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份报纸客观,让人在比较中增深爱国情怀 [复制链接]

1#

参考消息网11月6日报道(文/周静)

无独有偶,把“参考消息”读成“参政消息”的,也算我一个,而且我这样读的时间还不短,有半年之久。

那是年秋,我原先就读的那所私立学校继续办学已经很艰难了,我转到了县城的一所中学继续学业。由于我居住的乡村离县城有近20公里的山路,周末就很少回家,每周所需的粮食要么是我一个月回家挑一次,要么是来县城赶集的父兄顺便捎一担来。那时,每周的课要上到星期六上午,为了打发周末时间,我都到县里的图书馆阅览室去,看《读者文摘》《青年文摘》等书籍。

一连数个周六下午和周日整天,我都待在图书馆阅览室看书。我把摆放出来的图书看得差不多了,就到报架边溜达。突然,一份报名写得像“读者文摘”那样颇具艺术感的报纸静悄悄地出现在报架最下角——《参“政”消息》。

我捧起报纸就读了起来。那版式设计,那字体字号,那标题,都是那样赏心悦目。一浏览标题,这不都是政治老师给我们印制的时事政治内容吗?这个发现令我窃喜不已,读这份报就更加如饥似渴了。但凡有国家领导人出席的重大国际国内政治活动,国家出台的重要文献,重大科学发现与成就,我都刻意抄写下来,尤其注意时间与地点。

那时候的这份报纸,只有四版或者八版。对于我们深处武陵山区的小县来说,发行也没有今天这样畅快,读到的最早的报纸都是前一天印刷出版的。而我还是学生,大多时间是没机会到图书馆去的,所以我去看报时,新闻都变成好几天的旧闻了,我都是把这一周来的《参考消息》逐一浏览。不过这旧闻对我而言仍然足够新。

自从我像发现新大陆那样看到这份报纸后,它就成了我每个周末到图书馆最先看的刊物。到了周末一散学,我就大步流星地往图书馆赶,生怕哪个捷足先登。要是真有哪个退休老干部抢在我前面拿着《参考消息》读,我就厚着脸皮凑上去,和他一同享用这大餐。我年轻,比老干部读得快,往往老干部还在专心地读头版时,我就偏着脑袋看他举着的报纸后面那页了。老干部见我如此和他共享这份报纸,不知是不喜欢我这样的读法,还是有意呵护我,反正是索性就把报纸一股脑递给我了。有几次我发现,明明老干部把这报纸递给我了,我拜读完放回报架后,那老先生又再次从报架上小心地取下来继续读。我因为夺了君子之爱不禁心生愧疚。

我最喜欢看的是国际国内要闻、中美俄或中美日或中美印或中美欧这几个三角关系、港澳台内容,以及中国大地版等。这一偏好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抄时事政治的习惯,直至我初中毕业。中考时,有6分时事政治题超出了老师印制的题型之外,而我竟然全部知晓答案。凭着有那“额外”的6分,我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

我后来有幸到省城脱产进修。到省城贵阳继续读书时,读《参考消息》更方便了,每天在校内外的报亭都买得到,而且是当天出版的,还沾着油墨香味。终于体验了一把真正的新闻了。有了手机客户端,我下载了《参考消息》的客户端,读上了实时新闻。

爱《参考消息》,除了上文提到的版式、字体、文章内容等外,还有两个因素,一是觉得这份报纸客观,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国外媒体如何看中国,在比较中增深了爱国情怀。二是通过读报爱上了写作,让我这个教师得以创作了四十余万字的散文和报告文学。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我对《参考消息》的喜爱依然未变。虽然《参考消息》早已扩了版,最近又改了版,还增加了本报记者采写的稿件,字号也增大了些,但我还是留恋它那旧时模样。(作者为贵州省铜仁市读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