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之后去哪里发展?”
每年毕业季,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都会被提起。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首破千万,也被外界称为“最难毕业季”。
对城市而言,一千多万人才无疑是争抢的对象。今年6月,福州、武汉、合肥、南宁等地分别推出了针对应届生的留才揽才政策。放开落户、租房购房优惠政策外,还有一定比例的岗位定向对应届毕业生开放。
除了“北上广深”这类头部城市,留在毕业所在城市也成为越来越多人才的选择。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从区域来看,一线城市仍旧是应届生招聘大户。但值得注意的是,应届生在求职意愿上不再扎堆一线城市,长三角、成渝城市群留才成果显现。其中,上海高校毕业的应届生在上海本地的求职率最高,为85.86%。杭州、重庆、成都位居第二至第四,为75.38%、72.23%、71.07%,均高于深圳、广州和北京这三个一线城市。
抢留在本地就读的高校生,似乎又为“城市抢人大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资料图据视觉中国
应届生就业重心下沉
新一线城市吸引力明显提升
“本人应届硕士,拿到了无锡和南昌的人才引进,您觉得哪个城市会好一点?”
从4月份开始,王明(化名)后台收到的粉丝来信中,类似这种“求助贴”突然开始多了起来。
王明的账号专做备考咨询,不少粉丝向他讨教毕业后的城市选择。他发现,很多毕业生的未来选项中,二三线城市开始被多次提及。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中提到近五年的一个规律:应届本科生就业重心下沉,逐渐从大城市向地级市及以下转移,向中西部地区发展,体现了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
以城市来看,到中、西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本科生比例(~届分别为31%、33%、34%)高于东部(~届分别为21%、23%、22%),且持续上升。大学生就业重心向中小型城市、中西部地区转移。
数据显示,新一线城市就业比例稳步上升,届本科生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27%)较届(24%)增加了3个百分点。具体看城市,杭州、苏州、成都外省籍毕业生流入增长明显,其中到成都就业的本科生中外省籍占比提升了9个百分点。报告指出,新一线城市产业结构、就业生态、城市环境、公共服务等不断完善,将持续吸引大学毕业生前来就业。今年5月,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数据显示,59.7%的毕业生选择留蓉就业/创业。
《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同时届本科毕业生在二线城市的就业比例为20%,较届(18%)有所提升,说明二线城市的吸引力也正在增强。
留在毕业所在城市也不失为一个选择。一位在东莞毕业的高校生告诉记者,身边有很多同学留在东莞工作,在他看来东莞是个“可进可退”的城市,“城市位置好,四大一线城市有两个就在附近,无论以后留下发展还是去其他城市都方便。”
方便就业是另一个优势。他提到学校有很多校企合作的项目,实习就是东莞本地的企业,所以就业压力不大,毕业就可直接就业。
城市未来的发展依赖于吸纳更多年轻人才,这已经成为国内诸多城市的共识。这也是近年来各地“抢人”力度持续攀升的主因。而人才下沉对二三线城市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多地提前出台相关政策
抢留本地毕业生
今年步入毕业季以来,为了争抢一千多万的毕业生,多个城市也争相推出了各类优惠政策。
以武汉为例,今年初就提出了“再留30万毕业生”的目标,同时筹集“高薪优岗”10万个。6月武汉推出的措施中,提出了租房按不高于市场租金70%缴纳租金,全市国有企业新增岗位应拿出不低于60%比例用于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
事实上,武汉留住大学生的计划从年就已启动。当时武汉提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后又明确在“十四五”期间,每年留住30万名大学生,5年留住万名大学生。
安徽也实施了多年的“大学生留皖工程”,为了能将更多毕业生留在安徽,政府甚至当起了“红娘”——去年安徽在留皖工程中还提到了大学生婚姻帮扶工作,旨在“情感留人、情感暖人、情感聚人”。今年安徽又提炼了“筑梦江淮9条”,涉及就业渠道、安居保障、供需对接等方面。
记者梳理发现,在各地推出的政策中,很多都包括了租房上的减免,也不乏有直接“撒钱”的狠招。
比如6月福建省福州市承诺毕业三年内(含毕业年度)有意在福州求职、创业和实习、见习的全日制高校外地生源毕业生,均可申请最长不超过一年的免费住宿。每人仅限享受一次。这相当于“包住一年”。
效果也是相当显著。据中新社报道,在该政策公布两天来,福州高新区的保障房源已被抢空。
而南宁今年的政策,则提出直接发放生活补助,按照博士研究生每年5万元、最高25万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年2万元、最高10万元,全日制本科生一次性1万元的标准。厦门也提出,在厦就业的全日制应届高校毕业生可落户厦门,并分层次给予最高8万元生活补助。
今年2月,浙江提出了大学生创业可贷款10万—50万,引发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