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公益丨合肥晚报amp蒙牛乳业让我回 [复制链接]

1#

希望,在那些偏远的山村,希望支撑着教育的发展,给孩子们带去阳光。合肥晚报与蒙牛“我回老家上堂课”十大感动瞬间,讲述的不仅是故事……

年12月26日,蒙牛乳业与合肥晚报联合推出的“我回老家上堂课”首场活动走进肥西县紫蓬山明德小学,为全校名孩子送上新年温暖。

当天,5名来自安徽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经典诵读、英语、数学等不同课程。

乒乓球台下的晚读:


  烛光下的身影:年从王马山初中调到甘沟中学,从此,10平方米的教工宿舍,成了他的家。乡村教学条件的限制、生源不断的减少,以及建设高效课堂、注重德育的教学理念,这些都是王校长每天都要想的问题。


  

唯一留下的老师:贫困地区的环境大都很相像,在河北围场县的平房小学,惟一的一间教室内,坐着小、中、大班和一年级的30多个孩子。小学里唯一的老师祁凤兰说:“离开,其实是所有老师的愿望,但看到孩子们可怜巴巴的眼神……总得有人留下。”


  幸福的午餐时光:幸运的是贫穷的环境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太多影响,他们依然快乐着、嬉闹着,猜想着能不能吃上一块肉。对于这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心灵的孤独远比环境更加可怕。


  被留下的两代人:“留守”是很多乡村学生面临最大的问题。年轻人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留下老人与孩子。年龄相差半个世纪的的两代人如何沟通?缺少父母的关爱,让很多孩子孤独自闭,甚至心生反叛。


  一个人的教室:刘治,四川省建设村小学幼儿班的学生。幼儿园提早下学,但是他要等上三年级的哥哥一起回家。刘治的父母都在上海打工一年只能回来一次,在刘治的印象中,爸爸妈妈一直是电话里的声音和春节回来时匆忙的脚步。


  一起哭:图片上这几个女生平常一起嘻嘻哈哈,玩闹,不是亲姐妹却胜似亲姐妹,当想家、想父母的时候,一群孩子往往哭成一片。在没有家长的陪伴下的童年期,他们幼小的心灵彼此依偎,相互取暖。


  为弟弟撑起雨伞:像刘治这样留守的儿童随处可见,他们往往有超越年龄的成熟。海南岛腹地五指山下的牙排小学,下雨天,年长的哥哥为弟弟撑起雨伞,一起放学回家。


  最美的照片:相比留守的孩子,有妈妈在身边简直是最幸福的事了。他叫潘炎斌,第一次看到拍立得的他,拿起相机跑向校门口,为在那里工地干活的妈妈拍了一张照片。


  一个老师的责任:在乡村,教师扮演的绝不是一个角色,云南么龙小学有着一位身高1.38米的“袖珍老师”——熊朝贵,他除了要保证全校1到6年级人,“一个都不能少”以外,有时还会担负起照顾生活困难的老人的责任。

 截止年,蒙牛协同合肥晚报等家公益合作伙伴,88余位各界爱心人士,深入乡村为孩子们带来“我回老家上堂课”,课程包括音乐、体育、影视、商业多个门类,活动累计覆盖22个省市,多所乡村学校,7万多名师生在活动中受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