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70000.html香港沦陷后,位于香港沙头角南涌罗家大屋先后走出了11位罗家儿女,参加了中国共产*领导的在港抗日斗争。
罗氏家族是公认的“香港抗日第一家”。
而在这11位罗家儿女中,比较出众的当属四姐弟,分别是大姐罗许月、大哥罗雨中,二弟罗汝澄、三弟,罗欧锋,而在四姐弟中,最为出众的当属二弟罗汝澄。
罗家长子,罗汝澄的大哥罗雨中曾说:“我们兄弟姐妹深爱汝澄,他是我们的轴心!轴心!”
罗汝澄,18岁组织抗日,作为香港沦陷后引领东江游击队进入香港的第一人,为香港的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日本投降后,他最大的心愿就是香港能够回归祖国,但最终都会实现。
在香港的抗战大业中,年轻地做过那些可歌可泣的事情?
解放战争中他又有何贡献?
建国后,他过得如何?
罗汝澄
一、引领东江游击队进入香港的第一人
罗汝澄,年出生,香港沙头角南涌罗屋村人。
他的祖先是从中原逃难至此的客家人,历经年之久。
罗家世代生活穷苦,多是以挑担为生的人,罗汝澄的罗奕辉14岁时,因为家穷而成为华侨劳工,曾参与巴拿马运河的修建。
后来罗奕辉还清了债务,换得自由,回到了香港,经过十多年的拼搏,他终于存了一笔钱,做起小买卖。
罗奕辉与妻子陈丁芹育有三男四女,除长女和三女早逝外,三男两女长大成人,罗汝澄在三个儿子中排行第二。
在子女的记忆中,父亲省吃俭用却不吝啬,对于有困难的乡亲有求必应,新界华侨说起罗奕辉都竖大拇指。
孩子们小学毕业,亲朋建议上英文学校。
当时,香港办起了许多新型的洋学堂,学成后可以在洋行洋铺工作,报酬会高出其他工作几倍。
罗奕辉却说:“不上英文学校,只准上中文学校。这是家规。”
罗奕辉不容商量地强调:“我们祖辈做人牛马,‘钩鼻佬’(洋人)欺负我们还没够?还要让后代去做奴才?苦日子何时有尽头?”
此后,罗奕辉力主二儿子罗汝澄回到内地就读南头中学。
因为香港公立中学重在培养洋行买办和商店职员,而不是建设国家的人才,而且“不准谈及英国人强取香港的那段历史”。
漂泊在外多年的罗奕辉,在家国危亡之际紧紧地护着中华血脉,他的子孙同样将家脉与国脉紧紧连在一起。
反抗精神像基因,流动在血液里,种植在细胞中。罗家人也因此对强暴、对侵略有着先天的敏感,反抗更为勇敢且呈现家族的整体性。
罗汝澄
罗汝澄第一次接触到共产*,还是6岁时在沙头角东和小学上学时,一位姓唐的老师拿出了三张照片给同学们看,这三张照片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老师告诉他们,这三个人都是共产*人,领导着一支真正救中国的队伍。
从那时起,共产主义的种子就种在了罗汝澄幼小的心里。
进入内地读初中后,罗汝澄的视野跟开阔了,他了解了当时在香港根本就不可能了解的历史,香港本来是中国的土地,却被无能的清*府割给了英国人,这些历史在当时的香港都是被禁止的。
此时,一种国家受难的仇恨感在他心中冉冉升腾。
年,家中突遭变故,罗汝澄的父亲罗奕辉去世,家里的生活也一下子陷入到了困境之中,16岁的罗汝澄也被迫辍学在家务农,为母亲分担家庭重担。
恰逢此时,日*的步步紧逼,也让国家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年的暑假,罗汝澄在家乡务农,遇到了在沙头角演出的海岸流动话剧团。
每逢假期,剧团都会在一个个小村庄巡回演抗日话剧,唱抗日歌曲。
他们几乎走遍了大亚湾、大鹏湾的多公里的海岸沿线,轰动了华界和英界的老百姓。
罗汝澄站在台下,被海岸流动话剧团的刘黑仔吸引。
他眼神机灵,皮肤黝黑,腰上别着一把驳壳枪。
罗汝澄没有料到,日后刘黑仔会和自己同时成为第一批进入香港的抗日游击队员,刘黑仔后来还成为港九大队的手枪队队长,令日本人特别头痛。
此时此景,家变国难,一下子涌上了罗汝澄的心头。
年10月12日凌晨,日*从广东大亚湾登陆。
一时间,香港各大报纸,几乎清一色的号外,报道战事,每一个字都大如拳头:“**大举入侵中国华南地区,登陆大亚湾。”
这个*,包括罗汝澄在内的香港民众都知道是日本。
英国*府从年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开始就声明保持中立,凡是有关日本的字眼,均以*和方框代替。报纸上有数不尽的*。
日*从大亚湾登陆时,沿海国民*守*营以上的*官几乎都还在香港寻欢作乐。
当地走私盛行,沿海国民**官与土豪劣绅合伙走私贩私包私,比比皆是。
这一切,罗汝澄听说了,看到了,也深刻地思考着。
当时,他已经看了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共产*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等文章,国家的走向这样严肃的问题成为罗汝澄思考的重点。
从年至年5月,罗汝澄的大哥罗雨中被提升为高级职员,家庭经济得到改善,罗汝澄和弟弟罗欧锋得以继续学业。
在上学期间,罗汝澄积极投身抗日热潮,平常他从餐费中挤出钱捐给学赈会,还加入由共产*员发起的爱国组织,除此之外还和大哥罗雨中一起在夜校中教穷人认字,积极组织发动群众参加抗日爱国运动。
年5月,罗汝澄放弃学业,加入东江纵队,正式成为了一名游击队员,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抗日生涯
抗战爆发后,远离大陆的香港本还算宁静,但随着年12月8日清晨香港上空的一阵飞机轰鸣声,香港的宁静戛然而止。
次日,12月9日,日*正式入侵香港。
就在日*正式入侵香港当天的夜晚,由16人组成的东江游击队武装工作队翻过梧桐山,秘密进入香港。
而罗汝澄就是这支武功队的向导,在他的引领下,武工队来到他家罗氏大屋落脚,从此武功队以罗氏大屋为中心,开始在香港开辟根据地。
罗汝澄也成为了引领东江抗日游击队进驻香港的第一人。
二、兄弟联手抗日
日*入侵香港的当天,东江游击队按计划陆续兵分几路插进香港新界,罗汝澄担任林冲率领的武工队的向导,翻过梧桐山,进入香港,在罗家大屋停留。
从此,罗家大屋这家不再仅仅属于罗家。
这一天起,南涌罗家大屋成为游击队进入香港新界的首个立脚点,也是游击队插入新界后的首个据点。
罗汝澄回家的第二天傍晚,大哥罗雨中经组织批准也赶回了家。
此时,形势严峻,九龙市乱象丛生:腐尸、污水、弹药、垃圾,各种恶臭熏天,夹杂着抢劫、打斗、抢购的叫骂和哭喊声,英警消失得无影无踪。
日本人的间谍和内应在九龙最高的建筑九龙半岛酒店上挂出了日本国旗。
新界乡村则出现成群结队的土匪,人以上的大股土匪有十多股。
罗汝澄兄弟和林冲等骨干一起分析形势,讨论如何对付日*和土匪。
罗汝澄提出以罗屋村为核心,发动南涌的5个小村,建立了香港第一支抗日民兵队伍,有50多人组成的南涌人民联防队,罗雨中任队长。
为了补充部队的战斗力量,罗汝澄兄弟先把父亲过去购买的三支猎枪全部献出,为队伍提供了第一批武器。
香港民众本想港英*府能够抵挡着日*的进攻,但是港英*府仅仅抵抗了18天,便于12月25日圣诞节这一天,宣布向日*投降。
至此香港正式的沦陷,香港人民3年零8个月的苦难岁月从此开始。
“文化名人大营救”绘画
三、在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战爆发后,香港因为其英属的特殊性而未遭到日*的侵略,因此成为大批内地人避难的“桃花源”,这其中就包括大批的文化界人士。
这批文化名人到达香港之后,一再呼吁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抵抗日本侵略者,为全国的抗日宣传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香港沦陷以后,这批文化界人士的处境非常危险。
面对这种情况,12月9日,日*正式进攻香港当天,周恩来立即给八路*驻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发了一封电报,希望尽力营救被困香港的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
但是想营救这些人实在是太难了,他们分散在万香港同胞之中,想找到他们,简直和大海捞针差不多。
但是,此时入秦香港的日*正准备建立严密的户口管理制度,如果等他们的制度完善以后,在救可就难了。
因此必须和日*抢时间!
当时,中共沙头角区的领导*高扬接到营救任务之后,立即秘密挑选了十多位当地青年及联防队骨干,进入日本宪兵部宪查队、区役所、株式会社、粮食配给站等机构开展情报工作,而罗汝澄是其中一位。
罗汝澄通过了日本人的审查后,被抽调到新界日本宪兵总部华人宪查队,任粉岭宪兵总部宪查队长。
他的哥哥罗雨中则兼任粉岭粮食配给处的监管员。
当时,日本人建立了分级*权管理机构,严控人员,严控粮食,严惩参与反日、反伪人员。
仅沙头角这个0多人的小镇就驻守了上百名的日*,他们严密检查每一个过往者。
罗汝澄所在的粉岭,是新界的交通中心,新界日本宪兵总部就设在这里,因此这里岗哨林立,便衣密探密布。
罗汝澄和他的战友就在这种严控之下进行情报工作,艰难险阻可想而知。
罗汝澄与*高扬单线联系,一位天天来往于粉岭和沙头角的“报童”陈鸿,专责将罗汝澄的情报转交*高扬。
罗汝澄等人的“潜入”对大营救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利用各种机会获取日*情报,武工队得以在设计营救路线时避开日*;造假名册多领配给粮以供应文化名人和营救队伍的日常生活;开出“良民证”帮助文化名人通过日*岗哨……
营救工作持续了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罗汝澄断绝了和所有同志的来往,面对他的是无尽的孤独与危险。
直到年7月,大营救工作基本结束后,罗汝澄才撤出粉岭日*宪查队,重新归队。
罗汝澄
四、领导部队搅得日*草木皆兵
罗汝澄撤出粉岭日*宪查队后,接到了港九大队的新任务:筹建西贡常备队。
罗汝澄来到西贡后,走村过户地和乡亲们交朋友,一刻也不停歇地宣传抗日,他告诉乡亲们:“我们中国人不抵抗就只有白白等死,拿起枪,组织常备队,保家卫国,不当亡国奴!”
人们不相信,说:“赤手空拳,能打日本仔?”
罗汝澄告诉大家:“折断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试试?沙头角的常备队是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如今一村有事,村村相帮,这就叫团结。”
乡亲们听后纷纷响应:“把日本仔赶出中国!”
很快,西贡常备队很快发展至近百人。
年春夏之间,常备队整编为港九大队西贡中队,罗汝澄任首任队长、指导员、教官。
他全力搞好*民关系,当地群众把游击队当作自己的子弟兵,动员了许多青年参加港九大队,舍了命地帮游击队。
西贡中队在罗汝澄的带领下经常搅日*不得安生,日*对西贡中队恨之入骨,为了找到中队的下落,日*经常对当地百姓动用酷刑,希望从他们的口中得知一点中队的消息。
但面对日*的酷刑,百姓常常只有一句话:大不了一个死!
罗汝澄每每想到这些老百姓,心里只有四个字:恩重如山。
他明白,游击队是老百姓的唯一希望。
日*的围困,使西贡人民的生活极其困难,为此,罗汝澄就派干部带渔民去东江游击区购买粮食运回西贡,帮助渔民渡过难关。
其实,游击队的生活也陷入困境,队员们常常几天吃不上一顿饭,不得不上山找田鼠、兔子、蛇,以及各种野草野果充饥。
可罗汝澄明白,眼前的战士们就是拿起枪打日本*子的老百姓,没有他们的支持,就不会有这是抗日队伍。
罗家大屋
年春,罗汝澄调离西贡中队,担任沙头角中队队长,他制定了严格的*事训练计划,积极总结战斗经验,使沙头角中队的战斗水平不断提高。
罗汝澄带领沙头角中队进行了十多次战斗。
这些战斗,罗汝澄都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游击策略:突击人员少而精干,行动灵活快速,目标定位准确,影响广泛。被称作“麻雀战”。
整个港九地区的日*,都被这样的小小“麻雀”烦扰,他们神经高度紧张,草木皆兵。
一日清晨,女游击员陈佩雯外出执行任务,经过日伪宪查的码头岗哨时,遭到宪查搜查,她镇定地打开提包,宪查从提包里翻出了《东江纵队成立宣言》,顿时吓得脸色发白,慌张地把《东江纵队成立宣言》塞进提包。
因为宪查不相信陈佩雯身边只有一个人,以为前后左右都是游击队的“麻雀”。
可见,当时罗汝澄主导的“麻雀战”影响有多大?
游击队战士
五、最大的心愿是香港回归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港九大队各中队相继迫令港九地区的日*投降,向他们出示朱德和东江纵队的命令,收缴武器以及各类*用物资。
日*投降后,罗汝澄最大的心愿就是香港回归。
港英*府在香港沦陷前期就跑了,如今日本投降了,现在香港怎么办?谁来接收?
蒋介石在日本宣告投降当日便指示“保护现有态势,对于香港等重要城市,务请特别在意”。
意思是,想趁热打铁收回香港。
但是,英国这时又跳出来了,当时新任首相艾德礼向美国总统杜鲁门发了封电报,不接受中国*府总受降令的解释,认为香港不应包括在中国的范围内。
最终美国站到了英国一边,英国有了美国的撑腰,蒋介石不得不做出让步。
年8月29日,英国海*少将夏悫率*舰及一营士兵匆匆赶到香港,接受日*投降,试图重新统治香港。
年9月30日,港九大队元朗中队的梁少达和沈木奉命看管流浮山海面的3艘伪*投诚的船只,却被英海*扣查。
尽管他们再三表明是元朗中队的战士,出示英文版《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撤退港九新界宣言》后,仍然被强行关押在香港水师楼,看管的英警还嘲笑他们为游击队卖命,他们愤怒地反抗说:“我们的中国,我们的香港,我们用命去搏!你没有资格说话!”
经游击队交涉十多天,他们才被释放。
罗汝澄知道后,极少发火的他,突然拍案而起:“3年零8个月,他们在哪里?”
经过谈判,东江纵队全部撤出香港,但可以在香港设立办事处。
抗战胜利后的香港
抗战胜利后,罗汝澄留在了香港做地下工作。
年,内战爆发,组织决定派罗汝澄到广东参加武装斗争。
当时他的妻子刚刚因难产过世,他自己也身患肺病,但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继续革命。
解放战争期间,罗汝澄历任东江第一支队大队长兼*委、粤赣湘边纵队主力团副团长等职,充分发挥了他的*事才华。
年,罗汝澄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任广宁、广四县长及县委书记,江门市市长、市委书记,佛山市*协主席、市委第一书记、汕头市市委书记等职。
年12月31日溘然长逝,享年50岁。
香港罗氏家族为抗日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家有11人参加中国共产*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人称“香港抗日第一家”,“港人爱国第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