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
阅读大约需20分钟
▲获奖作品“浦东的故事”视频简介
自年成立以来,视觉中心设计团队基本上每年都有获奖作品产出,今年他们又凭借浦东开放30周年特别策划——《浦东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斩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和上海新闻奖一等奖。这支队伍与“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上观一起诞生,是报社融合转型的前沿阵地。一个个新闻选题经由他们,以手绘、长图、海报、动画等各种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而年轻的团队也在一场场“战役”中与上观一同成长。
小报君之前采访了摄影团队(《用影像讲好故事》)、图编团队(《做题图,有讲究》),今天,让我们继续深入视觉中心大家庭,一起来听听,设计团队小伙伴们做融媒体报道这些年都有哪些心得体会。
1长期策划出精品
Q
跟我们说说《浦东的故事?他们的故事》背后都有哪些不同寻常的故事?
去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对上海而言是一个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分管领导徐蓓蓓副总编辑很早就提醒我们,和区情的同事多多交流,提前策划融媒体报道选题。5月初,正好疫情形势渐趋平稳,报道压力也小了,我们就约时间和王志彦、杜晨薇碰头,一起头脑风暴,各自交流一些初步想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官宣节点一推再推,王志彦每隔一两周就会跑来通报最新“内部消息”,让我们心里有底。最后产品上线时间是十一月中旬,前后加在一起,整个制作周期长达半年。
Q
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相关报道有很多,这个作品有什么独特之处?
我们从人文角度切入,分析这片土地上的精神传承,是独辟蹊径的做法。
多年来浦东的成就报道一直是“显学”,也有一定的套路在里面。要不就是高楼大厦、道路基建、科技企业,要不就是相对宏观的体制机制创新,却很少人去探究这片土地上人的心灵史。讲到人文上海,人们总是联想到浦西所谓“原法租界”的名人轶事,浦东就没有人文吗?它的气质是怎样的?
经过大量资料耙梳,我们发现(或者说验证了)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的确有些可以概括的共性:朴素务实、脚踏实地、经世致用……这应该也是上海人精神谱系里不可缺的一环,也是浦东之所以为今日之浦东的原因。
▲获奖作品“浦东的故事”
Q
这么长时间的制作周期一定也费了不少功夫吧?
是的,一旦牵扯到人文历史,光靠研究浦东最近30年的资料肯定不行。我们从去年6月份开始就去上图找资料,去了五六次,也去数据库查论文,几轮筛选,定了古代的陆深和近现代穆藕初两个人物。当代部分因为有杜晨薇的给力加持,资料收集和人物采访都顺利很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疫情,去年上图部分文献借阅和阅览室开放的规则有所变动,一次是想看的报纸看不到,一次是想借的书借不到,最后是文化频道的施晨露先后两次帮忙联系才搞定。
接下来是H5的文案撰写、平面和交互设计。这部分在设计团队内部完成,因为有多年积累的分工默契,总体来说不是很难。到后期制作阶段,又是每天不断地围绕某个技术细节、呈现效果在argue,在上观技术中心的支持下,前前后后改了十几个版本。
Q
据我所知,设计团队平时需要深度参与每天融媒体指挥中心的热点新闻策划,类似于《浦东的故事》这样的“自选动作”多吗?
我们最近也在梳理团队的产品线组成。首先肯定是要进一步加强与各部门的合作,完成好每天指挥中心布置的选题,其次是做好每一天的上观开机屏设计制作,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自选动作”。一类是提前可知的重要节点,比如浦东开发开放30年、建*周年、进博会等等。围绕这些节点,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策划各种形态的融媒体产品,包括海报、H5、动画等等;另外就是我们的拳头产品,依托于报纸的手绘信息图示版面,之前也拿过不少奖,我们希望未来能在持续性和品质上再上一个台阶。
一句话概括,自选动作一般都是长线作战。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