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写好材料的秘密,可能只在于一张报纸 [复制链接]

1#

这几天,小二哥在整理读报摘录,把零散无序的手抄笔记,按照*建、业务、学习等分门别类、录入电脑。如下图所示,这些集思想性、理论性、文学性于一体的好词好句,不仅是写作的“百宝箱”,还有一股文字美感。看着熟悉的字迹,回顾这些年走过的写作之路,自己有一种感悟——写好材料的秘密,可能就在于一张报纸。

读报笔记摘录

小二哥的每日必修课

阅读、摘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报*刊,是小二哥的必修课。每天少则几句,多则半页一页的笔记,几年下来居然攒下两大本,具有“有形”和“无形”两种价值。“有形”,是指得到理论、思想、文字的滋养;“无形”是指读报摘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涓涓细流、源源不断的暗示和鼓励。这让我想起一位太极拳师傅的话:练拳的秘密,就是每天多打破一张报纸。当一个人能同时打破几十张,甚至几百张报纸,当然也就拳术大成,其实,包括写材料在内的许多事情亦如此。

不要低估一张报纸的力量

上面是小二哥从自己《摘报笔记》看到的两个公式。次方代表一年的天,“1”代表每一天的努力,“1.01”表示每天多做0.01,也就是进步1%,“0.99”代表每天少做0.01,就是退步1%。天后,结果让人难以想象——1.01增长到37.8,0.99则减少到0.03。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能一点点进步,某一天就会有意料之外的巨大收获。

看似简单的不简单

每天阅读、摘抄一份报纸,当然是举手之劳。可是,要以“年”为单位坚持下来,可能就不那么容易。有一天,苏格拉底给学生上课。他说:同学们,我们今天不讲哲学,只要求大家做一个简单动作,把手往前摆动10下,然后再往后摆动10下,看看谁能每天坚持。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几天,苏格拉底上课时,他请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结果,90%以上的人举起了手。过了一个月,他又要求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只有70%多的人举手。过了一年,他又同样要求,结果只有一个人举手,这个人就是后来也成为了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强大的力量——微习惯

人生最苦、最难的事情,可能就是培养习惯、改正习惯。许多人之所以在习惯面前屡战屡败、自暴自弃,罪魁祸首可能不是习惯本身,而是被自己“犯错”后的挫败感、自责心和负罪感击败。“每天阅读摘抄一份报”与“每天甩手十下”都不费吹灰之力,做好这两件简单事情的实际意义并不仅是事情本身,更在于一种心理暗示,不断传递给自己“没有放弃、正在努力”的积极信号。公文写作之路漫长崎岖,这种宝贵的心理暗示,可以在遇到“身心极点”、难以坚持的时候,给自己一种“咬咬牙、再走走”的前行力量。

《微习惯》

直到自己去年底读了《微习惯》这本书,才真正明白“每天一张报纸”的原理和价值。所谓微习惯,就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微习惯太小,小到不可能失败。正是因为这个特性,它不会给你造成任何身心负担,在没有负罪感中轻松前行。每天阅读摘抄一份报纸,就是提高公文写作能力的“微习惯”,让人在不折腾、不经意间不断进步。

小二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