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下午14:00,市新闻办举行“‘十三五’成就巡礼”第十二场新闻发布会,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王子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主任郭良田,市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海宁介绍了我市“十三五”期间社会保障有关情况。
“十三五”以来,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在就业创业、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全方位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市人社部门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省青年文明号”,连续两次被人社部评为“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荣誉称号。威海智慧人社“5A”政务服务建设项目,作为唯一一个人社案例成功入选全国智慧城市地区典型创新实践。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全力稳住就业“基本盘”
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就业结构不平衡等因素叠加影响,促进就业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稳就业工作“雪上加霜”。对此,全市各级人社部门全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新就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注重防范化解失业风险,全面稳定和扩大就业,全市就业局势保持稳定态势。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五年来,全市累计发放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1.68亿元,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7万元。城镇新增就业每年都保持在3.7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全省较低水平。截至目前,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19.2万人,提前完成了“十三五”就业17.5万人的目标任务。
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全市技能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结构不断改善,目前技能人才总量达33.9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8.89万人,比十二五末增加1.8万人。全面推行就业创业培训五年规划、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和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五年来累计开展企业职工、高校在校生、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者等各类群体职业技能培训16.9万人次;在全国率先筹集并使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任务完成率全省最高。劳动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每年都在96%以上;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仲裁结案率分别保持在74.9%和98.5%;创建“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根治欠薪工作成效明显,每年被人社部评为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先进单位;在、年度全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中均为A级,年获得全省第一名的成绩。
大众创业深入人心。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总体部署,坚持以政策创新为支撑,以载体建设为依托,以优化服务为抓手,用足用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资金和创业担保贷款基金,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五年来,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亿元,各类创业补贴.9万元,直接扶持创业1.7万人,吸纳带动就业5.1万人,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明显。
就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积极搭建“线上+线下”招聘求职对接平台,实现企业用工和劳动者就业“双赢”。创建省级“四型就业社区”70家,推荐2家社区入选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五年来,累计举办人力资源招聘活动场次,为3.79万家用人单位发布岗位需求90.3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1.79万人次;应对疫情冲击,及时出台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降低社保费率政策,累计减免企业社保费38亿元,助力企业冲击新目标。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累计注册企业家,发布岗位需求6.57万个,注册求职者1.6万人,打造了便捷的线上人力资源市场。创新组织开展跨区域招工对接活动,赴9个省份建立劳务合作基地23处,签订人力资源合作协议74个,建立了人力资源引进储备长效机制。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家,比十二五末增长了5倍,帮助实现就业和流动人数达到43.2万人次。
重点群体就业更加稳定。实施万名大学生聚集计划,将大学毕业生“生活津贴”发放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正常经营且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发挥政策磁吸效应。五年来累计吸引来威就业创业的专科以上毕业生达到3.65万人,我市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持续稳定在96%以上,全省领先。大力开展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截至11月底,累计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6.0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01万人,让劳动者就业权益有保障。
失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大力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五年来累计返还资金2.22亿元,惠及企业职工.6万人次。在全省率先设立就业风险储备金万元,对全市家企业8.1万职工进行实时失业动态监测,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将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到全省最高档次的每人每月元,比十二五末增加元;发放失业保险金和医疗补助金10.74亿元,有力保障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进一步夯实民生幸福根基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工作改革创新,社保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制度体系建设、社保待遇水平、基金运行水平、经办服务水平等“四个全省领先、一个全国领先”的良好局面。
社保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健全了社保市级统筹制度,促进社保统筹城乡、市域一体发展;落实推进企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工作,推进制度可持续发展。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稳步实施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制度,启动实施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了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严格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推进工伤认定、工伤医疗和工伤康复医疗费联网结算机制,构建了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深化社保管理体制改革,同步构建了社保、医保、税务多部门协同服务的良好工作格局。
社会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以农民工、个体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为重点,精准动员参保,努力实现应保尽保。扎实推进工伤保险“同舟计划”,实现按工程建设项目参保全覆盖。十三五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分别达到了.1万人、61.1万人、63.8万人,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9.58%、9.05%、8.5%;户籍适龄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1.9%,排名全省领先。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连续16年调增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连续五年同步调增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待遇,惠及全市41.88万人,待遇水平比“十二五”增长33%,超过全省平均增幅。年以来,先后3次提高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人每月元提高到了全市统一的元,高出省标准12元,名列全省前茅。连续16年调整工伤保险定期待遇水平,与“十二五”末相比,1-4级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月均分别增加元、元、元。扎实做好社保精准扶贫工作,累计为3.6万名贫困人员足额发放居民养老待遇。
社保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强化社保基金的收支、监督、管理,预计五年间全市社保基金收入.68亿元,支出.5亿元,基金支撑能力全省领先。拓宽基金筹集渠道,将亿元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运营;划转市属符合条件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充实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基于稳定的基金运行形势,综合实施社保降低费率、费基政策,年均减轻企业缴费负担超过4.3亿元。
经办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全国首创社会保险“5A”政务服务模式,率先构建了社保“数字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智慧的社保服务。建设智能一体化信息系统,构建“网上服务大厅+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