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四爷
一
年的上海,
*浦江畔,微风徐徐。
虽然大家在美丽的上海外滩旁踱步时感觉心旷神怡。
但这座曾经远东最繁华的城市,在当时还有很多让市民们头疼的难题。
上下班交通难,这里有当时中国最繁忙也是最拥挤的交通。
上海市民们每天上下班是蔚为壮观的数百万辆自行车和乌压压一片挤公交的人群。
市民住房紧张,这里有中国最紧张的住房问题。
当时上海的城市人口密度是中国第一。
这个数字不仅说明了上海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地方,也说明了人均居住面积的不容乐观。
买东西物价高,上海市民们还面临着快速增长的物价。
年代,中国正值改革开放上升期,这几年的全国的GDP的平均10%以上。
在这种高速的发展下,上海的物价也出现了快速波动,每天买菜买东西的时候都会让普通市民们感到肉痛。
另外这里还存在小孩上幼儿园难、买菜难等诸多难题。
上海市民的衣食住行各种生活难题,都摆在了新上任的上海市长江同志面前。
没有一件是容易解决的事。
但这并没有难倒江同志,他向来都是乐观的行动派。
很快,江同志就开始了highlevel的工作。
二
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
问题能被解决,从来都是干出来的。
江同志就任上海市长的第一个举动就让大家觉得耳目一新,他没有按照当时的惯例发表讲话。
江同志别开生面的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
高级官员直面记者并让记者现场提问,这在80年代中国是一个很稀罕的事情。
江同志充满了自信,他面对记者的提问,举起了他特有的手势,说到:
多年来问题堆积如山。我们只能逐个地加以解决。我们应该少说多干
有了解决难题的信心和决心,还要有求真务实的方法。
江同志求真的方法就是到第一线。
因为只有在第一线才能看到这些问题的真实情况,只有在第一线才能听取到上海市民的真实声音。
江同志认为,如果没有现场调查,就不知道广大市民在想什么、干什么,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不仅对自己这么要求,他还要求班子成员每周必须下基层一次。
江同志马不停蹄的去了浦东、去了垃圾码头、去了田林新村、还去了长风商场、去了常德路公交停车场、还去了彭浦新村。
江同志在71路公交车上跟上海市民们一起体验了上下班高峰,下车时,江同志好不容易从车厢挤到了车门口,他是真实的感受到了市民们的焦虑与苦处。
上海的夏天是多雨的季节。
有一次连降暴雨,*浦江发生倒灌,江同志坚持要穿着雨衣和套鞋,去受灾最严重的杨浦区。
他去了发现,这里住平房和一楼的,水深一尺,家里的锅碗瓢盆和家具都泡在水里。
这让江同志非常直观感受到了市民们的不便。
因为下暴雨时江同志经常出现在第一现场,国外有家报纸甚至把他称为“watermayor”,意思就是“水市长”。
三
除了去第一线了解真实的情况,江同志还非常重视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