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3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思*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具体有“6个要”:*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我想,在高校校报界,“办报育人”是老一辈校报人开创、一代代校报人传承的优良传统,许多校报人虽然不是辅导员、不是思*教师,但一样具有总书记所讲的“6要”精神品格,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有很多优秀典型。
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了这样一位校报老报人,年的12月1日,在“大学生新生通讯员培训总结会”上,她转过身,往黑板上写字,刚刚写了“判断”两个字,却再也写不出来了。学生记者周建宁(会计班,现就职于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这样写道:“她努力着,努力着,身体却慢慢地倒下了。当学生们涌上前将她扶起时,看见她紧紧攥着半截粉笔的手不停地颤抖着,嘴里却喃喃地说:“大家回到座位上,咱们接着上课。”“接着上课”是生前最后一句话。她就是吉林财经大学(原长春税务学院)校报创始主编吕金华老师。
据当地新文化报报道,吕金华最初就职于长春日报社,后调任吉林财经大学(当年校名为长春税务学院)校报编辑部首任主编,她明确提出了“办报育人”的宗旨,在该校组建了新闻学社和大学生记者团组织,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更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新闻人才。此外,吕金华还一直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困难,也正因她勤恳的付出,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妈妈老师”。在为吕金华送行那天,多名师生自发地举着写有“沉痛悼念妈妈老师”的条幅为她送行。之后,该校举行了一系列悼念、学习吕金华事迹的活动,年,宣传吕金华老师感人事迹的专题片《妈妈老师》由国家税务总局、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摄制并播出,更是感动了无数观众。
华商晨报社社长、总编辑刘庆,是吉林财经大学级学生,也是首届大学生记者团团长。在他眼里,吕老师塑造了十几届上千名学生的未来,她是心灵的导师,是灵*学科的带头人。她去世二十年后,还有这么多的学生自发地从全国各地赶回来祭奠她,为她扫墓。这是一所学校的光荣和骄傲。从这一点讲,她的贡献远远超出了学科知识的范畴。因为学校的根本就在于育人,吕老师为大学教育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她是教师的楷模,并且当之无愧,是吉林财经大学最富贵的资产,因为没有一所学校能够独辟蹊径,成就这样一个学生社团,并因此改变了这么多学子的人生轨迹。
年4月20日,清明节期间,吉林财大*委教师工作部、*委宣传部共同策划两期校报专刊,发表校友回忆文章,悼念妈妈老师吕金华,在学校师生中传承吕金华老师的大爱精神、奉献精神、无私精神和育人精神。周建宁在文章中写道:犹记得三十三年前……当吕老师知道我献血后,专门给我送来了白糖和保健品,还把我和其他献血的同学一起接到家里,专门给我们炖鸡来补身体,那份浓浓的深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您却走了,带着对孩子们无限的眷恋与爱,从此,天堂多了一位美丽的歌者,人间少了一张慈祥的面容。您用令人震撼的力量将我们凝聚在了一起,穷尽一生传承着知识,我们为有您这样的老师而感到由衷地骄傲与自豪。
在吕老师精神的感召下,我从一个未经世事、脆弱敏感的少年变得坚强。多少年来,尽管历经风雨和漂泊,无论身在何处,吕老师的音容笑貌仍然是我内心深处永远的思念和牵挂。
她在讲台上的弥留之际,手中仍然紧握着半截粉笔。这“半截粉笔”的意义昭示出了什么?昭示出一位“妈妈老师”坚守岗位的可贵品质。这种品质,用“卓而不凡”来概述是不为过的。正是有这种精神,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的感召,使得那些认识或不认识吕金华老师的人,都对她的离世表示深深的惋惜。对于一名老师来说,还有什么比这种“坚守”更能证明自身价值的呢?还有什么比这种“执着”更能诠释“妈妈老师”的精神内涵呢?
吕金华老师,她还活着!“妈妈老师”,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吉林新闻网报道:在当时的税务学院,吕金华老师拼命工作是出了名的,而她更出名的,是对学生慈母般的关心和爱护。92届学生程世贵家庭非常困难,连吃饭都成问题。吕金华老师知道后,把他叫到办公室说:“你家庭有困难,读书不容易,老师想帮你。从这个月起,我每月给你一点儿补助,你和谁都别说。”说着就把50元钱塞进了他的口袋。怕程世贵有思想负担,吕金华老师还不止一次对他说:“不要有压力,你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好好工作,就是对老师最好的报答。”
一位父母双亡、毕业后分配到南方的女学生,因为工作和生活上的创伤丧失了对生命的信心,一天夜里,在她决定离开尘世前,给在校时给过她很多关心和帮助的吕金华老师打来长途,电话中只叫了一声“吕妈妈”后,便泣不成声地挂断了电话。吕金华老师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这位轻生的女孩儿只是想在死前再听一听“妈妈”的声音。天一亮,心急如焚的吕老师便请了假当即自费南下找到了她,与这个学生同吃同住4天,不断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直到她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吕金华老师逝世后,遵照她的意愿,她的丈夫林克胜先生捐款2万元,和学校特批的3万元一起,设立了“吕金华优秀学生记者奖励基金”,至今已颁发12届,已有近60名优秀学生者获奖。年12月,《妈妈老师吕金华》一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校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吉林财经大学校园里一直传颂着妈妈老师吕金华的故事。校友们自发为她出版纪念文集,给她捐建塑像,制作视频,让师*永存世代相传。*委宣传部、校报编辑部每年清明节都带着学生记者为她扫墓。年12月10日,来自吉林财经大学的50多名校友肃立在吕金华老师的墓碑前,为她举行逝世20周年追思活动,缅怀和告慰这位亦师亦友的“妈妈老师”,这些校友最大的是该校级学生,最小的还是该校的在校生,时间跨度长达30余年……当天参加追思活动的校友来自天南海北,如广州、珠海、北京等城市,而最远的校友则来自加拿大和美国。
噙着泪水读完这些文章,编写这篇推文,为校报人感到骄傲自豪,向以吕金华老师为代表的灵*之师致敬!爱是教育的真谛,教育工作者,无论在学校哪个岗位,关爱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成人,都可以成为青年学生最好的思*教师。因为,育人,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天职!
(资料来源:吉林财经大学报周建宁文章、新文化报邢阳报道、吉林新闻网夏永健报道等)
东溪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