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杨清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后生如此,师心甚慰。”
去年秋天,首届“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参加投稿的老师们纷纷晒出朋友圈。从这些“售后评价”里可以一窥老师们的喜悦与自豪。
“她是高徒,我非名师,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她自有她的天分和积淀,这并不是我能教的,我只是不打击她的天分,呵护、鼓励这份天分,并让更多的人,更高的平台看到她的天分。”
“静之同学《不朽的长征,永远的红星》喜获优秀奖,小小的奖项,重大的意义。愿最爱长征故事的静之,像红*小战士一样勇敢前进。”
“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比赛开奖啦!恭喜我们班赵珅佳同学荣获一等奖,季吴清同学荣获二等奖。即使在紧张的高三,我们仍要保持阅读,润泽心灵,如此光景,真美好!”
“读后感,不是要读出一个冠冕堂皇的教训,而是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追逐着你的热爱,热爱能抵岁月漫长!”
“一直觉得语文的世界缺少了阅读与写作就缺少了灵*。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所幸的是我们一直在坚持。读书笔记坚持写……感谢《南方周末》给了同学们这样一个平台。从茫然不知怎么写,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从书写寥寥草草到书写工整干净,一点点见证着你们的进步。长长的路,慢慢地走,加油,同学们!”
“《南方周末》是我大学时的每周必读,每次会认真花三个小时读完整份报纸,有标注有笔记,还会找同学讨论,相当于给自己加了一堂思维训练课。工作这么多年,在物理教学领域钻研更深了,愈加乐在其中。也时刻提防自己变得狭隘,被困在眼前的时间空间中,保持阅读与写作的习惯,追求终身成长。”
“愉快的周末!首先要感谢亲爱的南周,’在这里,读懂中国‘,我会继续和学生阅读写作,希望下次我和学生的作品都能登上南周!”
去年,首届“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遍地开花,超所学校的师生参与投稿,逾百万人次参与网络投票,最终上百篇优秀作品登榜,部分作品在《南方周末》报纸、南方周末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