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疫情促使35岁以上劳动者再就业,超七成家
TUhjnbcbe - 2024/11/5 12:27:00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中高龄求职者就业问题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就业市场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保持平稳,但不同年龄的劳动力群体间出现结构性分化。在35岁以上中高龄群体中,疫情促使更多中高龄求职者进入再就业市场,35岁及以上求职者同比增长14.9%。

中高龄求职者再就业压力增大,其中两成51-55岁求职者被正常经营公司因年龄因素裁员,45.4%一线城市中高龄求职者拥有本地户籍,流动性低,而技能错配、知识更新能力弱等显示状况再度提高了中高龄求职者的再就业壁垒。

现状:疫情影响中高龄劳动者再就业

统计数据显示,年2-9月,在智联平台投递简历的35岁及以上求职者同比增长14.9%,增速为35岁以下求职者(7.3%)的两倍以上;其中,35-49岁中高龄求职者同比增长13.5%,50岁及以上中高龄求职者同比增长32.4%,增速为35岁以下求职者的四倍以上。问卷调查显示,疫情期间因单位倒闭、停产或歇业导致中高龄劳动者再就业的比重为25.3%。

年2-9月,从事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行业35-49岁中高龄求职者分别增长43.1%和29.6%,这两个行业50岁及以上中高龄求职者分别增长68.0%和64.8%。而房地产、建筑建材和工程则是中高龄求职者从事比例最高的行业。

从职业来看,需要面对面接触的家政服务、烹饪料理从业人员受疫情影响最大,35-49岁的中高龄求职者同比增长.5%和.4%,50岁及以上则同比增长.2%和.8%。

年龄越大求职人数增长越快,中高龄男性求职者增速高于女性。从年龄梯度来看,求职者规模的增速与年龄成正比。年2-9月,再就业群体增长最快的是50岁及以上求职者,增速为32.3%,远高于45-49岁(13.5%)、40-44岁(17.7%)、35-39岁(11.6%)及35岁以下(7.3%)。

就性别而言,有更多的男性求职者进入再就业市场,中高龄男性求职者的增幅(15.6%)比女性高出3.0个百分点,其中50岁及以上男性求职者增速比女性高出6.2个百分点。

原因:年龄价值减损和岗位匹配度低导致压力增大

问卷调查显示,80.1%的中高龄求职者认为找工作的最大困难是年龄限制。年龄价值减损导致中高龄劳动者被裁概率更高。

在受访者中,有20.6%的51-55岁中高龄求职者被正常经营的公司因年龄因素裁员,明显高于46-50岁(11.5%)、41-45岁(7.6%)和35-40岁(4.8%)等其他年龄段。

智联招聘网站简历投递行为分析显示,年2-9月,中高龄求职者投递简历总次数比去年同期增长4.3%,远高于35岁以下求职者同期增速(-10.9%)。

此外,中高龄求职者投递简历的岗位中,知识密集型的教育培训业、专业服务咨询业和医药与生物工程业招聘需求较为旺盛,但供需结构在技能和经验方面的落差较大。专业技能和企业岗位要求错配导致就业压力增大,而知识更新能力弱化进一步提高了就业壁垒。

家庭流动性低阻碍了该年龄段劳动者的异地再就业。年2-9月,中高龄求职者投递简历的岗位中,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招聘需求的同期增速,比非一线城市的增速低了21个百分点,中高龄求职者在一线城市实现再就业的机会低于其他城市。

与此同时,中高龄求职者已在本地建立起稳定的家庭关系和成熟的社会网络,比如拥有北上广深本地户口的中高龄求职者比重(45.4%)明显高于35岁以下求职者(20.6%)。即便其他城市的人才需求缺口更大,中高龄求职者携家带口流动到其他城市就业的意愿较低,这也是中高龄求职者再就业压力较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风险:收入降低增加家庭财务脆弱性,消费需求抑制

中高龄求职者面临较高的长期失业风险。在招聘平台持续投简历的时长,反映了一个人再就业的难易程度。

在年3月已离职的35岁及以上求职群体中,到9月份仍有62.9%继续在智联平台投递简历,失业时间已超半年。其中35-49岁和50岁及以上群体的比例分别为63.6%和54.7%。

根据问卷调查,在当前的中高龄求职群体中,从年和年就开始谋求再就业的比重依旧有5.2%和18.8%,这部分群体处于长期失业的状态。随着时间流逝,技能贬值、社交疏离、自信心下降等因素,将进一步降低处于长期失业状态的中高龄求职者的再就业概率。

另一方面,中高龄求职者家庭财务脆弱性增强。中高龄求职者的支出保持刚性,分别有64.2%,53.1%和41.3%的中高龄受访者将子女教育支出、日常生活基本支出与偿还房贷列为前三大主要负担。此外,医疗以及房租也是中高龄求职群体的主要支出。问卷调查显示,在现有支出水平上,有1/3左右的中高龄求职者家庭的支出仅能够维持3个月以内的时间。

区域性的银行按揭贷款风险受到影响,存在隐忧。问卷调查显示,72.4%的中高龄求职者家庭有偿还按揭贷款的压力,其中21.2%的家庭月房贷支出在元至1万元,10.1%的家庭每月还款额在1万元以上。一线城市中高龄求职者将偿还房贷列为前三大支出的比重最高(54.3%),且房贷支出在元以上的家庭比例为36.7%。即使是二线城市,将房贷作为家庭前三大支出的比重也达到54.3%。

收入降低、贷款压力等多方因素影响下,中高龄求职者消费能力和意愿降低抑制消费需求。根据测算,户人均月收入在~1元的中等收入群体家庭的消费能力(消费支出总额)是低收入家庭的2倍,消费意愿(消费支出/收入)是高收入群体的1.45倍。

中高龄求职者本属于中等收入群体的主导力量,但由于收入持续增长的预期中断,其消费能力和意愿明显下降,不利于国内消费需求的释放。问卷调查显示,51.2%的中高龄求职者缩减外出就餐费用,42.1%降低旅游休闲预算,31.2%减少了服装、鞋帽、化妆品等支出,还有8.9%将电器电子设备等耐用消费品作为节流的选择。

从性别来看,中高龄男性求职者在外出就餐和旅游休闲方面支出下降得最厉害,分别占受调查者的52.7%和41.7%;而女性主要减少的支出项目为服装鞋帽化妆品,占总调查比例的40.9%。

建议:从心理、技能、创业三方面拓宽就业路

报告认为,中高龄求职者就业的最大压力不在于找不到工作,而在于找不到相对体面的合意工作,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针对中高龄求职者的特点,应赋予其“三能”,以拓宽该群体的再就业之路。

首先是赋予中高龄求职者“心理势能”。问卷调查表明,中高龄求职者对相关就业保障政策了解得不够充分,学历越低对政策越不了解。在被动离职的中高龄求职者中,有52.7%的人没有获得企业的失业赔偿金,这增加了中高龄求职者再就业期间的财务负担。

对此,报告建议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失业保障政策宣传力度,动态调整中高龄再就业困难群体认定标准,畅通再就业求助渠道,确保失业保险、失业补助金和失业赔偿金发放到位,城市社区还可开发一批临时性公益性岗位进行过渡性托底安置,避免出现中高龄劳动者零就业家庭。同时,鼓励银行对信用良好的中高龄求职者设置按揭贷款还款缓冲期,降低中高龄求职者在谋求合意工作时的心理压力。

其次建议赋予中高龄求职者“数字化技能”,根据新就业形态的特点,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专业化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为中高龄求职者提供自媒体运营、网络营销、电子竞技等实用性高、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同时根据新就业形态数字化和灵活性特点,对行业监管、失业认定、社会保险等方面进行配套调整,完善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新就业形态成为“蓄水池”,升级为拓展中高龄劳动者后续职业发展空间的“加油站”。

不少中高龄求职者有技术、有能力、有社会网络,具备在原有工作领域进行创业的潜力。问卷调查也表明,中高龄求职者期望获得自主创业支持的比例达到40.8%。

因此,报告建议赋予中高龄求职者“创业动能”,对于拥有较高人力资本基础的一二线城市政府,鼓励地方政府以创业园区为载体构建区域性创业生态系统,通过购买服务、税收优惠、低息贷款等政策工具,分领域对中高龄求职者开展创业指导培训,并通过贴息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对拥有专利的中高龄求职者投放知识产权抵押贷款。

郑慧梓

李哲皓

1
查看完整版本: 疫情促使35岁以上劳动者再就业,超七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