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大企业的春招已经陆续开展,即将步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也陆续开始了简历的投递,希望能通过春招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然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大家却发现不少企业都存在“后继无人”式的招聘。
很多涉世不深的应届毕业生,都不知道企业的招聘套路。但对方却还积极回应,大家就以为自己有戏,不敢轻易做出下一步行动。殊不知,这只是企业招聘的把戏太多。而最后被坑苦了的,还是我们应届毕业生。
什么是“后继无人”式的招聘
现在绝大多数企业的面试官在面试的过程中,都能保持一个相对温和的态度。在与应聘人员对话的过程中,给出的回复也大多是积极的,总让人有一种“我可以拿到offer”的错觉。实际上,最后能不能成功拿到offer,还得另说。
在完成一场面试之后,如果面试官觉得应聘人员表现还不错,可能会给出这样的积极答复:非常感谢您的配合,您的表现非常不错,目前您的简历已经存入我们企业的人才库,请等待我们的好消息吧。
相信绝大多数人在看见这番话之后,心里都是美滋滋的,觉得自己的工作很快就要有着落了。殊不知,所谓的放进企业人才库,只是一个客套的说法罢了,最后等来的消息是好是坏还不一定呢!
后来有些人等得不耐烦了,可能会主动联系企业hr,对方给出的答复往往是在等待项目审批。而项目审批的时限则是不确定的,就好比我们说约着一起出去吃饭,但却迟迟无法敲定一个确切时间一样。
通常来说,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立刻投递其他公司,积极准备其他公司的笔试面试。不要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也不要过分相信一家企业的一面之词。多多尝试,我们才能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尤其是在大环境不好的当下,宁愿我们去选择企业,也决不要留在原地等待别人来挑拣。
其实不仅仅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往届的毕业生大多都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应聘的过程中,还需对企业hr的回复话术有一定的了解,千万别被牵着鼻子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招聘过程中常见的把戏吧。
“断子绝孙”式招聘的惯用把戏—
通常来说,把戏的第1步就是扩大自己的招聘范围。基本上只要看到我们的求职信息,并且学历条件符合,就会通过企业的初期筛选,获得与企业初级面试的机会。绝大多数企业,面试流程都包括三轮,一轮一轮刷下去,留到最后的人才能获得offer。
对于企业来说,他们要通过海量筛选的方式抓捕人才。在10个人当中,很难遇到企业真正想要的人才。但如果将容量扩大到人,甚至是人,那想要找到两三个符合自身条件的人才,想必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剩下的几百号人,则是陪跑的成员。
第2步就是进行相应的比面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筛选。这一轮的测试大多倾向于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如果肚子里没点墨水,很容易就会被踢出局。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较于专业知识而言,企业招聘人员可能更看重应聘者的相关品性。
比如说这个年轻人是否能吃苦耐劳,他是否愿意接受加班加点的干活……毕竟企业不是高校,没有输出人才的压力。能招到人才固然是好,但如果没有什么突出才能,愿意干活也是好的。
企业管理的终极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员工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应,如果不能产生经济效应,还得支付经济成本,那企业又何必要这样的员工呢?完成这一关之后,有一部分人将会进入第关的终极面试。
不过这一过程的等待往往是比较漫长的,为了给自己更多选择的机会,企业招聘人员往往会想方设法拖上一段时间。一方面是给自己时间进行深思熟虑,另一方面则是吊着应聘人员,不让大家有面试其他相关企业的机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同行之间的竞争辐射到应聘人员身上。最后受伤的并不是两大企业,而是等待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这种“断子绝孙”式的招聘,实在是让人反感至极。
结语绝大多数毕业生的态度都是给个痛快,如果觉得可以,那就赶紧发offer。如果觉得不行,那就不妨直截了当的拒绝,何必一拖再拖!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