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为美”的A股投资逻辑似乎正遭到某种挑战。
据《中国证券报》统计,2月18日(春节后首个交易日)以来,两市共有只股票上涨(剔除今年上市的新股)。其中只股票最新总市值未超过亿元,占比为79.19%。
那么问题来了,这几年跟着“核心概念”深入人心的大小盘股票估值折溢价现象,是否必然?
其实,如果从数据层面进行分析,大盘股的估值溢价似乎并非全球的普遍现象。国信证券的报告中有两个信息可视为佐证:一是从全球股市横向比较来看,大盘股的估值溢价也并不是普遍现象,仅以当前的美国、日本、英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市场为例,小盘股估值占优的情况更多一些。
二是如果从历史比较来看,在全球主要经济体股市中,大盘股估值溢价的时间约占四分之一,其余时间主要还是中小盘股估值更高一些(尽管存在大盘股估值溢价的持续时间长达数年之久的情况)。
从这个意义上再回头看过去市场的“以大为美”,与其说是必然逻辑,倒不如说更像是特定情况下的确定性溢价——在低风险偏好的作用下,投资者愿意给予龙头公司更高的确定性溢价,因为大市值、大营收的股票被认为业绩兑现程度和可信度可能更高。除此之外,无风险利率下降与权益市场机构化,又放大了这一过程。
如果有心回忆,我们不难发现,结合不同市场的行情特点,市场曾经为大盘股和小盘股的溢价分别找到不同的合理解释:比如,关于“产业集中度提升”、“投资者结构优化”、“稳定性估值溢价”、“流动性估值溢价”等解释,适用于大盘股估值溢价的现象;而诸如“成长性估值溢价”、“壳价值”、“供给稀缺带来的炒作价值”等内容,同样也可以用于解释小盘股估值溢价现象。
换句话说,站在事后的角度,为现象找理由其实不难;但想要做到预判却并不容易。
不是说大盘股不如小盘股,但正如招商证券在年初的一份报告中提到的统计:美国0亿以上公司占比15.5%,共有家,而中国公司占比3.4%,家。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长,逐渐接近或者超过美国,有大批~0亿的公司成长为0亿以上,而部分亿以下的公司会成长为亿以上。若只把目光只聚焦在大盘蓝筹上,某种意义上也失去了很多投资的机会。
除此之外,投资是个精细活,但大盘股和小盘股作为两个标签,却很粗糙。用中泰资管基金业务部总经理姜诚的话说,大市值或小市值各自风格内股票间的表现差异,会远大于大股票和小股票整体间的差异。其实,参考投资的基本原理:“质地”是分子,越高越好;“价格”是分母,越低越好。选股票无需区分大或小,只要它质地好价格优。
只是,小股票数量更多,好标的占比更低,这就对研究的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