个人组成,张大奎是主任,四个年轻的文员:陆正、李慧慧、王冉冉、苏小刚。现在张大奎又兼管项目后勤保卫,办公室日常工作基本上由陆正负责。
他把陆正和李慧慧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向他俩介绍了关于办报纸的事情。俩人十分高兴,但都表示不知道报纸怎么办。萧一哲说:“那个不用你们管,由我负责。陆正的任务是负责版面设计,从现在起要学习编排版面;李慧慧的任务是组建通讯员队伍,动员大家、特别是青年职工踊跃投稿,把稿件收上来。”俩人异口同声地说:“行,那没问题。”
他本身就是浑身充满创意细胞的人。尽管过去,他曾经因为创意被现实碰撞得遍体鳞伤。但现在面对一张属于自己的报纸,他依然痴心不改,下决心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来,让所有看见报纸的人都感觉出他的卓尔不群。
首先,他给这张报纸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地铁雄风”。这个名字在他的脑子里面已经转了一年多了,从当初设想要办一张报纸起就开始酝酿。他知道这个名字有些大,因为集团范围承接地铁工程的项目部不止一个。但最终又想,名字大点才有气势,有争议才能更引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