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有一句话广泛流传,这就是“一个破浙大的小设计师,真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一些人听后哈哈大笑。有的是在笑说这话的人自己不知道几斤几两,潜台词是“你有什么资格看不起大名鼎鼎的浙江大学?”有的是在笑大学鄙视链瞬间被破防,被一些人认为高大上的浙大在另一些人的眼中却是如此不屑一顾。
此事的起因是,上海某用人单位需要美术老师,招聘人员介绍这是高薪稳定的工作。浙江大学设计专业毕业的一位应聘者却认为,8千在上海并不算高薪。工作人员却怼道:“一个破浙大的小设计师,真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我有年薪50万的工作,你有本事来吗?”意思很是明显,浙大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没有这个本事,8千的岗位就相当不错了。对方不服,将此事发到网上,于是引起围观和热议。
招聘人员为何如此牛气?原来他们的老师都是中央美院毕业的,并认为在上海,美术老师月薪8千到1万2并不是低工资。在上海8千算不算高薪,不可能有标准答案,但招聘单位开出如此价码,想来也是有依据的,否则岂不是招聘空气?对此暂且不论。
本文要说的是,对于这句话,是看热闹围观呢,还是从中有所启发,这是大不相同的。听了“破浙大”,完全可以一笑了之,或是一斥了之,抑或一骂了之,但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大悟,才能长长见识,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那么,从中可以有哪些启示呢?
一、就思维而言,当你鄙视别人的时候,也免不了被别人所鄙视。
现在当中存在太多的鄙视链条。比如在求职中,一些人觉得毕业于排名靠前的“”优于排名靠后的“”,毕业于一般“”优于,毕业于名气大的“”优于一般“”,由此递推的结果是,一般“”优于一本,一本优于二本,二本优于三本……
一些人将这种鄙视思维强加于职场,以为名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可以“名者通吃”,于是千方百计考名校,甚至不惜多次重读,不达目的不罢休,以为不论自己所学何种专业,毕业之后走向职场,用人单位就该青眼有加。于是,一些人宁选名校“垃圾”专业,也不选一般院校特色专业。想必此位浙大毕业的设计师也有此种想法,以浙大的名头,找工作不说顺风顺水,至少也要相对容易一些。
本来怀着很强的优越感前去应聘,结果却被当头泼了一盆凉水,高大上的浙大在招聘人员眼里成了“破浙大”,大设计师变成了小设计师。原来是自己鄙视别人,现在别人鄙视自己,心理一时受不了,于是将此事发到网上,以求平衡。
招聘人员实话实说极其少见,一般是委婉地予以拒绝,给别人留点面子。不过,“不留面子”的做法能够使人清醒一些。此事告诉人们,鄙视思维要不得,更不代表正确,反而是一种偏见。当你在鄙视别人的时候,也免不了被别人所鄙视。这种互相鄙视对谁都没有好处,害处反而是十分明显。如果见识此事之后能够明显这一点,也算是头脑比较清醒。
二、就求职而言,能否适岗而聘也是能力,别把用人单位当外行。
正如前述,一些人宁选名校“垃圾”专业,也不选一般院校特色专业,目的是顶着名校光环去求职,实际上这是一厢情愿。用人单位招聘是因为工作需要,而不是求个虚名,所以遵循适用实惠原则。有相应的专业能力而胜任工作,这是适用;工资要求不脱离实际,这是实惠。
拿此次招聘来说,人家招聘美术老师,这是专业性很强的岗位,一般要求专业对口。对于技术岗位,没有几个单位愿意凑合,除非技术性不强。而此位应聘者是一位设计师,有些对不上茬。设计学与美术学虽然相近,但属于不同的专业类别,纵使你的美术功底很好,与美术专业科班出身相比总还有些差距。即使是浙大美术专业毕业,也确实算不上什么,远不如一些名声不响的美术院校。这不是鄙视,而是实力,八大美院在那里摆着呢。
“”院校毕业生可以带着优越性走向职场并因此待价而沽,但这种优越性应该源于比别人更强的专业能力,待价而沽的资本是你对用人单位的可用之处,而不是毕业于哪所学校。再说,名校的专业并非都是金专业,某些专业可能还不如其他院校甚至很一般的院校。
一些应聘者往往自作聪明,以为招聘人员都是行政文员,不懂专业知识,可以随意去蒙,实际上大错特错。具体招聘人员虽然有可能是外行,但招聘什么岗位、招聘是什么,都是专业人士拟定的,最后也要经过专业人士的面试与把关,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比如此家招聘单位,不仅所聘老师皆为中央美院毕业,而且说出如此惊人之语者也是中央美院毕业,你一个浙大毕业的前去应聘,讨价还价不说,还不是美术专业毕业,这除了具有“侮辱”招聘者智商的味道之外,更重要地是充分暴露出应聘者专业能力不足。
三、就求学而言,别被鄙视思维所左右,并不存在“名校通吃”的情况。
正如前述,在鄙视思维影响之下,一些人认为职场存在“名者通吃”的现象,宁选名校“垃圾”专业,也不选一般院校特色专业,甚至是不达目的不罢休,实际上这是不存在的。比如,浙江大学并不因为大名鼎鼎而被美术行业而认可,反而在专业美术人员眼里有些“破”,因为就实力而言,没有哪所“”能够超越以中国美院、中央美院为代表的八大美院。
在招聘当中,行业院校可能更有竞争力,这不是因为狭隘的行业偏见,而是专业实力在托底。比如,在音乐界,有哪所“”能够超越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为代表的十大音乐学院?在财经界,除了人民大学这所顶级院校之外,有哪所“”院校能够超越中央财大、上海财大、东北财大、西南财大、中南财法,此外还有江西财大?在这些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只存在专业优势,不存在“”优势,所以出现了“破浙大”这种“反鄙视”。
即使在某些行业,目前的一些“”院校占据优势,也是大合并的结果。在医学界,原来的北京协和、山东医大、华西医大、湖南医大、同济医大仍然是中坚力量,再加上原来的北京医大、上海医大、上海二医、浙江医大、中山医大等行业院校,共同构成了医学教育大格局,有的“”院校医学院办了40年也没有存在感。在法学界,原来的五院四系仍然是法律界的王牌。所以,首都医大、南方医大、西南政法、西北政法等行业“双非”院校,今年在一些地区的投档分就高于一些“”院校。
#体制内体制外就业比较#
网友们,一句“破浙大”虽然也有鄙视味道,但却是基于专业眼光而得出的结论,不仅不是傲慢与偏见,而且告诉人们一个事实,现实当中并不存在“名校通吃”的情况,用人单位招聘是专业为王,而且遵循“适用实惠”原则,谁也不会为虚名买单。这就值得人们思考了,在高考中到底如何选择志愿?不知道你们对此有何高见,欢迎留言讨论,供阅读者欣赏。谢谢阅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