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是东台人,也是全球日报发行量20强报纸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victroncapital.com/m/

孙璇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羊城晚报》社副总编辑,《新快报》社社长、总编辑)

孙璇,江苏省东台市三仓镇人,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新闻系,现任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羊城晚报》社副总编辑,《新快报》社社长、总编辑。

先后担任《羊城晚报》要闻部编辑,教科文部记者、副主任,《羊城晚报》编委、*文中心主任,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管委会委员、社委。

先后参加过“98抗洪”、“神五飞天”、“全国两会”等多次大型采访,多篇作品获全国晚报好新闻奖、中国“五四”新闻奖、广东新闻奖。

年7月,广东省人民*府任命孙璇担任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管委会副主任。

在陶铸的主持下,《羊城晚报》创刊于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办起的第一张大型综合性晚报,由叶剑英题写报头。现隶属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年,《羊城晚报》位列全球日报发行量20强。

年5月18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正式成立,是拥有《羊城晚报》《新快报》《羊城体育》《民营经济报》(原《粤港信息日报》)《广东建设报》、《可乐生活周刊》(原《新闻周刊》)、羊城晚报电子系列报6份报纸、一份杂志、一家出版社、10个网站以及25家包括经营电脑软件开发、广告、发行、物业、电子商务网站等各类公司的报业集团。

年4月,孙璇任羊城晚报教科文部记者。按照部门分派的工作,他负责一条当时“最寂寞”的“冷线”——环保线。初任记者,不甘平庸,废寝忘食、不断尝试扩大环保线的外延。不到一年,他将这条“冷线”经营得热火朝天,多篇作品获得国家及省市奖励。年,广东省聘认首批环保监督员,因报道成绩突出,孙璇与省内15名权威专家、学者一道,获得推荐并通过审查,从时任副省长许德立手中接过了聘书。现任羊城晚报编委、*文新闻中心主任。年11月,孙璇兼任新快报社总编辑。

年春,非典肆虐广东,紧急关头,省委宣传部从中央驻穗媒体及省市媒体抽调多名记者组成抗非报道小组,孙璇任第一小组组长,在全省*民抗非最紧张的那段时间,孙璇以极大的新闻热情与职业使命,采医院,与兄弟同行一道捕捉题材、组织稿件,充分反映广东的防非、抗非经验。他还跟报社同事一起数次深入非典病房,采访非典患者、一线医务人员及科研工作者,将广东抗非成果见诸报端,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因在抗非报道中作出了一定成绩,年6月,孙璇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先进个人二等奖”,被省委、省人民*府记三等功。

孙璇对工作充满热情,对采访对象——普通劳动者充满感情。年10月,为了最真实地体验广州环卫工人的辛劳与奉献,他未与任何部门打招呼,以一名打工仔的身份,应聘为一名真正的环卫工。在从事环卫工作的几天里,他与环卫工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睡在海珠区一座公厕上面的宿舍里;在荔湾区的公厕里掏出并用手推车运输过上千斤粪便;在海珠区保洁过厕所,扫过马路、手捧过成堆难以用工具打扫的食余垃圾;在洒水车队漏夜见习过跟车撒水;在水上环卫队打捞过江面漂浮的死畜、死禽。他此次体验的首要目的不是报道,而是真正了解采访对象,加深与他们的感情,同时教育自己,增强职业使命。这次体验,让他与许多环卫工兄弟结下了深情厚谊。体验结束后,他的感情喷薄而出,凭着记忆迅速写成《记者悄悄当了两天环卫工》、《环卫工,你让我如此感动》等系列文章,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广州万名环卫工人更是感动,他们选出多位代表,与市环卫局负责人一道,将锦旗与“理解万岁”的感谢信送到了报社负责人手中。

下面,我们通过羊城晚报记者李晓莉采写的一篇人物通讯,走近这位新闻老兵。

孙璇:我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更希望孩子过得快乐

童年时的孙璇

采访孙璇的时候,他已经加班至夜里十点,于是,我们的聊天在一个大排档上展开。桌上的重庆烤鱼在炭火上嗞嗞冒着香气,举杯的同时,他开始回忆:“我是年上的小学,那一年虚岁8岁,江苏省东台市三仓镇三仓小学……”

一颗“大白兔奶糖”的奖励

当年坚持让孩子读镇上小学的,是孙璇的妈妈。“那时候我们住在农村里,爸妈都是下放知青,妈妈非常重视教育,坚持把我和我哥都送到镇上读小学。”为此,妈妈必须早早起来,骑40多分钟自行车送哥俩上学,前面架着孙璇,后面坐着哥哥,送他们到学校之后,妈妈才去工厂上班。

“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照耀大地。”时隔32年,孙璇对自己的第一课印象非常深刻,“我不仅仅记得我自己的第一课,我还记得我哥的第一课《我爱北京天安门》。”

妈妈告诉他:“如果考试优秀,就奖励一颗大白兔奶糖。”那时候家里穷,能吃上大白兔奶糖是孩子们奢侈的梦想。“我跟我哥成绩都很好。小学开始,我经常拿第一名。”所以在孙璇的记忆里,每年都能吃上一颗大白兔奶糖,每次吃完,他都细心地将糖纸洗干净收藏好。“后来,妈妈还给我们再加了一个肉包子。”

也许跟出生在下放知青家庭有关,孙璇从小就是乖学生兼好孩子。老师也许会在学生手册上给别的同学指出一两个缺点,但孙璇绝对属于“超完美学生”,老师每次写的都是:“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进步。”

重视教育的家庭传统,也延续到孙璇的孩子身上。“我儿子今年正好上一年级。我也给他挑选了好的学校。”像母亲当年般努力,他也特意供了一套学位房,让孩子读上师资优秀的学校。“我们都是快乐的,我不想让孩子太苦。但我想他明白:上课要好好学,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事要严谨。”

而这,也是孙璇这么多年来的“第一”要诀。

一个“书呆子”的回忆

孙璇爱笑,说话幽默,平日里爱玩,可是一进到教室里,便像变了个人:文静而严谨。

他爱看书,当小学、中学有同学捧起了琼瑶、金庸、古龙的小说的时候,他却沉浸在各类青少年经典读物中,只要图书室来了新书,老师都会先借给他看。“高中的时候,我特别想要一本杨沫的《青春之歌》,但不舍得买。”孙璇笑了,“直到那一年正好举办亚运会,我们女排的表现很不好,我也心情不好,咬咬牙骑车到镇上,买了这本书来安慰自己。”

给“书呆子”当头棒喝的,便是奥数比赛。从小学到初中,孙璇听都没听过“奥数班”这回事。初中的某一天,老师把他们几个平日里数学成绩好的同学都叫过来,参加了一场奥数比赛。

“常胜冠*”这下碰钉子了,“题型见都没见过,考得一塌糊涂。我那时候想:数学题居然能出成这个样子。”每每回忆到这一段,他都忍不住微笑,“没办法,镇里的教育能力有限。但是这场考试也让我明白了一点: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学。”

也正因为这次的打击,孙璇在数学上特别严谨,能不丢分的地方从不丢分。高考的时候,他数学考了分(满分分)。

两兄弟一辈子的感情

哥俩从小一起长大,孙璇对哥哥的感情很深。“我们是打架打大的,我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哥哥穿过的。”孙璇比划了一下,“裤子的膝盖上、屁股上都是补丁。每到过年的时候,妈妈就会买点染料回来,把衣服染一染,就当新的给我穿。妈妈的观点一直是:老大先用,弟弟接棒。”

这样的经历,是独生子女所不能理解的,看着从小不缺吃不缺穿的儿子,孙璇觉得没有兄弟姐妹陪他一块长大,反而是一份孤独。“平日里,我们经常会让他跟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一起联谊。”

平时爱打打闹闹,可是说到考试,孙璇忍不住沉思片刻,他说:“初中毕业的时候,哥哥为了让我上大学,自己放弃了机会。当年,哥哥的成绩也很好,但是为了更优秀、更有把握,他初三的时候复读了一年,正好跟我同时毕业。”“但家里太穷了,只能供一个孩子继续读高中上大学,哥哥就把这个机会让给了我。”哥哥选择了读中专,早早参加工作,在孙璇考上大学之后还把大部分的工资拿出来供他读书。

“哥哥当年中专毕业后,在当地一家还算不错的工厂工作,可惜的是,这间工厂后来倒闭了,他怕我们担心,自己偷偷当过搓澡工,摆过路边摊……乐观地赚钱生活。”华灯之下,远处“小蛮腰”的霓虹灯闪烁着梦幻,思维交错在眼下的大城市和远方的故土之间,说着说着,孙璇沉默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