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专”到“多能”纸媒记者向全媒体蝶变
人物:沈冠楠│职位:采访中心记者│“网”龄:3岁
网报融合发展三年中,作为一线采访记者的我们,可以说是直面融合后的种种变化,从纸媒时代专攻文字报道,到加入拍视频、做直播、做访谈等多种多样的新媒体报道内容。对比从前,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及时、报道手段更多样、报道思路更全面。
现场采访、拍摄视频、写稿、剪片……这是目前我们采访工作的常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短视频更符合人们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在新闻传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日常的新闻视频制作也主攻短视频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要跳出之前较为单纯的纸媒工作思路,采编思维要在两种甚至更多种系统中随时切换跳跃。
一个明显的变化在于,现在,我们在现场采访时要同时进行录制,如视频需要访谈画面,还要事先同采访对象反复沟通录制期间的表述内容,确保最终呈现的效果表意清楚。此外,很多时候,我们还要考虑视频的留白、配乐、字幕……尽可能保证在几十秒甚至十几秒的短视频中让读者基本了解事件。融合之前,记者一支笔一个本子就能采访,而现在既要用笔记,还要举着手机拍、甚至要拿着麦克风录,报道的多样性时刻考验着我们的思维、组织和应变能力。
纸媒时代,由于报纸的出版时间一般是在第二天早晨,因此在文字报道上我们会更偏向于延展和深度,而现在,新闻需要“抢”:新闻快讯、移动发稿、甚至前方直接将图文传到后方加工、即时发布更新。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兼顾纸媒的发稿任务,在首发消息后,也需要准备适合纸媒甚至新媒体的稿件。
年的江西智库峰会采访经历直观地体现了以上变化。当时,大江网(中国江西网)、信息日报派出集文字、摄影、摄像、美工于一体的16人采访团队深入峰会现场,进行图文直播和专访,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了峰会盛况。期间,在对接专家进行专访时,由于涉及视频拍摄,因此我们提前几天便联系到专家或相关团队,约场地、定提纲、反复翻阅对方提供的背景材料;等到了采访现场,还要先布置背景、确定站位和镜头,在录制中还要尽量不发声、避免打断专家的思路和话语。采访结束后,我们先是快速完成了一段包含要点在内的文字内容提供给视频部的同事进行视频剪辑制作,再根据专家访谈和在峰会上正式演讲的情况撰写文字稿件,通过网络、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