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美国有一位刚刚当选为众议员的史密斯先生,他原本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对*坛并不太熟。
有一天,他收到了中国大使馆的晚宴邀请,于是乘出租车前往。在路上,史密斯才想起,他还不知道这位中国大使的名字。问出租车司机。司机怎么会知道呢?
胡适在美国期间
好在参加晚宴并不需要喊名字,称大使先生阁下就行了。当晚,宾主尽欢,送别之际,大使先生照例邀请史密斯众议员有时间到中国一游。
众议员很肯定的说:“中国我一定要去观光的。我到贵国观光,第一个要拜访的便是我的朋友胡适博士。大使先生,您知道胡适博士现在在什么地方呀。”大使哈哈大笑说:“胡适就站在你对面啊。”
胡适先生大名鼎鼎,不仅在中国,在美国也是。
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展望》杂志选举当前世界位最具影响力的伟人,胡适名列其中。但是,入选理由让胡适本人也无法接受。胡适的入选理由是:发明了白话文字。胡适评论说:“世界上有什么人能够发明一种文字呢?”
胡适先生生于年,虽然大家都知道他是安徽绩溪人,但是他其实出生在上海。
胡适一生的头衔不少:曾提倡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也担任过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第三任驻美大使等等。
胡适的兴趣非常广泛。有句话叫做:但开风气不为师,用来形容胡适使再合适不过了。胡适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还有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而且,胡适拥有全世界36个大学颁给他的博士学位或者名誉博士学位,他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博士学位的人之一。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人,我们很难用短短几分钟把他一生说清楚。
留学美国
胡适在美国留学的时,曾经说过他自己的愿望是当一个舆论家。所以先从舆论家的角度来了解他。
年,胡适考取了上海的中国公学,年留校任教,中国公学跟胡适的渊源很深。
在中国公学时候,胡适主编了白话报纸,叫《竞业旬报》。他经常一个人承担各种体裁的稿件,包括*论、新闻、诗词、小说、传记、轶文小品。一个人撑起了所有事情,这个时候,胡适才刚刚17岁。
年,胡适留学美国,进入康乃尔大学,但读的是农科。后来他发现自己的气质可能不太适合农业。年,他又转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他的老师是著名的哲学家杜威。
年轻的胡适
年,胡适通过了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但是没有拿到学位。有人说,原因是他的博士学位是谈的是中国先秦,但是几位答辩委员没有一个懂中国学的,所以没法给他博士学位。不过十年之后,胡适还是拿到这个哲学博士的学位。
起步教育界——北大教哲学
在年,胡适在没有拿到学位的情况下回国,担任了北京大学的教授。
北大学生对教师素来很挑剔。哲学系学生顾颉刚介绍了中文系的傅斯年去听胡适上课,而且决定要不要把这个新来的留学生从北大哲学系赶走?
傅斯年听了几次课之后,他评价胡适说:“这个人书虽然读的不多,但他走的那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要闹。”于是,胡适就留在了北大哲学系。因为这件事情,胡适一生都很感谢傅斯年。
胡适与蔡元培、李大钊等人合影
胡适在中国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先秦哲学。他以他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为基础,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上卷,仅仅写到先秦。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本书太简了,其实用太简来评论一本书有头无尾,也正是始于学者*侃批评胡适的著作,常常有始无终。但是,哲学史家冯友兰后来评价道:《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这部书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有着创始之功。
立足文学界
在文学界,胡适主要是研究新文学和古典小说,并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
一、参与新文化、研究新文学
胡适回国之前,他在当时斩露头角的知识界刊物《新青年》上面发表了一篇署名的文章,叫做《文学改良刍议》。这篇文章与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同样被认为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文学改良刍议》
回国之后,胡士也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成为新青年的骨干力量之一。他连续于年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年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他认为“死文字”决不能产出“活文学”,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
他主张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胡适这些话语,后来被誉为文学革命最堂皇的宣言。年,胡适接办了《每周评论》,在上面发表了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叫《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挑起了问题和主义的论战。
《每周评论》
年,胡适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尝试集》里面的新诗,充满着试验性质,并不成熟。但是这部诗集引发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因为从来没有人用白话写过新诗。这部诗集因为开风气,获得了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胡适还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他的小说《一个问题》,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流派——问题小说。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家有叶圣陶、罗家伦、杨振声、冰心等等。
二、研究古典小说
胡适对于古典小说的研究,也是卓然有成。他先后研究了《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等12部小说。
在他之前,还没有人系统地研究过这些中国的小说。
后来,胡适古典文学研究结集为《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出版,足足有60多万字。顾颉刚曾经说过:“他学会了一套治学的方法,就是看胡适的《水浒传考证》这篇文章看出来的。”
胡适还是新红学派,又叫考据派的创始人,这个学派取代了蔡以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旧红学。有意思的是胡适其实一向看不上《红楼梦》,他在给作家高阳的信上说:《红楼梦》在思想见地上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学技术上比不上《海上花》和《老残游记》。
胡适研究《红楼梦》
他之所以考证《红楼梦》,只是为了打破那些穿凿附会说《红楼梦》是影射明珠,顺治帝,董小婉等等的种种谬论。他要证明《红楼梦》不过是曹雪芹一家的私事而已,这就是所谓的自传说,直到今天,自传说仍然是红学研究的主流。
另外,胡适在禅宗研究、《水经注》研究、孔子研究等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创建,虽然他不是哪一个方面的宗师,但他确实是一位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学者。
转战舆论界
年,胡适在担任北大教务长的时候,创办了《努力周报》。胡适在《努力周报》上与蔡元培、李大钊、陶行知、梁漱溟等联名发表了《我们的*治主张》。
《努力周报》
年,他又和陈西滢、王世杰等一起创办了《现代评论》。年,正式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胡适,与徐志摩等组织成立了新月书店。还是这一年,胡适在上海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礼上。结识了蒋介石。
《现代评论》
年,胡适出任上海的中国公学校长,同时创办了《新月周刊》。年,胡适在《新月周刊》上发表了《人权与约法》一文,标志着人权运动的开始。随后,胡适又发表了《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有宪法——对于建国大纲的疑问》、《知难,行亦不易——孙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难”学述评》、《新文化运动与国民*》。
年1月,胡适、罗隆基、梁实秋三人有关人权问题的文章结集为《人权论集》,交新月书店出版,后来被国民*府查禁。4月10号胡适在《我们走那条路》中提出:“要铲除打倒的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五大仇敌”。
《人权论集》
因为这些文章,胡适的老朋友、教育部部长蒋梦麟在签署了《教育部训令》里面说:“胡适借五四运动倡导新学之名,博得一班青年随声附和,迄今十余年来,非为思想没有禁忌。并且以头脑之顽旧,迷惑青年,新晋充任中国公学校长对于学生社会*治运动多所阻挠,实属行为反动。查胡适近年以来刊发言论,足以引起人民对于*府恶感或轻视之影响。为*府计、为学校计,胡适殊不能使之在长中国公学。”
虽然胡适回信抗议说:“这件事完全是我个人的事,我做了三篇文章,用的是我自己的姓名,与中国公学何干。”但是继续对抗下去,教育部将不允许中国公学立案,那么学生毕业之后毕业证书就不能证明大学毕业资格。
为此,胡适不得不向校董会两次提出辞职。中国公学全体学生听说此事后,召开学生大会,决议宁可不立案,不能让胡校长辞职。后来,经过胡适再三劝解,校董会才接受胡适的辞呈。
回归北大教育界
胡适在上海呆不下去了。这时候,北京大学发出了邀请,欢迎这位26岁就是北大教授的前同事归队,于是胡适携全家回到北平。
胡适这次离开北上海,无人送行,到达北平无人迎接,在火车上还遭到了特务的骚扰。而且外间纷纷传说,特务将在旅途中刺杀胡适一家。这可能是胡适一生中最倒霉的一段时间,但是胡适没有气馁。
年,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的时,邀请了一批朋友,如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灏创办了《独立评论》。
《独立评论》
这是胡适创办的杂志中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一共办了五年。胡适也先后为这份杂志撰写了篇文章。
跻身*界
国难当头胡适从教育界和舆论界向*界转型。在年到年之间,战争风云密布,胡适曾经多次要求出任驻日大使,但是没有成功。
年抗战全面爆发。年,胡适应国民*府邀请,担任了中华民国驻美大使,一直当到了年。文章开头说,这个史密斯众议员认不出中国大使是谁?其实就发生在胡适任驻美大使的任期内。
年,胡适作为中华民国的*府代表,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他也以中国*府首席代表的身份出席了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会议,制定了该组织的宪章。胡适还应邀出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的执行委员。
《胡适与蒋介石》
年以后,胡适再次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年,蒋介石想请胡适出任考试院长和国府委员,但胡适坚持不肯加入国民*府。
年11月,解放*兵临北平城下。蒋介石派专机接留在北平的学人离开,但是直到12月13日,胡适还坚持不肯丢下北京大学不管。14日在南京方面的劝说下,胡适免强同意离开。于12月15日离开北平到了南京。年,胡适去了美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大陆。他留在北京的藏书,也都后来捐给了北京大学。
年,胡适病逝于中国台湾。
在解放*包围北平期间,曾经用电台广播呼吁胡适留下来继续担任北大校长,还可以兼北京图书馆馆长。有地下*学生专门来当众告诉胡适这一消息。
当时在场的季羡林回忆说:“胡适听说这个消息之后,既不激动,也不愉快,而是异常的平静。只微笑着回答了五个字。他们要我吗?”
结语
胡适的一生,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教育家,更是一位舆论家。胡适涉足的领域很多,人脉非常广,而且人缘特别好。所以当时很多人都会把我的朋友胡适之这句话被挂在嘴边上。
用唐德刚的话说:“胡适有一种磁性人格,所谓圣贤让人尊敬,明星让人喜欢,但只有像胡适这样让人又尊敬又喜欢才是磁性人格。这种人会将很多人吸引过来,跟他一起讨论做事,共同前进。”
胡适去世之后,蒋介石给他的挽联上写的是: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胡适为何可以接纳各方各面的人物。胡博士从不摒弃世俗财富,有人就说他是个俗人是的,不过他也实在是个俗人。不过能够产生这样一种印象的,也只限于宴会上结识的一帮酒肉朋友。
温源宁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名称,能够用来称呼胡博士这样一种人,那应该是哲人,就像狄德罗、卢梭和伏尔泰那样。
胡适的墓志铭
在胡适墓的墓志铭上面,他的学生学者毛子水如是说到:这是胡适先生的墓,生于中华民国纪元前21年,卒于中华民国51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生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我们相信,刑害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