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里珍藏着几十期发*的《金融时报》。这些报纸有我早期发表的报道和新闻图片,见证着我的成长。我先后3次搬家,这些报纸一直陪伴着我,被我视若珍宝,相识近三十载,不离不弃。
睹物思奋进,见物见未来。在《金融时报》创刊35周年之际,回望我与《金融时报》的不解之缘,别有一种情怀。记得年,青葱岁月的我,在四川绵阳市游仙区白马工业总公司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文秘和宣传。作为当地报纸的通讯员和一家省专业报驻地记者,我一有空就到周边去采访。有一次,我到附近石板镇信用社采访,在信用社主任办公室第一次见到了《金融时报》,随手一翻,便爱不释手。看到报纸版面设计朴素大方,新闻照片大气醒目,我便冒昧地索要了一份报纸。回到家中,我把自己在其他报纸发表的黑白新闻照片进行对比,寻找构图差距,启发自己,找到一些规律,对我后期在《金融时报》发表多张农村种养大户、产业发展的新闻照片,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回到企业办公室后,我破例增订了一份《金融时报》。怀着新奇、期许,如饥似渴地阅读。通过“农金周刊”专栏文章,了解到当时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地位、作用,为信用社的发展规模而叹服、倾慕。心想要是我能进信用社该有多好!是《金融时报》点燃了我进入金融系统的梦想。我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