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
电子
互联网、房地产
建筑业、生产
加工
制造,分别占比24.0%、14.0%、11.1%,合计占比49.1%。分城市群看,95后更倾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对95后人才的集聚效应强于总体,净流入占比分别为8.5%、5.0%、3.2%,高于总体人才的7.4%、4.1%、-0.4%。报告称,分线看,95后更向往一、二线城市,一二线城市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9.1%、3.4%,远高于总体的5.4%、0.4%。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今年,一线城市95后流入占比为21.2%,高于总体的19.0%,人才流出占比为12.1%,低于总体的13.6%;二线城市95后人才流入占比为47.0%,高于总体的44.9%,人才流出占比为43.6%,低于总体的44.5%;说明相对于总体人才来说,95后更愿意留在一、二线城市。在人才吸引力上,专家认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成为地方人才高地建设的重要载体与人才干事的创新关键平台。国家统计局和工信部研究显示,中小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呈高度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超过0.8,中小企业发展活跃的地区恰恰是经济发达和择业热点地区。从城市维度来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城市分布数量与城市GDP呈现高度正相关性,GDP过万亿的城市依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主要分布地。在专精特新企业集聚的30强城市,近一半位于长三角地区,北京居首,宁波是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最多的地级市。从发展的角度看,城市为中小企业构筑良好的发展生态,是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的高速通道。此前,北京市经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市已累计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家,其中已有家“专精特新”企业实现A股上市。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整体表现出“高精尖、高研发、高成长”特点。超三成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高于20%,超四成核心技术产品填补国际国内空白,超五成核心产品属于关键领域补短板,近六成研发费用占比在10%以上,近七成企业与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配套,近八成属于十大高精尖产业领域,近九成企业研发人员占比20%以上。(北京时间财经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