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这届中国家长,开始卷孩子的身高了
TUhjnbcbe - 2023/2/14 20:18:00
                            

男生最在意的事情,身高算一个。、的男生,对外一般都宣称自己,而以上的人,总会有意无意地提及自己的身高。

但其实,还有一群人对身高的关心程度,完全不输男生,他们就是“生理鸡娃”的家长们。

为了让孩子长高,他们轻则严格监督孩子每天运动打卡,重则带孩子走访全国各地的“身高促进门诊”。

这些进入“恐矮”时代的爸爸妈妈,到底有多焦虑?他们到底想让孩子长多高?

为了孩子长高,中国家长拼尽全力

在不少父母看来,身高是孩子成长时期的头等大事。

成绩可以慢慢提高、牙齿可以日后矫正,但孩子的身高一旦过了发育期,就很难再改变了。

在50多万用户的百度“长高吧”里,就有一些为孩子身高着急的家长。他们在这里相互交流让孩子长高的办法,从食补、运动到吃药、打针,无所不包。

有些方法对长高身体确实有帮助,有些则是家长们的“长高偏方”,比如吃生鸡蛋、喝三七煲汤,甚至还有天天倒立等[1]。虽然听起来不靠谱,可只要打上“增高”的旗号,就有人肯试。

但也有以前鲜被提及的方法。

要不要去打“增高针”,就是如今“长高吧”里的爸爸妈妈们热议的话题。有些家长还在犹豫,问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打;有些已下定决心,说放假就带孩子去打。

被家长们视为救命稻草的“增高针”,实际上是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原本是用来治疗因生长激素缺乏等原因而导致的儿童矮小症[2]。

这种生长激素并非给孩子增高的万能药,其在应用范围、治疗剂量、方法疗程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2]。

但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有不少儿童生长发育门诊医生把生长激素当成增高神药,盲目给渴望长高的青少年使用,医院机构更是趁机牟取暴利[3]。

国内的生长激素行业,也在近几年开始火爆。

观研天下的调查显示,从-年,医院生长激素销售额持续增加,年复合增速为32.06%[4]。

强劲增长的销售额背后,是昂贵的生长激素费用。

国内的生长激素剂型主要分为粉剂、水剂和长效制剂三种。生长激素粉针治疗费一年为2-3万,水针为5-6万,而长效剂患者年用药金额更是高达15万元[4]。

而且一旦开始注射,就要持续2到5年。这样算下来,打“增高针”的花费真不是笔小数目。

另外,选择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的父母,不仅要面临金钱上的考验,还会有心态上的压力。

他们既要担心注射后没效果,还要担心注射激素可能出现的良性颅高压、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副作用[5]。

父母到底想让孩子长多高

那家长们为什么宁愿冒着风险,也要给孩子打“增高针”呢?

很多给孩子打“增高针”的家长都提到,自己因为个子不高,从小就自卑。曾在身高这件事上吃过亏的他们,哪怕价格昂贵,也愿给孩子争取一个长高的机会。

还有些家长提到,自己的担忧主要来自孩子的同龄人。看到自家孩子比别人矮很多、总坐班里第一排,这让他们的焦虑进一步升级。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身高有超越科学执念。即使孩子身高在正常范围,他们却总感觉现在“男孩就得1米8”“长得高才有竞争力”,所以想把孩子的身高再“拔一拔”。

那么,天天为长高这件事寝食难安的家长们,期望孩子的理想身高是多少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就曾针对这个问题,在年做过调研。通过对中国9城56家幼儿园家长的调查发现,97.04%的男孩家长都希望孩子的身高超过1米7。另外,还有36.68%的男生家长希望孩子身高达到1米8以上。

至于女生的家长们,他们对孩子的身高期待也不低。

1米6,是绝大部分女生的身高警戒线,只有4.74%的父母愿意自家女儿的身高在1米6以下。同时,还有64.82%的家长希望女儿能够长到1米65以上。

父母希望孩子长得高可以理解,但有些家长的期望值实在太高了,远远超过了孩子的遗传身高。

所谓的遗传身高,又名靶身高,是根据父母双方的身高,按照公式计算得出(见下图图注),用以预测儿童身高的遗传潜力[6]。

虽然孩子的身高会受环境、营养、睡眠等诸多后天因素的影响,但是“7分天注定,3分靠打拼”,在多数情况下,孩子的身高还是会围绕着遗传身高上下浮动[7]。

但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身高,超出了遗传身高太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的调查就显示,在被家长期望身高能达到1米75到1米79的男孩中,多达78.52%的人遗传身高都低于这个水平。

整体范围内,只有19.37%的男孩家长期望身高与遗传身高较为符合。女生家长稍微好一些,但也有70.29%的家长的期待值超过了孩子的遗传身高。

可中国家长对自己孩子身高的期待如此之高,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如今的孩子确实肉眼可见的越来越高了。

身高渐长的国人,身高焦虑不减

由于营养水平及其他生活条件的提高,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孩子一代比一代高。

《柳叶刀》的研究显示,中国00后男生19岁的平均身高已经达到了.7厘米,不仅比60后整体提高了8.1厘米,和90后相比,也高了将近2厘米。00后的女生身高也同样比前几代人高了不少,平均达到了.5厘米[8]。

而上面提到的家长期望男生至少1米7、女生至少1米6,是年进行的调查,如今已过去了近十年,家长对孩子的身高期待,恐怕已变得更高。

毕竟,身高作为个体特征最突出的部分,有时候的确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在很多人的童年里,班上被欺负最惨的男生,常常都是最矮的那个。

除此之外,身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找对象。

一项基于婚恋网站“世纪佳缘”上名女性的择偶标准研究就发现,超过80%的女性希望另一半比自己高,76%的女性认为自己的另一半的身高不能矮于1米7。

也难怪网上会有“宁要的王祖蓝,不要的吴彦祖”这样的顺口溜。

当然,在意另一半身高的不止是女性。男性在择偶时也特别看重女性的身高,有74.2%的男性希望女朋友的身高在-厘米[9]。

除了婚姻,身高还会影响人们未来的工作机会。

对于个子不高的人来说,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些专业自己报不了。例如很多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就有身高门槛,广西某大学的这个专业要求男生在1米65以上、女生在1米57以上[10]。

而到了求职的时候,身高歧视更为常见。比如某酒店在招聘酒店前台经理的任职要求中,就明确要求“男1.75米以上、女1.62以上”[11]。

身高甚至还会对工资收入有影响,长得更高的人赚得也更多,这也就是传说中的“身高溢价”[12]。

通过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后,可以看到身高1米6的男性平均年收入会比1米8的男性低1.56万元。

找对象难、工作机会变少、影响收入,家长们对孩子身高感到焦虑,似乎有了充足的理由。

也难怪家长们会被一些机构打出的“定制身高不是梦”之类的广告所吸引,宁可冒着副作用的风险,也要求着医生给自己的孩子打本不需要,也不一定有用的“增高针”。

毕竟,在这个万物可卷的世界,孩子的个子高一点,以后可能也会轻松那么一点点。

参考文献:

[1]潘慧.().扒一扒传说中的“长高偏方”.健康博览(05),35.

[2]梁雁.().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儿科临床规范应用的建议.中华儿科杂志(06),-.

[3]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停不下来的“生长因子”.Retrieved13Novemberfrom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届中国家长,开始卷孩子的身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