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年,报纸刊登了广州解放的消息。与此同时,为广州解放付出最大贡献的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也出现在报刊上。
当湖南四野12兵团46*团的战士们观看报刊,为这场胜利感到喜悦的时候,一旁的小战士邓贤诗激动的说:“那是我的父亲!”
连长听到后,连忙打断他的话:“别闹!那是司令员。”
邓贤诗拉住连长,拿出了身上的照片,证实情况。
历经波折,反复确认后,这对失散多年的父子终于相认。
深心报国,远离家乡
年,邓华出生于湖南省郴县永宁乡。自幼在父母的安排下,进入私塾读书。
年,十五岁的邓华,只身一人来到长沙读书。在新思想的影响下,邓华积极参与爱国学生运动。不久后,他进入南华学校*治班学习。
在新思想的熏陶下,年少时期的邓华便有着保家卫国的愿望。他想参加革命,但家中父母并不同意邓华的想法。他们想要邓华早些成亲,安家立业。
邓华想:如今国内动荡不安,如果没有国,那何来安家,何来立业。
但邓华在与母亲争论一番后,考虑到母亲的年龄越来越大,需要有一个人来陪伴她。于是,邓华还是答应了母亲的要求。
在父母的安排下,邓华与邻村的邱青娥共结连理。婚后,邱青娥与邓华虽然算不上是恩爱,但也是相敬如宾。
邱青娥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也是通情达理。邓华依旧在外攻读学业,邱青娥在家中悉心照料公婆。
邱青娥一直很了解邓华,心系祖国,一心参与革命。所以,在两人相处的时候,邱青娥只是默默地陪伴着邓华,不会打扰他在一旁看书与思考。
两人相处久了之后,邓华逐渐对邱青娥心生情意。而邱青娥对待这个认真读书,勤苦奋斗的邓华更是爱慕已久。
邱青娥早在第一眼见到邓华的时候,便心生爱慕,一见倾心。
只可惜,这份感情生不逢时。在国家危难的情况下,两人之间的爱恋,是那么的渺小。
年,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邓华终究是选择了离开家乡,参与革命。
离别前,邓华专门找到邱青娥,向她告知了自己的想法。
邱青娥知道外面的处境十分危险,所以内心十分抗拒。但她太了解邓华了,她不想自己成为他的牵绊。
邱青娥为了让邓华毫无顾忌地去实现理想,她告知邓华,自己支持他的决定,自己会留在家中细心照顾公婆,等待他平安回来。
年3月,邓华加入中国共产*。
年,邓华参加了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
然而,在邓华上阵杀敌的时候,邱青娥却不幸离世。在战场前线的邓华,甚至没来得及回到家中见妻子最后一面。
“舍小家顾大家”是当时战火纷乱中,最常见的景象。许多战士满怀不舍地离开家乡,来到前线守卫祖国,冲锋陷阵。
邱青娥离世前生下邓贤诗,这是她离别前留给邓华最后的纪念。
“邓贤诗”这个名字,赋予了邓华对儿子的念想,希望他日后出人头地,成为国家栋梁,能够继承邓华未完成的心愿。
听从遗愿,忠心报国
邱青娥离世后,年幼的邓贤诗留在了家乡。村里的百姓在得知情况后,都十分心疼这个幼小的孩子。父亲上阵杀敌,母亲离世,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幼儿。村民们考虑后,决定轮流抚养邓贤诗。
多年后,邓贤诗走到母亲的坟前,拿着母亲生前留下的照片。那张照片,是母亲与父亲唯一的一张合照。邓贤诗一边抚摸着照片,一边怀念着离世的母亲。
邱青娥离世前,将邓华离乡前给她的照片,转交给邓贤诗。邱青娥告知邓贤诗,邓华去往前线,参与革命的事情,并告知邓贤诗,等到他长大后,一定要跟从父亲的志向,与父亲一同上阵杀敌、报效国家。
如今的邓贤诗已经可以承担一切事务,他为了报答村中百姓对他的照料,在攻读学业的同时,帮助百姓耕种田地。
随着时间流逝,邓贤诗决定听从母亲的遗愿,离开家乡,参与革命。
邓贤诗与村中的百姓告别之后,来到了湖南四野12兵团46*。
初生牛犊的邓贤诗,很快适应了部队的生活。只是,邓贤诗来到*中后,却依旧没有父亲邓华的消息。直到广州解放之后,他在报纸上看到了熟悉的面貌。
年10月,在第十五兵团的战斗下,国民**溃不成*,逃离战场。
随后,广州解放的消息,传到了邓贤诗所在的*团。印有广州解放的报纸,也传递到了每位战士的手中。
当邓贤诗看到报纸上第十五兵团司令员的面孔时,顿时诧异了起来。
随即激动地掏出随身携带的照片,将父亲邓华的面貌与报纸上总司令的面貌,反复比较。他终于找到了心心念念的父亲,邓贤诗的眼眶逐渐红了起来,开始不停抽泣。
旁边的战友,看到邓贤诗不断地哭泣,连忙来到邓贤诗的身边,询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战友的询问,让他晃过神来。邓贤诗擦了擦眼泪,哽咽着说:“这是我的父亲!”
说完,邓贤诗手中的报纸就掉落在了地上。旁边的战友听到邓贤诗的话,觉得十分疑惑,捡起报纸后,诧异地望着邓贤诗。
邓贤诗看到战友们一脸不可置信,便向他们递去了父母的合照。
距离那张照片的拍摄,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邓华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如果不是对邓华特别熟悉的人,根本就认不出来。
战友反复查看照片后,哈哈大笑,对邓贤诗说:“报纸上刊登的可是鼎鼎大名的邓华总司令,怎么可能是你的父亲呢!”
战友们的一口否决,让邓贤诗心中十分气愤。他正准备告知自己家中事情的时候,12兵团的连长在听到战士们的吵闹声后,连忙赶了过来。
一进门,连长就看到邓贤诗红红的眼眶,连忙询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邓贤诗看着连长说:“报纸上的邓华总司令,是我的父亲。”
连长听到后,连忙捂住邓贤诗的嘴巴,急促地说:“别闹!那可是兵团司令。你是个孤儿,对父爱的渴望我们可以理解,但也应该实事求是呀!”
邓贤诗听到连长的话,心中更是激动,他再次拿出那张年代久远的相片,递到了连长手中。
连长接到照片后,拿起桌上的报纸,来回观看。他发现,照片上的人与报纸上的兵团司令确实有些相似。虽然年龄有些不符合,但是仔细观看的话,还是能够发现相似点。
连长立马抬起头,仔细地看了看邓贤诗,又看了看报纸上的兵团司令。他发现邓贤诗与邓华总司令确实有些相像,尤其是眉眼之间。
连长开始疑惑:难不成邓贤诗真的是兵团司令的儿子?
事关重大,湖南四野12兵团的连长不敢断言。于是,他准备找一些熟悉邓华总司令的人,看看这张相片上的人,是不是年轻时的邓华总司令。
12兵团的连长思索过后,来到办公室,找到了46*的*长萧劲光和12兵团的司令员詹才芳。
他们二人是邓华的老战友,从刚开始革命的时候,三个人就是在一起的。他们十分了解邓华,也了解邓华在之前有一个丢失多年的儿子。但自从邓华来到革命后,就很少和家中的人联系了。
对于邓华在家乡的儿子,他们也只是了解一些。在聊天的时候,他们曾听邓华提到过一些。这个儿子在邓华的第一任妻子离世后,便没有任何消息了,邓华也曾向家乡的朋友们询问过,但每次都没有得到具体的消息。
他们觉得,如果贸然将情况告诉邓华,恐怕会引起一场误会。
万一这个小战士不是邓华司令的亲生儿子,那么对两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打击。
俩人在商讨过后,萧劲光提议,先去湖南四野12兵团,询问一下这个小士兵,看看他所描述的事情,是否与邓华之前所讲述的一样。
就这样,萧劲光与詹才芳在当天下午,来到了湖南四野12兵团。
为了避免事情扩大,在詹才芳的建议下,他们回到办公室,等待这位小战士的到来。
敲门声过后,带着*帽,一路小跑过来的邓贤诗,径直地走到萧劲光面前。
从邓贤诗进门后,萧劲光便一直目不转睛的盯着他。他的这一举动,让站着的邓贤诗不知所措。
在詹才芳的提醒下,萧劲光才晃过神来。
萧劲光与詹才芳互相对视了一眼,抬头大笑:“像,真的太像了!”
看着眼前的邓贤诗,他们二人立马想到了那个年轻时奋战沙场的邓华。
眼前的邓贤诗与青年时的邓华一模一样,满腔热血、不畏生死,拥有坚定的信仰。
在观察邓贤诗一番后,萧劲光心中有了答案。
接下来,便是询问环节了。在萧劲光的询问下,邓贤诗讲述了母亲在离世前,交代他的事情;讲述了在母亲离世后,辗转各个邻居家的故事。
但是令萧劲光疑惑的是,为什么邓华向家中友人询问的时候,却没有关于邓贤诗的任何消息呢?
当萧劲光带着疑惑询问邓贤诗父亲名字的时候,邓贤诗的双手紧紧扣在双腿上说:“我的父亲名字叫邓多华。”
听到名字后,两人的心里都咯噔了一下。邓华与邓多华,这两个名字,有些相似,但为了保险起见,萧劲光决定先暂停与邓贤诗的谈论,他需要向邓华确定一件事。
萧劲光与詹才芳来到邓华所在的部队,在詹才芳犹豫的时候,萧劲光已经开口向邓华询问:“咱们部队改名的人还挺多,你改过名吗?”
邓华听完后,一边整理桌上的杂物,一边漫不经心的说道:“我以前叫邓多华,出来革命后,就把名字改了。”
萧劲光与詹才芳听到邓华的回答后,心里的石头也就落了地。终于,可以确定双方的关系了,邓贤诗就是邓华失散多年的亲生儿子。
但两人还是犹豫不决,不知道如何向邓华说明这件事情。
在思索过后,他们决定让邓贤诗向邓华写一封信,在信中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述清楚。然后,他们二人再将这封信亲自交给邓华。剩下的事情,就交由他们父子二人处理。
传递书信,父子相识
邓贤诗知道要给父亲写一封信后,十分激动。他在房间里不停的走动,时而坐下,时而站起来,不知道该从何写起。
徬晚的时候,邓贤诗坐在椅子上,望着眼前的灯火,心里面想的全是母亲小时候带他游玩的画面。
在邓贤诗的脑海里,邱青娥始终是那样温柔。每当邓贤诗从学堂回来的时候,邱青娥都会放下手中的农活,来到门口拉起邓贤诗的手,一起回到家里。
邓华不在家乡的日子里,邱青娥一人照顾了家中的老人与小孩儿。
邓贤诗所缺失的父爱,邱青娥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尽量抚慰邓贤诗,并告知他,他的父亲是一位精忠报国的英雄,远离家乡是迫不得已。
如今,邓贤诗终于找到了未曾见面的父亲,他既开心又激动。他终于完成了母亲的遗愿,投入革命,精忠报国,与此同时找到了离家多年的父亲。
一幕幕的回忆涌现在邓贤诗的脑海里,他一路上经历了太多波折。突如其来的喜悦,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邓贤诗思索过后,拿起身旁的笔,决定带着对父亲的思念,来书写这封信。
“亲爱的邓华司令,您好!我的名字叫邓贤诗,我的母亲名叫邱青娥。我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了您的照片,我觉得你就是我失散多年的父亲,我的父亲叫邓多华……邓华司令,如果您真的是我的父亲,能不能回信告诉我?”
写完信后,邓贤诗已经是泪流满面了。他在准备将书信装入信封的时候,滑落脸颊的泪水正好滴落在刚封闭好的书信边缘。
邓贤诗将书信交给了萧劲光,萧劲光收到后拍了拍邓贤诗的肩膀,安慰道:“孩子,这些年受苦了,你们父子很快便可以团圆了。”
萧劲光说完后,立马派人将这封信送到邓华的手中。
送信的人将信封放在了邓华的办公桌上,随后便离开了。
来到房内的邓华,撇了一眼书桌上的信封,以为是组织上送来的急速公文。他立马将手中的水一饮而尽,来到书桌旁边打开信封。
打开信封后,邓华像往常一样平静的阅读。
但当他看见邱青娥、邓贤诗的名字时,便激动起来。他的眼眶逐渐湿润了起来。泪水慢慢的遮盖住了邓华的视线,他逐渐看不清信封的内容了。
邓华马上擦了擦眼角的泪水,继续读信。在读完书信后,邓华再也止不住内心的激动,他想要立马见到邓贤诗,与他相认。
回溯到邓华刚离开家乡的时候,因为前线战况紧急,他很少有机会回到家乡。国内战火纷飞,让他与家中的联系也不太顺畅。
每当邓华想要向邱青娥写信的时候,总会因为战争而错失最佳的时间。最后家乡的亲人为了逃离战火,搬离了之前居住的地方,邓华便与家乡断了联系,也断了邓贤诗的消息。
邓华处理完公务后,立马赶向了邓贤诗所在的部队。
邓贤诗在得知父亲正在赶往部队的路上后,就站在部队最显眼的位置,满心期待的等着父亲的到来。
邓华来到部队,见到思念多年的邓贤诗,立马将他拥入自己怀中。与此同时,邓贤诗也紧紧的拥抱着父亲。父子俩多年未见的思念,便在这紧紧的拥抱中涌现出来。
面对多年未见的儿子,邓华满是愧疚,他自责自己在邱青娥生育他的时候,没有回到家乡;痛恨在邱青娥离去的时候,没有回到家乡见她最后一面;他更痛恨自己多年没有找到邓贤诗,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去教育他,照顾他,让他独自一人留在家乡。
此时的邓华早已是泪流满面,他不断的拍着邓贤诗的肩膀,沙哑的说:“孩子,我终于找到你了。从此以后,你不再是单独一个人了。咱们回家了......”
听闻邓华总司令来到部队,邓贤诗的战友们纷纷来到这里。见到两人相聚的场面,部队的战士们又纷纷离开,将时间和空间留给他们。
到了晚上,邓华与邓贤诗父子二人,彻夜长谈,讲述了父子二人无尽的思念。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二人之间多年的隔阂也逐渐消失,留下的也只是属于父子间的温情。
世间安有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在国家危亡,战火纷乱的年代,在列强侵入中国,国内百姓受尽苦楚的时候,有许多像邓华总司令一样舍身取义,舍小家顾大家的人。
“世间安有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纵然双方都有白头偕老之意,但身已许国,再难许卿。在邓华离开故乡之前,他深知自己这一走,便是艰难万阻,危险重重,为了让邱青娥继续生活下去。邓华曾告诉她:“如果我可以回来,便是最好;如果我身已献国,希望你就此把我忘记,另寻良缘。”
但邓华万万没有想到,他这一走,与邱青娥便是生死相隔。
在邱青娥离世前,她留守了一生,等待了一生。回过头来,邓贤诗也是如此,在战火纷飞的时候,丢失了与父亲的联系。如果不是因为刊登的报纸,恐怕邓贤诗与父亲邓华便要错过一生,永远不会有机会相认。对此,两人都会遗憾终生。
邓华的一生,为国为民,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建国后担任广东区第一副司令,指挥海南岛战役、参加抗美援朝。邓华在*事上的战绩已是十分辉煌。在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授予上将头衔。
年,邓华担任四川省副省长,他用五年的时间,考察了多个地区厂矿,然后进行调研,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为人民做出了许多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邓华凭借着自身优秀的*事才能,为我国的*事作出贡献。他出版了关于我国*事和国防建设方面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事理论财富。
那么,对于“开国上将邓华,在年,与失散多年的儿子邓贤诗相认”的故事,大家在读完后,有什么感受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