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走创刊路老报人曾在这里白天躲鬼子,晚上 [复制链接]

1#
知名青少年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491234.html

在山清水秀的天蒙山上,有两间修葺一新的石头茅草屋,上面赫然写着“大众日报”四个大字,这就是大众日报战时印刷所旧址所在。在印刷所前,有一座石碑,上面记录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光荣历史。作为这座石碑内容书写的参与者,费县县委*史研究室原主任张乃*向记者讲述了他了解的大众报人的拼搏和奉献精神。

“编辑们白天躲到望海楼山上,在村民们为防土匪砌的寨子里编稿,晚上下山用油印机印报纸,保证按时出报,及时把*的声音送到战斗的*民中。”年出生的张乃*今年已经72岁了,研究*史和大众日报报史已经35年了,说起大众日报各个阶段的历史,张乃*如数家珍。

张乃*介绍,年9月,日寇对沂蒙山区开始了为时四个月的秋季扫荡,10月大众日报社随中共山东分局迁至费东县(今费县)。年2月成立于沂水县顶庄的大众日报第二印刷厂,先后迁至沂水县大暖峪村、沂南县和尚峪村、费北县裤腿瓦店村,12月迁至费东县上白石屋村,就是眼前的这两件茅草屋的所在地。

“当时他们在这间屋里排版,在这间屋里印刷。”指着两件茅草屋张乃*说,现在屋子翻新了,之前没翻新时,屋子还没我高呢,每次进门都要弓着腰,可想而知当时老报人的办报条件多么辛苦。

张乃*说,不仅如此,当时的房屋都是以乱石筑墙,用茅草披顶,冬天透风、夏天漏雨。遇到冬天连降大雪、气温在零下十几度的时候,他们就在地上挖地窖,到地底下取暖。

“材料奇缺才是那个时候最棘手的问题,”张乃*说,当时铁笔磨秃了,老报人就用纳鞋底的针绑在筷子上代替铁笔刻钢板。没有油印机,就用高梁秆固定住蜡纸两头,由两个人用手按住,另由两个人拿报、续纸。就凭借着这种艰苦卓绝的精神,大众报人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印刷任务,在反“扫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重走创刊路前方报道组王丽平李皎王杰张阿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