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胡镤心
编辑丨张睿
“金九银十”招聘季将至,年的万毕业生刚涌入职场,年毕业生已经在赶来的路上。
求职者广撒网投简历,HR们则被淹没在简历的海洋。“今年的招聘,1:很正常,一个岗位发出去,至少会收到五百份简历。”一家五百强企业的HRMary说,以往校招时,她在一个学校收到的简历数约二三十份,今年至少能收到五十份,以往她在各个招聘平台收到的简历数,每天30-50份不等,现在每天六七十份,最多时有近百份。
为了提高效率,AI开始在招聘领域发挥作用:毕业生用AI写简历,AI模拟面试,AI推荐岗位;HR们也通过AI发JD,AI筛选,AI面试,双方都试图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对的人。
当人的经验特质被AI量化及判断时,哪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哪些隐忧或将出现?
01
“你我本无缘,AI一线牵”
拉勾招聘日前调研了位企业HR,发现每天查看份以上简历的HR占半数以上。
数据来源:拉钩招聘
尽管简历数量在增加,招聘难度却不降反升。Mary发现,“今年我们的招人要求越来越高,预算却越来越紧。”她不得不借助AI工具来筛选简历,过去自己初筛、业务复筛,然后再邀请面试的流程,也被缩减为AI筛选、AI排序、AI邀请面试,争取一步到位。
Mary使用的工具是Yeebot,一个主打智能人才发现的大模型工具,简历收进来后,Yeebot会对简历做匹配度打分并智能排序,“谁的匹配度最高,从高往低排序,排名最靠前的几个人,基本不需要业务部门复筛,可以直接约面试。”
此外,初筛、笔试甚至是首轮面试,Yeebot几乎都可以代劳。“它有一套算法可以算出来,亮点和潜在风险都附在排序下面,还会说明哪些纬度会影响这个人的未来绩效,这个对我们很有帮助。”Mary介绍。
另一个HR李林则在这半年接到不少紧急的用人需求。李林所在的集团企业员工数达2万,拥有7个事业部,年已经经历了两轮部门调整,第三轮调整正在进行中。公司要成立新能源事业部,需要招募大批相关人才。
一些岗位需求听得李林一头雾水,“算法工程师也就罢了,前驱体研发工程师、逆变器研发工程师、感知融合专家……这都是干什么的?”
李林需要业务部门提供岗位能力要求,等了一天没有回复。听说业务内部已经忙得脚不沾地,李林只好通过AI写JD的方式先草拟岗位需求,给到业务部门确认,然后分发至各个招聘渠道。“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用友网络副总裁、用友大易创始合伙人石磊注意到,近两年的市场变化让HR的工作内容也随之改变:
第一,不少企业业务变化大,新部门新岗位快速涌现,企业需要快速招人,HR也要响应这种短期招聘需求。
第二,大部分企业处在业务转型期,希望引入高质量人才,招人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预算越来越收紧。
第三,在招聘入口上,传统招聘渠道效果减弱,招聘入口分散,简历收取量增加,对人才的高效识别越来越重要。
企业要想更准、更快、更低成本地获取人才,AI能力不可或缺。
《风向标》调研显示,七成左右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