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地产广告的失落时代从黄金到荒蛮36 [复制链接]

1#

“也许这仅仅是一股来了又去的潮流,但是对我们来说,这是我们的生活。——石黑一雄《别让我走》

从“最温馨的灯光,一定在你回家的路上”

到“XX楼盘一律七折”

地产广告的这些年,似乎经历了一个起起落落落落落…的过程

……

有人说,广告分两类,地产广告和非地产广告。

但就在并没有走远的十几年前,地产广告曾有过一个*金时代,他们站在广告行业鄙视链的顶端,让快销、互联网、汽车的广告从业者羡慕不已。原因并不仅仅是“钱多”,那个时代房地产广告的创意不输于奢侈品,文案充满着对社会和家庭的人文关切,设计清新,思维跳脱。

但价格又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轨迹。年北京房价四千元左右,17年之后的年,北京房价低于四万元一平的项目已经很难找到了——这与广告费用价格曲线相反,在两条曲线形成的“剪刀”下,无穷的创意和人文渐渐溜走,赤裸裸的表述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也逐渐习惯了这两条曲线折射出的“惯性”。

*金时代

刚入行不到一年,有一位4A公司的好友向汤蕊发出邀请,问她愿意不愿意到他们这家大公司工作,汤蕊一口回绝了。朋友所在的4A公司主要客户是快消品,客户的产品往往是按“袋”卖的,一袋几块钱,而汤蕊所在的洋正服务地产客户,产品是按“套”卖的,总价以“万”起步。

汤蕊现是洋正广告副总,但刚入行时楼市里流传最多的造富神话是温州人和山西煤老板,但在神话背后,无数的地产从业者隐身其中,很多人站着就把钱挣了。

报纸广告最辉煌的时候,北京传媒三巨头之一的《新京报》一期地产特刊能做一百多个版面。据《新京报》官方公布的数据,新京报的广告刊例收入从年的4.5亿元,快速增长到年的18.2亿元,其中地产广告“劳苦功高”一度占到收入的20%左右。

地产广告史也是一部地产史,很多人从别的行业进入这个领域,然后看着它从*金时代慢慢走到“荒蛮”的日子。

曾在SOHO工作的郭锴,在年创立了朗力广告,从地产甲方变到了乙方。董宛在年创立了盛世光年,她之前的身份是座上宾“媒体老师”,被甲方在广告上的“豪气”感染而下海。还有杨海华、李雪凇、祝为君、梁丰、田桥等地产广告圈的大腕们,也都是和*金时代一同成长为偶像的。

北京的红鹤、揽胜;深圳的黑弧、风火、亲爱的广告、及时沟通;上海的和声、博加;成都的黑蚂蚁……每个区域都有几个标杆公司,牢牢把握着当地的地产广告市场。

汤蕊回忆说,那时候的报纸还没有按版面位置收费,谁去得早,谁就能抢到最好的位置,周四的广告位又是一周中最抢手的,她每到周四的版面就会起个大早,守在报社,盯着编辑将版面排好,下午就跑到售楼处,一通一通的数着来电数量,心里暗估广告投放的效果,再等着下一期的投放。

那个时候,市场上到处闪着光。

品牌就是用作品说话

在和受访者一起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煤老板和投资客扫楼、地产公司舍得砸钱打广告的时代,文案、内容反而要更“文艺”、带有理想色彩。

黑弧作品《先生的湖》,用透着人文哲理的文字,寥寥数语便将楼盘的形象,用先生的态度刻画出来。

文案节选——

鱼什么时候来是鱼的事先生什么时候来,是先生的事先生来钓鱼,那是先生和鱼的事先生的湖是先生和鱼的心灵居所

红鹤以大气磅礴见著,有人评论它:“像一个史学家或是文学家,精通古今,深谙人性,也最具中国特色。”

文案节选——

曾经的付出,赢得现在的社会地位与尊重;

稳健扩展家业,以砥砺后代而作则。

诗礼人家,崇尚礼数以感化世风。

朱雀门,秉礼而成的中国大宅:嫡系儒雅家范,自此得以代代相传。

揽胜是传统广告的坚持派,非常善于挖掘房子的价值点,每一句的SLOGAN都让人印象深刻例如“全北京,向上看”

“假如大连没有海”

“挣钱不易住好点”......

郭锴还记得,早期的地产广告包容性很强,他印象很深刻的是一则北四环奥森附近的楼盘广告,以人们想不到梦露有11个脚指头为噱头,引出区域内有一片同样让人意想不到的森林。

城市的理想:

那个时代也有低俗的内容,比如:某个项目广告海报上,一双漂亮的腿上挂着脱落的内裤,广告语放肆地打出“两万,干不干”;某城市公寓,广告语还打出了“如果你不能给她一个名分,那就送她一套房子”,言词直白让人瞠目,被网友称为“二奶楼”。

但那个时代,有赞扬,有批判,有思考,也有坚持。郭锴说。“先不说它是好是坏,但至少是百家争鸣,各种路线都能出来。”

“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广告人,都是看着北青报、新京报一版好看的地产广告,然后选择做了广告人。”董宛回忆过去,就像又一次在经历自己当初的选择和理想。

衰退、惯性、迷茫、失落,新时代是这样吗?

只要是理想,就总会有坚持的人,终会有放弃的人。

汤蕊感知到这个领域发生巨大变化是在年,那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