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21日,毛泽东在中央*委扩大会议上表示,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有人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毛泽东率领我*,凭借着“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敌人的飞机大炮,他坚信,战争中的决定因素是人。然而到了朝鲜战场上,在与强敌的较量中,毛泽东愈加强调现代武器装备的重要性。
尤其是在朝鲜战争及后来台湾海峡的问题中,美帝国主义多次肆无忌惮地用核武器威胁中国。虽然毛泽东用*治手段一一瓦解,强调“美国的原子讹诈,是吓不倒中国的”,他也深感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性。这也就是毛泽东常说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关于核武器的问题,毛泽东曾用辩证的思想跟外宾阐述,他指出:“谁也没有原子弹是上策,他们有、我们也有是中策,只有它一个国家有是下策。”当美苏列强拥有了原子弹时,上策显然已不可行,不愿居于下策,那就唯有求中策了。
在这种情况下,导弹研究院成立了,中央任命聂荣臻为两弹一星工程总指挥。与此同时聂荣臻任命钱学森为院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抽调科学家。除了人员储备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修建实验基地,这个任务落在了开国上将陈士榘身上。
陈士榘是湖北武昌*土坡人,18岁跟着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先后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长征、广阳战斗、山东抗日根据地历次战斗、孟良崮战役等战役战斗。建国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工程兵司令员兼人民革命*事委员会*事建筑部部长,修建两弹基地这个任务,陈士榘当仁不让。
年4月11日,中央*委秘书长*克诚主持工程建设会议,决定工程兵成立特种工程指挥部,代号为部队,陈士榘被任命为司令员兼*委,负责原子弹试验场和导弹综合试验靶场的建设。
部队是兵团级单位,以刚刚从朝鲜撤*回国的志愿*19兵团机关、志愿*工程指挥部和志愿*后勤部为基础组建而成。加上全国各地调来的大批施工部队,一共10万人的大部队,秘密开进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一处神秘之地——罗布泊。
这是一项绝密任务,10万人都不能告诉自己的家人去了哪里,就像凭空消失了一般。一位刚刚跟妻子结婚的连长,洞房花烛的第二天早上就这样消失了,甚至连一句话都没有留给新婚妻子。任凭这个年轻的女人怎么打探,谁也不知道自己丈夫去了哪儿。
陈士榘说,这样的故事,在部队太多了。这支部队里,既有鼎鼎大名的开国将*,也有科研工作者、解放*战士,一头扎进沙漠,毫无怨言地为祖国建设付出自己的汗水,甚至是生命。
沙漠的环境实在太恶劣了,地质队的一位女技术员在帐篷门口看报纸,一阵风把报纸吹跑了。她提着裙子去追,谁也没有想到她再也没有活着回来。
当陈士榘坐着吉普车来到罗布泊时,油漆一夜之间就被风沙磨了个精光,成了个光铁皮车,风挡玻璃基本上也变成一块板子了,坐在车里,可见距离也就只能到玻璃了。最后出现的“奇景”是,人只能放下风挡敞着篷裹着被子坐在车里。
这就是罗布泊的环境,陈士榘形容为“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吃水贵如油,四季穿棉袄”。风沙是让人难以忍受的,一阵沙尘暴刮过,遮天蔽日如蝗虫过境,人的衣服、嘴巴、鼻子、眼睛,但凡有孔暴露的地方,都会灌满沙子。
最难熬的还是没有水的问题,沙漠里的水要供应这十万大*,肯定是难以为继的。最开始的时候,每人每天限量两杯水,不够的时候,大家就想办法收集雨雪水。沙漠里的蚊子特别多,雨水雪水里面那都是成堆成堆的。
陈士榘还搞不清楚状况时,就大口喝了一杯蚊子水。水到口中,总觉得水里有什么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杯子里有厚厚的一层蚊子,因为已经煮熟都沉到了水底,但又不好把它捞出来。蚊子太多了,如果把蚊子都捞出来,水就所剩无几了。为了珍惜水,还是连蚊子带水一起往肚子里灌。
陈士榘是经历过长征的老革命家了,有道是说,什么样的苦难没经历过。可当他来到这沙漠时,还是不由感叹,“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那样艰苦也不曾没有水,现在戈壁滩连水都没得喝。”
罗布泊这个地方,恰恰是陈士榘将*亲自选定的,当他受命担任部队司令员兼*委时,还被赋予了另外一个职责,就是特种工程兵的勘察设计组组长。
本来,苏联专家帮忙选定的地点是在甘肃敦煌,但那个地方离敦煌石窟太近,原子弹带来的爆炸威力要是毁掉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那就成千古罪人了。此外,甘肃的场地只能实验2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显然不能满足中国核事业发展的需要。
于是,陈士榘上将亲自率领参谋班子,乘坐飞机,从北京到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在一次长达三个小时的飞行中,一条大峡谷映入眼帘,陈士榘仿佛受到了什么召唤,执意要去峡谷看一看。飞行员表示太过危险,不能去。陈士榘就一再强调核试验基地建设的重要性,飞行员才勉强答应。
进入峡谷后,光明一下子就被昏暗代替,众人难免紧张起来,没一会儿,前面出现一座山崖,中间开有口子,但是由于光线的原因,口子后面是什么情况根本无法看清。
“冲进去!”随着陈士榘一声大喝,飞行员猛地推杆,飞机冲出了山崖口,眼前不是悬崖峭壁、怪石嶙峋,而是广阔的盆地,一眼望不到边。这个地方太适合做核试验了,报请中央核准后,试验场地确定,10万人建筑队驻扎大西北。
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陈士榘和战友们不但要克服艰难的自然环境,还要跟物资短缺作斗争。全体官兵靠挖野菜,摘骆驼刺补充,大多都营养不良。被称为共和国第一任核司令的张蕴钰将*回忆:
“刚来的时候,树枝被我们砍了,细的编筐子用,粗的做扁担使,现在连皮都被我们扒了,填我们的肚子。你们都记住这些树,今后谁也不许再动它们,活着长在这儿,死了、倒了就让它躺在这儿。”
就这样,部队的战士们在陈士榘的指挥下战天斗地,克服重重困难,争分夺秒不分昼夜地施工。历经两年艰辛,终于在年8月提前3年完成工程任务。
年11月,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在罗布泊试验基地发射成功!
年10月16日14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试验基地爆炸成功!
在年的新春联欢会上,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解放*的高级将领,他指着陈士榘将*跟张爱萍将*说,“祝贺你,你们(指工程兵)立了功,他们(指国防科委)出了名;你们做窝(建成的两弹基地),他们下蛋(成功爆炸原子弹),我们中国人说话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
当中国的两弹一星计划公布后,大家都知道了周恩来、陈毅、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如何秘密筹划,知道了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爱国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支部队,默默地为原子弹造了个窝。
从这支队伍年4月份默默进入戈壁滩,到年的9月又默默撤出来,10万人消失了6年。因为执行着绝密任务,10万人在戈壁滩没有留下过一张照片,撤出时,每个人身上片纸不许留,所有工作记录本和资料一律上交或销毁。就像从来没有在这片戈壁上出现过。
部队撤出来后,由第十九兵团改编的部队也随之从解放*的编制序列中撤消。陈士榘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这支部队,表达了深深的愧疚:
由于当时的特殊背景和严格的保密制度,这支部队默默地开进戈壁滩,又默默地撤出戈壁滩。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业绩从来没有人提起过。在当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只知道从事两弹研制的科技工作者和发射试验部队,而未闻那个特殊的名字,即代号为部队的特种工程指挥部。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内疚和怀念。无论是已故的,还是活着的,我们都不应忘记他们。因为他们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艰苦创业的时代;他们也开辟了一个时代,一个巨龙腾飞的时代。
部队主要成员包括,司令员兼*委陈士榘,副司令员谭友林、曾旭清,副*委*文明,参谋长赵东寰,副参谋长林乃清,*治部主任姚国民,后勤部长李基,后勤部*委袁福生,器材部部长王云,卫生部部长彭云生,以及无数个没被记住的无名英雄们。他们没有被遗忘,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