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究竟是诸葛亮主动求职还是刘备上门招聘
TUhjnbcbe - 2023/1/29 21:34:00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出山,这一段写得非常精彩,几百年来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但是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三顾茅庐呢?

三顾茅庐

首先我们来看看可信度较高的历史资料中的记载。正史《三国志》中只用五个字对所谓“三顾茅庐”作了记录:“凡三往,乃见”。而诸葛亮所著《出师表》中也提到这段往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既然是小说,通过艺术加工后“好看”才是最重要的。罗贯中先生根据正史记录和民间传说,发挥主观想象和艺术创作后,描绘出三顾茅庐的故事,确实很精彩,可惜不是真实的。

《三国演义》

笔者从两方面来分析阐述《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桥段不真实的原因。

第一,外部因素。我们不妨把东汉末年的纷争比作一场巨大的商业竞争。当时的市场主要被北边的曹操、东边的孙权和西边的刘琮、张鲁以及南方的刘表所控制,而龙头老大毫无疑问是曹操。龙头曹操自持“央企”(挟天子以令诸侯)意图吞并其他公司继而垄断全国市场,而当时,首当其冲面临被收购危机的便是荆州刘表。而三顾茅庐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荆州地界,刘备和诸葛亮当时也正好在荆州,唇亡齿寒,情况危急,刘备诸葛亮的见面满足了可能性和紧迫性。

上述是客观环境因素。

荆州古城

第二,便是内部因素。当时的刘备,先后从袁绍、曹操的阵营中出走,如今投靠在刘表帐下,自始自终没有一块自己的根据地,但其枭雄的英名已天下共知。而其枭雄之名,主要源自桃园三兄弟的武名。当前刘备集团公司的主要业务都是帮其他公司做做代工(充当马前卒,先锋),捡点人家不愿做、不屑做的脏活累活。只有技术,没有生产基地,业务量不稳定,便占据不了市场份额,还要看人家的脸色。所以对于刘备来说,当前最迫切的需要是一块立足之地,以解决常年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状况。其次,刘备作为一个准备创业的准企业家,已经有了几个技术过硬的事业部总监(关羽、张飞等武将),但是没有行*官员,或者说,缺一个职业经理人来管理整个公司,为公司做短期和长期的发展规划并督促执行。

桃园结义

大家看到这里,不禁会问,以上不正是刘备应该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充分理由吗?别急,咱们再来看看内部因素中的诸葛亮方面情况。

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十二年,刘备完成“凡三往,乃见”,诸葛亮时年27岁,而刘备当时已在荆州驻兵六年有余。我们可以把这一系列见面看成是应聘的过程。

诸葛亮大学毕业,自比管仲、乐毅(说明就业意向),“躬耕于南阳”(在家待业),在荆州士人集团中小有名气(优秀毕业生),坊间又传闻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平定天下(应该是有出众的毕业论文设计,理论上有光明的市场前景)。

从自比管仲乐毅看得出,诸葛亮立志是要出侯入相的,求职意愿强烈,而碍于名士的自命清高,一直矜持待业,没有先找个公司从基层做起,但从诸葛亮《出师表》的详细规划来看,选定刘备集团作为目标公司应该是早有预谋,或者说是理想之选。孙权阵营已有周瑜、鲁肃等谋臣,曹操那边更不用说,郭嘉、荀彧等人才济济,刘表、刘琮等西南势力不足为谋。

况且当时,刘备的名气已天下皆知,而诸葛亮作为还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和业绩的新人,再有才能也只是理论上的,一就业就想当总经理,难度可想而知。诸葛亮想方设法主动联系刘备,比刘备主动找诸葛亮,更具合理性。

诸葛亮

反观在刘备驻扎荆州的六年间,也许从某些渠道听说了诸葛亮的事迹,但肯定不多,或者说印象不深刻,不然以刘备素来求贤若渴的人才观,不可能六年了才想起去拜访诸葛亮,而且突然就态度几近殷勤。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或者说凭着听说来的凤毛麟角的诸葛亮施*主张的好奇心驱使,形容刘备见诸葛亮的动机,可能更加合适。

所以综上所述,在曹操大*压境,鲸吞市场的背景下,诸葛亮一个待业大学毕业生,揣着优秀毕业论文和优秀大学毕业生证书,零星散布下自己的*治主张,通过荆州士人集团的口碑相传,被目标老板刘备听到后,再经过精彩的营销手段(笔者愚见,诸葛亮的欲擒故纵,目的是抬高自己,为谋取集团二把手职位造势),让刘备兴趣逐渐浓厚,通过多次面谈细节,最后两人一拍即合,签下双方协议。至于像《三国演义》中的几近谄媚,多半只是演义小说的艺术需要吧。

一己之见,大家有不同意见请给我留言评论。喜欢的话也请给个

1
查看完整版本: 究竟是诸葛亮主动求职还是刘备上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