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报.失.刊.的.亭
//
最后一天!年,真的要没了。
“以后该去哪儿买杂志呢?”
在很多人的中小学时代,校门口都有一家报刊亭,放学后就会随手买一本《读者》或《花火》。而现在,如果不是偶尔想买瓶矿泉水,或者买条烟,你也许很难留意到它们的存在了。
?年前后,杭报刊亭到了巅峰时期,数量多达个。而年12月29号,小美君用高德地图搜索“报刊亭”,跟着导航跑了三四个地址,却发现它们无一例外地关着门,积了一层灰。
终于在马市街找到一家尚在营业的报刊亭,却也得知它将在年1月1日正式关闭。
绿荫下的报刊亭,也是杭州风景的一部分。但是在年,就要离我们远去了。
我们在马市街找到一家报刊亭,说明拍摄来意后,店主挺落寞地一挥手:“随便拍吧,年底到期,也就剩下两三天了。”
大伯不想透露姓名,“都要关门了,说这些没啥意思”,只说自己55岁,开报刊亭已经十几年了。
大伯的前一个报刊亭开在解放路上,受G20峰会市容整治影响,搬到了马市街;现在由于相关*策,在年底合同到期后,他的报刊亭就要彻底关停了。
他已经近2个月没进一本新杂志,来年的报纸也早早地退订了,最后几天还坚持守着店,就是想多卖掉一些存货。
??????
近几年存活的报刊亭越来越少了,大伯还能勉强将生意维系下去,正因为附近有不少老小区,还医院,每天经过的人流量很大。
“浙医的医生护士喜欢买《读者》和《文摘》,学生也会来买杂志积累作文素材。”
大伯原本只卖报纸和杂志,可随着纸媒的衰弱,书报实在利润微薄,生意渐渐做不下去了,他不得不另想办法维持生计。
因为报医院门口,孩子多,他就顺带着卖玩具赚些钱。
??????
小小的报刊亭前头装饰了一排五颜六色的玩具,比起一般的报刊亭显得更亮眼。
大伯说,可惜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大家都喜欢网购,玩具也没生意了,“都放旧了,卖一个算一个”。
虽然现在生意惨淡,但这家报刊亭依然有不少忠实顾客。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让大伯迟迟没有关闭报刊亭、另谋出路。提起这些老朋友,大伯的倾诉欲强了不少。
他说,住在附近的老人们就常来买报纸,早年还会找他帮忙买公交卡,代缴水电费。多年下来,彼此早就形成了默契,哪位老人喜欢买什么报纸,他也熟记于心。
老人放下硬币,大伯递过报纸,一气呵成。简单的动作已经重复了几千次。
闲聊的时候,他曾经问过熟悉的老人家,既然每天读报,为啥不直接订购报纸,省了往返报刊亭的时间。
老人乐呵呵地说,他退休后就闲在家里,每天下楼遛弯,顺道买一份报纸,和街坊聊会天,早就成了习惯。
老人的子女也开玩笑说,长辈早就把买报纸当成一份工作了,这么多年来风雨无阻。
大伯的小小报刊亭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了社区老人们温馨的社交场所。对于即将到来的告别,大伯说,“我也挺舍不得的,这么多年,我也早习惯了,可是没有办法呀。”
大伯说据他所知,因为要赶在亚运会前整顿市容,“其它区的报刊亭可能还会零星留几家,但整个上城区都没有了。”
报刊亭拆了,读者想看报纸杂志的时候,上哪去买呢?我不知道。
问起他今后的打算,大伯笑笑,说已经找好了其它工作,“毕竟要继续生活嘛,不找下家能干什么咧”。
距离大伯的报刊亭百来米的地方,有一家报刊亭咖啡。它由报刊亭改造而成,店里一份报纸也没有,只卖咖啡。
老板说,之前他也听说了杭州市即将关闭报刊亭的消息,最近得知自己的咖啡店可以继续经营,才放下心来。
店面很小,咖啡也相对平价,我们点了荔枝冰美式和燕麦奶拿铁,一共45元,适合走过路过随手带上一杯。
拍照打卡后,我们奔向抚宁巷,寻找吴大伯的报刊亭。
吴大伯在杭州的繁华地段开了20年的报刊亭,见证过纸媒的*金时代,本人也成了多次被媒体报道的名人。
可惜很不巧,吴大伯不在,报刊亭也关着。它和它背后的小区一样,旧旧的。
不远处的地上整齐地堆放着十几个没拆的快递。吴大伯在卖报的同时,还兼着收寄快递,既方便了附近居民的生活,也赚个吃饭钱。
我们按报刊亭贴着的“订报电话”联系上了吴大伯,他表示这几天有点事,但周末那两天(.1.1-1.2)还会来店里。因为年的合同不再续约,吴大伯的报刊亭也将关闭。
“谢谢你们媒体对报刊亭、对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