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干饭人的职场观用好三板斧,链接放大器
TUhjnbcbe - 2025/6/22 21:04:00
本文较长、非无脑爽文,需要耗费脑细胞

即使是沧海中的一粒米,也要有可记忆的小美好。

本人作为万千打工人的一员,资深的干饭一族,混迹职场多年,虽然谈不上有了远大发展,但是观千剑而后晓兵,走的职场路多了,就不可能不思考总结一下。既是对自己过去的总结,也是警醒自己以后的路如何走的更好,希望对于看到这篇文章的职场新人有所助益吧。毕竟,只要鸡蛋好就行了,就不要管母鸡如何了。

1.关于选择

还记得年的那个夏天,山东西部一个小城D市,居民楼旁的一个烧烤摊上,放着一包啤酒,就着几盘子的烤串,几张年轻稚嫩的脸,泛着红光热烈的讨论着。

这是我大学毕业一年后,第一次主动辞职,白天跟领导打完报告,晚上就请同事吃了顿散伙饭。

后来想想,虽然当时工作一年了,但在社会上还是稚嫩,相对于后面再次就业的坎坷,这次聚会就是最后的轻松时光

当时辞职主要的原因,就是厌恶单位无休止的加班。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周只能休一天,而且要跟领导请假批准;周围同事不断的离职,他们原本的工作没人接替,就会分摊到你身上。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我咬牙挺了下来,算算自己大概顶了三个人的工作量,并且获得了优秀员工的荣誉,当然也只是荣誉而已、没有奖金。我当时觉得,自己能力没有问题,必须找个新的环境,不然自己没有一点个人空间和时间,压抑久了我会抑郁的。

虽然已经是年了,互联网大潮已经席卷中国好几波了,但是我没想到,当时的网络招聘根本没成气候。我辞职后在网上投了许多简历,根本无人问津。那时投简历的主要场所就是网吧,上传完相片、资料,留下手机号码,再根据企业的情况、写一封针对性的求职信,然后回去等手机短信。当时智能手机还未出现,MP4播放机还很时髦,估计现在的新生代都没有听说过。

一两个月过去了,几乎都石沉大海。期间,我在当地报纸上找了几份工作,也去面试过。但是可惜,这座小城太小了,就一个城区,没有什么东城西城南城北城的,justonlyone!我的技能对于他们太新了,他们只是按部就班的招聘。如果招聘上写了需要三年经验,那对不起,只工作一年的就不行;你的专业虽然跟这个工作领域有交集,但不是这个工作专业的名字,那也对不起,我们只招此专业。

这中间唯一的亮点,就是一家做企划的公司,招聘方在他那9平米的门头内面试了我。面试官是个带着黑框眼镜的中年人,斯斯文文的问了我许多问题,并且一一在小本子加以记录,这其中包括我的属相,星座,性格特质,专业专长,自我评价,职业规划等等。一套流程下来,真让我觉得教科书般的人事操作。可惜后来没了音信,到最后我也没弄明白,这家企业的业务方向,以及可以提供的薪资待遇。难道这是招聘新手,对于社会菜鸟的第一次练兵?

这样的状态大概持续了两三个月左右,眼见存款一点点减少,我逐渐情绪低迷。好在,当初原单位有个同事,与我算是半个同乡,给了我一个消息。他早我半年辞职,去了山东中部W市,家里亲戚在经贸口上班,给他安排了一个国企的工作,朝九晚五还交社保。

他说,当地一个知名私企在招聘,虽然专业不十分对口,但是也沾边儿,你来应聘的话问题不大。食宿问题不用太担心,我这里有宿舍,混个三五天没问题。

当时的我,真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当晚就买了火车票,第二天拉上行李就投奔去了。

到了W市,才感觉走出来看看是好的,小鸟笼之外还是有广阔天地的。应聘的私企在W市开发区,就这个开发区的面积,就相当于D市的城区了。果然如同事所言,就如接触了更高层次的人物一样,招聘方的思维观念、务实操作很契合我的预期,我也给他们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关键是工休时间有保障,一周休一天,一天8-10小时,工资可比原来高出一半。

三天后,我在同事四人合住的宿舍里,收到了招聘方的短信,我当时用的还是诺基亚的白屏手机,开头写着“恭喜你,通过了我们的面试招聘,请一周之内携带相关资料…”我被录用了。我还很清楚的记得,那天我们正在围在电磁炉的旁边,吃着简易的火锅,除了青菜红肉之外,还有几包大大的方便面饼,金灿灿的…

后来我在W市度过了三年奋斗的时光,没有辜负当初的选择,跟同事离得近,可以时常相聚,在单位也尽职尽心、工资待遇也水涨船高。我很珍惜,这得来不易的生活工作状态,工作闲暇的生活很充实。

现在,我还是时常回想起,自己这第一次的离职再就业经历,有过懵懂无知,有过彷徨无助,有过山穷水尽,但是也有过柳暗花明,有过坚守内心,有过渐入佳境。

总结:这第一次的离职经历,让我懂得了选择的意义所在。当自己所处的职场环境不尽如人意的时候,要内外两方面寻找原因,除了自己的因素之外,也有可能是外部的原因。如果大概率是外部的原因,就要及早脱身、早日选择更好的平台来发展。社会发展越来越好,我们面临的可选项肯定越来越多,否则发展的意义无从谈起。例如我的第一个就业单位,无限循环,你能看到生活的意义所在吗?要果断舍弃,另谋出路;及早脱身,你的选择成本才不会那么沉重。

开拓自己的选择范围,就要多维度的进行。自己本身的信息渠道有限,就多多发动自己亲朋好友一起寻找,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人的信息量肯定胜过一个人的啊。另外,地域的选择也很重要,小城市的选择范围就比大中城市窄了许多,区域性中心城市就比边缘城市机会多一些。

2.关于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在职场上,时常受到日常事务、人际应酬等很多因素的打扰,有时候会让我们疲于应付,偏离自己的发展方向。说白了,就是忘了给自己加夜草,马无夜草是不肥的,你自己都不加,别人怎么可能帮你加?

一定要有一份明确的职场规划,头脑清醒算力全开的时候,好好想明白,明确的写下来;或者做成壁纸设置成手机桌面,时时警醒自己加强自律,集中手中有限的资源,尤其是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来专注目标,以求达到聚焦效应,实现职位的跨越,类似于放大镜聚集燃纸。现在的泛娱乐和碎片化太严重,你不设置个手机桌面,估计你都不知道自己一天在瞎忙什么。

小安是我多年前的同事,中专毕业,刚入职时比较腼腆,但是工作还比较勤恳。当时他们在印刷车间上班,培养方式是以老带新,主要是印刷品的印制、成品、搬运,还有印刷设备的维护。对于新人来说,除了干自己手头的伙计,还要帮师傅干活儿,一天下来工作量很大。班组里的年轻人,下班后就搭伙儿去喝酒了,要不然就结伴儿去网吧打游戏了。听同事说,小安不是很合群、下班后不怎么参加活动。后来我跟小安闲聊,才知道他自己报了个夜校,下班后需要网上听课。当时我就觉得,这个新人不简单,比较求上进。

后来家里有事,我离开了原单位,三年后再遇到小安,他已经夜校毕业,拿了大专证,已经当上班组长了,当初一起入职的年轻人都成了他的手下,真让我咋舌不已。

一个年轻人,能明确自己的职场规划,懂得积蓄自己的力量,善于抓住机遇,那么发展越来越好就不足为奇。

总结:对于职场规划来讲,一年太短,十年太长,3-5年是一个比较好的阶段划分,便于回顾校正和不断拥抱成果,以求积小胜为大胜,成就为领域专业人士,或者实现职位的跨越。

3.关于多技

一个是我自己的经历,一个是我同事的经历。

我还是在印刷厂上班的时候,一天突然来了一个大活儿,某市局要自己出一本书,多页,很厚的一本。

大家平常看到的书是实体书,是按照页码排序的,但是在印刷上却不是这样的,要进行排版设计,例如采取胶订、骑马订等形式,按照特定顺序来制版,印刷完再裁切,最后再拼接成我们看到的实体书的样子。

当时都是人工制版,平时一个页以内的出版物还好说,设计员还能换算明白,多页的工作量估计要算晕了,算错一个页码就会导致整本书的制版都废了。

记得当时我比较钻研,在网络上的印刷论坛里潜水,常看南方的大神们发的帖子,正好弄了一款自动排版的插件,可以按照想要的装订方式来自动排版。所以,这个活当时没人揽,只能我来做,本来他们预计的工作量要一个通宵,结果我还是正常下班完活儿。

当时按制版的数量来计提,页数多自然制版多,相应计提也高,记得当时大概0多,在当时算是单个项目计提最高的了。

再说到我现在的同事老吴。

目前我们的工作主要是面向社区的设备养护维护,工作内容都差不多,但是同事里有拔尖的,除了嘴甜腿勤,主要还是自己素养能力过硬。

老吴是退伍下来的,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己在部队的所长,自考了个电工证。这在同工种来说比较硬气,领导有难度的活基本就会多分他一些,所以他的工资就比别人多一千多块。

周围同事基本也没有抱怨的,因为你在玩的时候别人在上课实习;也有比较懂事的,自己也在上网课或者学证的。

总结:正所谓,技多不压身,有证更好使。

职场新人除了考虑自己的专业深造之外,与专业强相关或者弱相关的领域都可以考虑。磨练技艺,或者考取证书,都是增值自身的手段,增值自身当然是为了更愉快的干饭。

我非常不建议年轻人浪费许多精力在所谓的职场人际玄学上,只要你与他人的协作没有问题,就不要浪费精力在别人身上了,别人的认知也在动态改变,你怎么知道他现在看你很爽、还是很不爽。唯有技能长在你身上,别人想夺也夺不了,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胜过人际玄学的虚无缥缈。

当然,隔行如隔山,各行各业差别很大,专业如何深造和外延,多向行业内的前辈翘楚们请教是不可少的,需要我们虚心求教。

结合以上三点,我们在职场上打拼,努力创造价值,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借以安身立命;打拼的同时,共同的选项就是让自己变得有价值、可持续成长,因此我们不断选择实现价值的平台,努力的学习考证,做好职业规划,种种努力、不外于此。也就是前文所说的职场三板斧:选择、规划和多技。这是职场生存、发展的基本盘;在网络时代,我们还需要有一个放大器。

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已经紧紧地把我们连接成一个整体,不管是桌面端、还是移动端,我们面对的世界已经互联网化了。网络的本义是打通关节、消除信息壁垒;虽然碎片化、娱乐化的倾向,正在慢慢侵蚀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网络的本义,我们多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窗口,也多了了解外界的接口。

如何在万千的信息洪流和巨大的公共网络之中,建立自己独特的价值生态,套用比较流行的语言,就是拥有自己的私域流量,这应该是在职场上的我们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我们坚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不断的需找机遇、平台和人脉来加以变现,而网络正是那个放大器,可以通过它来放大我们的价值,以此来突破现实的枷锁,实现我们职场价值的最大化。

法门千千万,各有各造化。虽然各行各业差别较大,但是网络变现的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它可以是这样的:记录型的,用于长期人设的打造。例如,某大学生经常在知乎晾晒自己的学习笔记,并且就课程中的疑难重点与网友展开讨论,既让自己的学习更加高效,又让自己的专业性得以展现,留下网络的记录,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再例如,某急诊室医生,经常在短视频平台普及一些急救小知识,圈粉很多,既普及了实用小知识,也打造了自己的专业人设。

也可以是这样的:通路型的,用于兴趣爱好的变现。例如,如果你喜欢摄影,完全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几家比较大的图片站,既能结交到同好、增长人脉,又能为自己的图片拿到版权,说不定也会变现收入。至于喜欢码字的、涂鸦的,网络上都有不错的展现平台,就不一一列举了。

还可以是这样的:兼职型的,用于第二收入的扩容。例如,小A的工作需要跑外,时常在地图上进行跨范围的移动,他就下载了某款地图信息采集软件,顺道完成采集任务,路是一样的跑,但是多创造了份收入。这种兼职型的机会也很多,注意不是某些招聘平台的不靠谱兼职,有坑慎入。同样的付出,当然要挑高信誉的互联网大厂来做,一是收入可保证,二是兼职可持续。

这些网络放大器的形式,只是我自己的观察思考,如何契合自己还要本人做好功课,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吧。建议刚开始操作的时候,要抱有长期的心态,不要急功近利,把网络放大器根植于自己的专业和兴趣之上,稳住自己专业性的基本盘,才能谈得上长远发展。

最后,对于职场成长而言,不管是三板斧,还是放大器,以至于人脉的累积,都需我们自己有意或者刻意为之。自律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实打实的行为付出,过程可能不会让你感到爽快,至少不会让你像刷短视频一般轻松沉迷。

我也希望能够自然而然地成长,每到一个阶段万物皆备于我,可是你却发现现实每每打脸,职场本就是一个择优向上的生态,你不得不集中有限的资源、时间和精力,来打造自己的闪光点;唯有主动的聚焦,舍弃无用的泛娱乐和玄学,才能让你逐渐找到一点主动权,而不是成为单纯依附于某台巨型机器的标准化零件。标准化的零件,就意味着人人可以接替你的位置,在职场上起码要有这点儿危机意识。

还是开篇那句话,即使是沧海中的一粒米,也要有可记忆的小美好。作为干饭人的我们,即使是小美好,也需要去主动创造,而不是奢望人生的施舍,不是吗?

1
查看完整版本: 干饭人的职场观用好三板斧,链接放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