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从过了年3月份开始,我就在不停的招、招、招。
我捋了一下,从今年过完年开始我所在团队的离职人数,创了这几年的新高。每一个人员离职都有自己的原因,也有公司方面各种调整和安排的因素。总之,每一个离职人员,都不太适合现在团队的发展要求,有主动离职,也有公司方面的主动淘汰。企业要发展,人员更替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况且今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各行各业都在大洗牌。
过去的疫情三年,大家对收入和未来的预期普遍看低,所以不敢轻易离职。毕竟,时不时封控了,不离职在家的话,还有一份居家办公室的收入,至少还有单位给你交着社保公积金,虽然挣的少了,但是花的也少,有一份收入总比没有强。
而今年不一样了。全面放开后,网上铺天盖地很多媒体都在报道失业人数增多、失业率增加,以及有一些国内知名大厂主动裁员等等。我没有做什么数据统计,就我身边所接触的人来说,我们沟通起来,今年想换工作的人和已经换工作的人,明显比往年要多。
我是做HR的,所以对就业、失业这样的话题非常敏感。我明显的感觉到今年这个怪象更加明显:一方面很多人处于失业,另一方面企业招聘却越来越难。我最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待就业的人这么多,而招聘却越来越难了?为什么那么多人没有工作,我也急聘,却招不到合适的人?
跟一个朋友聊起来我招聘难,她开玩笑说:你们想找到人给发工资都招不到人。
是啊,有人缺钱缺工作,我却找不到人给发工资。
企业招不到人,难在哪里?
1、岗位的需求,本就有难度
就我所在的医药企业来说,我们常年招聘的岗位主要是销售岗位。随着医药行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医药人普遍的感觉是:今年的业务更难做了,赚钱更难了。
所以,在人员变动再招聘时,会考虑招聘一个经验垂直(被别的公司培养过的)、年轻有学历(有潜力且薪资期望值不那么高)、认同你的平台和你的团队(愿意跟着团队走且保持步调一致性)的人。
看着这三个条件好像不那么苛刻,但实际上在筛选简历、面试考察候选人的时候,我们还是挺慎重,会把过去的经历、家庭情况、个人期望收入等各个方面都了解清楚,一旦有某个方面不太符合我们的岗位要求和价值观导向,我们都不会录用,也就是宁缺毋滥。
因为一旦招到不合适的人,招聘关没把好,就会给公司造成人力成本浪费。岗位上放着一个不合适的人,在公司呆一天就要发一天的工资,还有各种其它费用。在企业经营赚钱如此难的今天,每一份人工成本都要花的谨慎。
2、适龄年龄的年轻人择业更多元化
在网上浏览简历的时候,我会定向筛选医药相关专业毕业生的简历,我发现现在就业方向真的很多元。比如我想招聘的医药销售岗位,找学医药相关专业的,医院相关工作,一部分从事非医药相关工作,还有一部分进入医药企业。要想从这个专业里面去挑选愿意从事医药销售性质工作的毕业生,少之又少,可筛选的范围又又又缩小了。
如果选择非医药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培养周期长、且不稳定性非常高。如果选择非医药相关专业有医药销售经验的求职人员,其专业理论知识和行业熏陶可能还不够。
所以,随着年轻人择业的多元化,茫茫人海中,找到“情投意合”的适龄求职者,真的要等缘分。
3、企业领导对招聘难度的误判
企业老板、领导都认为自己的公司是最好的,现在那么多人处于失业,发个岗位就应该有很多人来应聘。在面试过程中,有时带有一种优越感,也会在无意间增加很多无形要求。总以为会有更好更合适的候选人,招人向头部看齐,钱和职位看心情。总想招一些头部企业来的人,但是如果钱给不到,职位给不到,权限给不到,这些头部企业的人又凭什么来?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企业方招聘难的主要原因,当然各行各业的企业还有自己的特殊情况特殊原因,我主要分析的是我经验所达所见所思所想。
说完企业方,再说求职方。失业者找不到工作,难在哪里?
1、不着急找工作
我在浏览简历、电话邀约过程中,经常遇到不着急找工作的年轻人。有时在正常上班时间打过去电话,听到那头的声音似乎是刚睡醒,我的电话似乎打扰到人家休息了。我自报家门说了招聘岗位的情况,那头的声音低沉且迷离。然后,一般这种情况,哪怕我介绍的再好,那头的年轻人都是回复不找工作,或者不感兴趣这个职位和公司。因为他可能没有非常强烈想工作的欲望,无论我说什么可能他都不会在意。
我也会尽快打住沟通,我觉得一个大白天在家睡觉不去积极求职或者有所作为的年轻人,也不是我想招的人。
大家也可以回顾一下自己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年轻人处于不工作的状态?他们是不是在做着“啃老”“全职儿女”?
2、不认真做求职工作的准备
今年过完年,我陆续约了有几十个人进行多对一面试。我发现有些人一直在找工作而又没有找到,是有原因的:他们根本没有认真找,简历和面试马马虎虎。
(1)简历上经历不连续。有的人的简历在招聘网站上挂了很久都没更新,有新的工作经历了也没有体现出来,工作经历和时间不连续。容易被用人单位感觉在刻意隐瞒什么经历。
(2)简历上错别字连篇。尤其我们做医药的,很多药品名称比较长,有些字比较少见,一些求职者把自己做过的药品名称写错很多处,显得非常不专业和不重视。
(3)面试时不注重商务礼仪。有些求职者来面试,穿着很随意非常休闲,坐姿也随意,时不时就翘二郎腿和靠椅子背仰卧状态了。
好的简历就是一份好的门面,也代表了应聘者平时工作的细节。把自己当作一个产品,包装好,打磨好,才能“卖”出好价值。
3、期望值偏高
企业在快速发展时,迫于业务发展,用人需要,会无意识降低招聘标准。但是在现阶段,很多企业的招聘标准在逐步提升。
企业总希望用更少的价钱,招聘到更优质的人才,希望性价比扩大化。求职者在应聘时,很多人自我评价很高,以为自己有大厂经验、名企背景,就能贴金。但在应聘过程中,随着大厂裁员、名企裁员的增加,市面上流通的同质化人员增多,企业的面试评价也逐渐趋于理性化,不再像以前一样盲目招聘,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评估求职者与企业的要求是否吻合。
所以有些不满足于过去平台发展的要求,跳槽想换个平台的求职者,要求高薪本身没有错,如何证明自己很优秀,且和用人方的岗位匹配度高,才是要努力的方向。
我常常把招聘比作相亲,在茫茫人海中,你在找我,我也在找你。我有我的要求,你有你的条件。也许我不是条件最好的,你也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还可以把招聘比作销售,我卖的是公司这个职位,而求职者就是买我这个职位的人。每一次的电话沟通和面谈,都是我向求职者“推销”产品的过程。
每个人、每家企业都不是完美的,我们就是在这种不完美中,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工作。
且找,且珍惜。
且招,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